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对品牌不利时,企业要如何应对?现在,全球的汽车品牌都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没错,这个市场就是中国。
得益于巨大的消费者需求,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市场一直都是全球各汽车品牌的“粮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向开始转变,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制造技术已经赶上了全球知名品牌。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3月份的汽车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达到107万辆。同期,邻国日本仅出口了95万辆汽车,同比增长6%。这意味着在今年一季度,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很多人把中国汽车出口的增加归功于全球对电动汽车需求的增长,然而除了汽车赛道转变这一因素外,中国汽车品牌的内部技术也比此前更加先进,这成功吸引了更多的中国消费者。
实际上,无论是触摸屏系统、连接性还是电池本身,许多本土品牌制造的汽车都被认为与海外品牌不相上下的,甚至是更好。
数据显示,虽然大众一度占据中国市场近五分之一的燃油汽车销量,但是该品牌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还不到5%。
不仅如此,从日产到通用汽车等的其他公司也面临着类似的低占有率。日产CEO在上周承认,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要快得多”。
那么这些品牌该如何应对呢?
在上个月举行的上海车展中,大众的中国市场负责人宣布,该品牌在2024年前将在中国投资150亿欧元布局其电动汽车领域。
相比之下,一些实力不够雄厚的品牌已经无法下这么大的赌注了。福特的CEO法利在本周表示,该公司将采取“减少投资”的方式削减商用车业务,同时保留一些其他业务。法利直言道,电动汽车领域的赢家不是西方或日本汽车制造商,而是中国的本土品牌。
作为一个曾经是世界第六大,如今却跌至近20位的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样更集中的投资方式的确更为“明智”。在电动汽车的产业链中,不论是发动机、电池还是软件都要耗费巨大的资源,这对一家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汽车制造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于福特或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而言,他们并不像大众这样如此依赖于中国市场,因此“退出”显然容易的的多。但是对于梅赛德斯-奔驰这样的品牌来说,完全“放弃”中国市场是无法想象的,其三分之一汽车销售都依赖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卷入“竞争”成为唯一的选择,虽然不一定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