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尸体18000元,一周捞70具尸体,捞尸人哭诉:根本不挣钱!

谦语话书风 2024-10-17 01:14:35

在金钱面前,人性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在长江岸边,有一群以打捞溺亡者遗体为生的人,被称为“捞尸人”。

他们的“行情价”高达每具尸体18000元,繁忙时一周能打捞70具。

乍一听,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这其中,还不乏一些“挟尸要价”的黑心捞尸人!

可即便如此,从业者却仍是叫苦连天道:“根本挣不到钱!”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那些高额的打捞费又去了哪里?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英雄救人,恶魔乘虚而入

2009年9月3日,湖北荆州长江岸边,两名在江边玩耍的孩童不慎落水。危急时刻,九名路过的大学生挺身而出。

他们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江水中,奋力营救落水的孩子。

然而,两名孩童虽然被成功救起,但参与救援的九名大学生中,却有三人被湍急的暗流卷走,消失在茫茫江面上。

顷刻间,江岸上的欢呼声变成了悲痛的哭喊。

人们焦急地在岸边来回张望,希望能看到那三名学生的身影。

然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希望也在慢慢消散。

就在此时,一艘小船破浪而来,引起了岸上人们的注意。

船上站着一个中年男子,他自称王守海,是当地有名的捞尸人。

看到王守海的到来,岸上的人们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

他们期待着这位“专业人士”能够迅速展开搜救,找到失踪的学生。

然而,王守海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如同一盆冰水,浇灭了所有人的期待:

“一具尸体一万二,不给钱我就不干活。”

悲伤瞬间变成了愤怒,人们无法相信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竟然有人如此冷血。

挟尸要价,狮子大张口

面对王守海的狮子大开口,学生们和老师们手足无措。他们手忙脚乱地翻找口袋,将所有能用的钱都掏了出来。

一位教师更是直接跪在了王守海的船前,他颤抖着声音恳求道:

“老兄弟,求你发发善心吧。这些都是好孩子啊,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然而,王守海的表情依旧冷若冰霜。他的目光越过跪着的老教师,扫视着岸边焦急的人群。

经过一番艰难的讨价还价,王守海终于同意先收取部分定金开始工作。

他熟练地操作着破旧的木船,在江面上来回穿梭。

岸上的人们屏住呼吸,既期待又恐惧地注视着每一个他停留的地方。

终于,在一片惊呼声中,王守海找到了第一具遗体。

然而,人们的悲伤还未来得及宣泄,更加令人发指的一幕就此上演。

当第二具遗体被发现时,王守海突然改变了态度。

他将遗体用绳索悬挂在水中,固定在船边,然后转向岸边大声喊道:“剩下的钱呢?不给钱,我就不上岸!”

岸上顿时一片哗然,有人怒骂王守海丧尽天良,有人则崩溃大哭……

就在这混乱之际,一位背着相机的中年男子悄然举起了镜头。

他的手微微颤抖,却还是按下了快门。

那一刻,王守海狰狞的面容、拒绝的手势,以及一端被绳索牵着,泡在水里的尸体,都被定格在了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中。

这张名为《挟尸要价》的照片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将这个不为人知的行业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捞尸人的辩解:我们只是棋子

面对汹涌而来的舆论谴责,王守海终于开口解释。令人意外的是,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委屈。

“我只是一个打工的,”王守海说,“每具尸体我只能拿到530元,其中还包括30元的工具费。大部分钱都被老板拿走了。”

原来,在这个行业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

王守海口中的“老板”名叫陈波,是当地有名的捞尸队头目。

当时,正是陈波在电话里命令王守海“不给钱就不干活”。

随着调查深入,记者逐渐揭开了捞尸行业的层层面纱。

原来,这个行业早已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运作模式。地盘划分严格,外人不得染指。

有渔民透露,他们曾想帮忙打捞,却遭到威胁。

“这片水域的生意都是他们的,别人不能插手,否则会挨打。”

高额的打捞费用中,真正到捞尸人手里的只是九牛一毛。大部分利润都被幕后的“老板”们瓜分。

这些“老板”垄断了设备和渠道,将普通捞尸人牢牢控制在手中。

善良依旧存在:32年无偿捞尸400具

然而,就在这个被金钱浸染的行业中,仍有一些人坚守着最后的良知。

62岁的陈阳喜就是这样一位老人。32年来,他无偿打捞了400多具遗体。

“刚开始确实害怕,”陈阳喜坦言,“特别是看到腐烂的遗体时,有时候晚上都睡不着觉。

但看得多了,也就不觉得可怕了。我只想着,这是一个生命,是某个家庭的亲人。”

实际上,捞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泡水的遗体往往重达200到300斤,需要极大的体力。

陈阳喜总是小心翼翼,尽量用绳子套住遗体,如果不得不用钩子,他也会尽量钩住衣服或手腕脚腕,以保持遗体的完整。

在这32年里,陈阳喜目睹了太多的生命消逝。有跳江自杀的年轻学生,也有意外落水的路人。

每一具遗体背后都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陈阳喜从不流泪。他说,看得太多了,已经习惯了。

但尽管如此,陈阳喜并未变得冷漠。他坚持认为,即使是死者,也应该得到尊重。

因此,他从不向遇难者家属索要任何报酬,甚至经常自掏腰包为无人认领的遗体料理后事。

在他看来,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责任。

他的种种善举感动了很多人。当地政府曾多次想要奖励他,但都被他婉拒了。

“我不是为了名利,”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然而,陈阳喜的生活并不轻松。常年在江上劳作,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的妻子心疼他,劝他不要再做这么危险的事。

但陈阳喜总是笑着说:“只要我还能动,就要继续做下去。”

结语

捞尸人这个群体,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有人为利益丧失良知,有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当我们谴责那些“挟尸要价”的人时,是否也该反思,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样的行业?当我们赞美那些无私奉献的捞尸人时,又是否能为改变现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许,答案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参考资料】

1.千龙网-2010.08.23-《获奖的《挟尸要价》何以引发争议?》

2.新京报-2013.12.21-《老人32年江里捞起400具遗体:看得多了 一辈子没哭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