究竟是什么问题,让我跟一位年营收过10亿的老板展开了争论?

科技不单仁行 2024-09-15 20:08:35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前不久,我去到宁波白小T的总部,跟白小T创始人张勇聊了6个小时。

白小T过去4年业绩超过32亿,特别是去年2023年,他们营收是13.5亿,税前利润是1.143亿。

在服装行业里,这样的成绩非常难得,张勇也是一个非常有商业智慧的创业者。

但是,我们在交流中也不乏观点的碰撞。

大家猜一猜,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让张勇说“我跟你的观点完全不一样?”

又是什么样的问题,让我忍不住说“我不太同意你的定义呢?”

我们特别录制了现场的实况,放到了文章里,我非常推荐大家一定要去看完整的视频,再回来告诉我,你更认同谁的观点?

02

第一个我们碰撞的点叫做:企业做内容电商,打造IP的底层逻辑。

完整的对话大家一定要看视频,文章篇幅有限,我们只讲核心的观点。

张勇讲到了一个现象,今天是一个超级个体崛起的内容时代。

人们越来越不相信机构和组织,而是更倾向于相信有担当的个人,只有个人才会获得大流量,机构很难获得流量,特别是自然流量。

包括某一些今天的带货大主播,都是从个人IP的泛内容做起来,吸引各种各样的粉丝,当粉丝基数足够大之后,就可以带货变现了。

所以,创始人IP、老板IP也是很多老板们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包括我们今天看到雷军、周鸿祎之后,还有像长城、创维众多老板他们都在亲自下场,用内容去打造自己的IP帐号,引起关注,引发共鸣,获得用户。

我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老板做IP,要流量肯定没错,但是,往什么方向上做IP?用网红的方式吗,能给业务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呢?

其实,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单仁牛商有很多学员,他们之前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按照MCN机构教网红的方式去做IP,去做自己的内容。

有一些视频确实有不错的播放量,但问题就是没有询盘,因为内容跟自己的业务没有任何关系,也带不来生意,就是空有一些泛流量,用户画像不精准。

所以,我认为当企业去到今天的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去做内容电商,或者是打造老板的IP,一定不是去为了获得泛流量。

因为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不能转化的泛流量对公司业务来说没多大意义。

企业应当搞清楚我的生意是什么?我要服务的目标对象是谁?我可以涉及的领域、场景有哪些?

当然,我们可以去把场景、目标对象人群做很多细分,但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内容路线和结构。

第一层内容结构是关于产品本身的,也就是对用户来说,产品的卖点是什么?为什么值得你去选择和购买?

第二层结构是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我不是直接卖东西,而是在站在用户的角度,从产品能够去满足于用户需求的不同场景、不同领域,分享很多知识。

这些就是用户需要了解,也是我们要种草的内容。

第三层也是最外边的结构,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

但是,这样的内容是基于我有了清晰的目标对象,我知道我要服务的对象是谁,我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然后,我再去规划相应的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抓取相关的热点。

而不是我随随便便有什么热点就做什么内容,这样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来看我这个帐号的人,跟我想要的精准目标不一致,标签不一样,平台也不知道给我推什么人,越做越错。

企业需要先把整个转化逻辑先建好,再去思考怎么把流量拿回来做转化。

这就是一个有业务的和没有业务的区别。

当然,张勇觉得这就不像是内容电商了,而是更偏向于电商内容了。

因为如果标签一开始就想打得非常精准,讲的更多是专业的销售内容,来的都是目标对象,那就不会有多大的流量了。

所以重点是最外面的兴趣,先要有流量,才会有精准流量,流量越大,来的精准用户才越多。

当然,大家可以看完视频聊聊自己的观点。

03

第二个我们探讨的点就是关于:定位理论。

张勇说定位理论不是万能的,更是有着自己的时代背景,在定位理论被传到中国之后,在随后的发展中存在了很大的问题。

很多人都在说企业一定要做定位,但中国很多企业活得好好的,压根就没学过定位。

何况,学了定位的人就一定懂定位吗?企业拿到定位之后,就一定能做好定位吗?

很多公司本来还能活下去,结果稀里糊涂学了定位理论之后,回来一通瞎操作,反而把自己搞死了。

张勇觉得定位理论有着自己的时代背景和局限性,就像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经济演变,经历了3次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使得生产的效率大幅提升。

第二次是彼得德鲁克的分工和管理学说,让企业从一个松散,看上去像组织的组织,真正成为了一个系统、科学、高效运作的商业组织。

我们也可以发现,前两次的革命都是往内找不足,在内部去提高,到了1969年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就是去到外部,要进入用户的心智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时候竞争变得激烈了。

定位是基于竞争的,为什么要在用户的心智去做呢?就是因为有太多同质化的品牌在市场上竞争,企业需要在用户心智当中有一席之地。

但企业如果自己去想一个空中楼阁的定位,认为说我只要跟别人不一样,就能够占领用户的心智,反而会让自己偏离方向。

就像品牌当中有三个关键词叫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但张勇认为,品牌永远都没忠诚度可言,如果说有的话,那也是品牌对用户的忠诚,用户从来都不会对品牌忠诚。

就像从诺基亚到苹果iPhone,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过去企业认为忠诚的用户,他们真的对品牌保持了忠诚吗?

没有,他们只是对自己的需求保持了忠诚。

所以,核心逻辑是如何要有一个强需求被企业找到,才会有接下来的定位和发展。

那我的观点是什么呢?

在定位理论之前,主要是科特勒基于4P的概念,也就是站在一个生产者的角度,以工业化的逻辑来展开的,我的产品、我的渠道、我的定价、我的促销怎么做,都基于我站在卖家的角度去看待的。

然后,有了STP理论就出来了,也就是市场细分(Segmentation)、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

这就比之前的4P更往前走了一步,我要对市场细分,选择自己的利基市场,同时,我要去知道我的用户都是谁,我是在跟谁沟通。

然后,最终确定我们所做的一切方式都是要进入用户心智当中。

到了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最终突破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两个字“品类”。

也就是说,有了品类,才能跟需求对接,品牌加品类,才能进入用户的心智。

如果说光有品牌,没有品类,用户是不会产生记忆的,因为你叫什么品牌跟用户有什么关系吗?

没有,但是品类跟用户有关系,因为品类也就代表着用户的需求。

就像好空调格力造、买T恤找白小T,学网络营销找单仁牛商,用户是先有了品类需求,才会去挑选品牌。

定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品类这个概念和用户需求联系在了一起,把产品卖点和用户的需求形成了对接。

所以,营销一个重要的逻辑,就是企业要用“品牌加品类”的方式,进入用户的心智,或者进入用户所在的市场。

但是,在用户的实际消费当中,他是先有品类需求,再去用品牌做选择。

所以,营销其实是在做一个闭环传播,企业是从品牌加品类,用户是从品类到品牌。

定位如果不能跟品类相结合。那这个定位就很扯淡了。

这就是我和张勇对于定位理论的探讨了。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两个视频和观点,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