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时,若有这4种“迹象”,或是血栓将至的预兆,别不在意

凝安玩转养护 2024-11-01 16:06:4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深秋的夜晚,凌晨三点,城市医院急诊室的走廊格外安静。值班医生张雨薇正准备小憩片刻,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一位中年女性搀扶着面色苍白的丈夫步履蹒跚地走来,"医生,快救救我老公!"

躺在诊疗床上的陈明山今年47岁,经营着一家小型物流公司。妻子周玉梅诉说,近期陈明山经常在睡眠中突然惊醒,伴随着胸闷气短、左臂麻木。入睡前总觉得小腿抽筋,右腿还会莫名肿胀。她多次建议去医院检查,陈明山都以工作忙为由推脱。今晚情况突然加重,剧烈的胸痛让他再也无法忍受。

经过紧急检查,张医生发现陈明山已出现急性心肌梗塞征兆,体内多处血管存在血栓风险。这让张雨薇想起了五年前那个类似的病例...

2019年春节前夕,35岁的青年设计师林莉莉同样出现夜间异常症状。每到深夜,她都感觉呼吸困难,右腿胀痛。作为新晋妈妈的她,以为是产后恢复期的正常现象。直到某天早晨,她突发剧烈胸痛,被确诊为肺栓塞。幸运的是,及时发现挽救了她的生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心《2023年心血管疾病防治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达3.3亿,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令人担忧的是,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上海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郭教授指出,夜间睡眠中出现的异常信号往往被人们忽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血栓形成前期会出现多个特征性预警信号。及早识别这些信号,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带来的致命风险。

《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刊载研究表明,睡眠期间出现的异常症状与血栓形成具有密切关联。夜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加上体位相对固定,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加。

在东北某综合医院工作的血管科专家李明珠回忆了一个典型病例:52岁的烘焙师傅张建国,平日工作强度大,经常站立8小时以上。入睡后,他总觉得双腿沉重,还伴有阵发性抽筋。某天凌晨,突然感觉呼吸困难,随后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张主任解释道:夜间睡眠时若出现以下症状需格外警惕:

睡眠中的胸闷气短:血栓可能阻塞肺动脉,导致供氧不足。夜间平卧位更容易加重症状,使人从睡梦中惊醒。

下肢异常:入睡前或夜间频繁抽筋,单侧肢体肿胀,这可能预示着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心律失常:夜间心跳忽快忽慢,心慌气短,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栓有关。

持续性疼痛:某一肢体持续性隐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

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团队2023年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在1000例血栓患者中,超过60%的患者在发病前都曾出现夜间异常症状。遗憾的是,85%的患者选择忽视这些警示信号。

知名血管外科专家刘教授建议: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对预防血栓至关重要。睡前1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适度运动,控制情绪,注意营养均衡。对于需要长期久坐久站的职业人群,更要警惕血栓风险。

2024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适度抬高床尾15-20度,能显著改善夜间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回到陈明山的病例。经过及时治疗,他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出院后,他调整了工作节奏,每天坚持适度运动,改善睡眠质量。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王教授总结道:预防血栓形成需要从生活方式入手。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遇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最新研究显示:规律运动能降低40%的血栓发生风险。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45分钟。

38岁的瑜伽教练马丽丽分享了她的经历:去年夏天,她连续多晚被胸闷惊醒,右小腿经常抽筋。细心的她注意到这些异常信号,立即就医检查。医生发现她的右腿静脉血管壁有早期血栓形成征兆。通过及时干预治疗,成功避免了血栓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科专家提醒:传统中医认为"不通则痛",血栓本质上是气血运行受阻。中医讲究"治未病",关注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极其重要。

浙江省人民医院2024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500名血栓患者中,约45%的患者在发病前3个月就出现了夜间异常症状。专家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人群:

长期久坐久站者:如办公室职员、司机、教师等。

有基础疾病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

特殊时期人群:孕产妇、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者。

血栓性疾病患者家属。

《中华循环杂志》刊载研究指出:良好的睡眠习惯对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推荐以下睡眠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

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兴奋。

卧室温度保持在20-25度,湿度60-70%。

选择适中硬度的床垫,保持适当体位。

42岁的公交车司机王明德分享了他的预防经验:每天工作结束后,他会进行15分钟腿部按摩,睡前泡脚,定期参加游泳运动。这些习惯帮他远离了血栓困扰。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钱教授强调:预防血栓要从饮食入手。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K、维生素E、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绿叶蔬菜等。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建议:对于存在血栓风险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穿着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回流。

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久站。

控制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脂。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吴主任分享了一个特殊案例:45岁的咖啡师刘琳,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常常站立操作。她养成了工作间隙活动腿部的习惯,睡前会做些简单的拉伸运动。这些习惯有效预防了职业相关的血栓风险。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近期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能降低65%的血栓发生风险。专家建议:

保持规律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游泳,太极等。

注意饮食均衡:控制高盐高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良好作息: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脂指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周教授提醒:一旦发现夜间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血栓性疾病早期发现,预后效果更好。

55岁的高级厨师郑建华,通过改变工作习惯预防血栓:工作时穿着合适的防滑鞋,注意腿部运动,保持充足休息。这些细节为他的职业健康保驾护航。

总的来说,血栓预防需要全方位关注。从睡眠质量到日常习惯,从饮食调节到运动方式,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及时识别夜间异常症状,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才能远离血栓威胁,享受健康人生。

陈明山康复出院后,常常回想起那个惊魂的深夜。他说:"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