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突然脸色憋得通红,爸爸用10秒钟救了娃,医生连连称赞

二胎育儿知识分享 2024-10-04 12:45:02

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危险,想要遇到突发状况有办法救孩子一命、让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咱们家长还是得学一学急救的知识才行。

特别是照顾新生儿的新手爸妈,可能会经常遇到宝宝呛奶的情况,虽然常见但不能疏忽,一旦发现宝宝呛奶,应该立即停止喂奶并且马上采取措施。

(一)

出生8天的宝宝脸憋得通红,爸爸用十秒钟救回了娃

像前几天我看到了一个新生儿呛奶的视频,视频中爸爸处理呛奶非常及时,方法也是对的,关键时候救了孩子一命,值得我们学习!

广东赖先生家的宝宝才出生8天,当时他正准备给宝宝洗屁股,但发现宝宝在怀里突然没了声音,身体也在不停地扭动,而且脸憋得通红,这位爸爸立马意识到宝宝可能被奶水呛到气管里了。

他并没有慌忙地呼叫妈妈,而是非常果断地对宝宝进行了“婴儿版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连续拍打宝宝的背部,直到宝宝吐出一口奶,才成功化险为夷。

整个过程,也就十来秒钟,宝宝吐出奶之后就好了,赖先生说听到宝宝哭声以后观察了一会儿,没事就放心了。

赖先生也表示发出这个视频,是希望大家看到这个视频后,能够学会这种急救方法,在关键时候救宝宝一命。

赖先生真是一位认真负责又机智的好爸爸,宝宝有这样的爸爸,真的非常幸福。

我有个医生朋友说:这位爸爸的处理非常赞,因为宝宝呛奶的黄金急救时间非常有限,通常只有4分钟。呛奶可能导致宝宝呼吸道阻塞,进而引发窒息,造成脑部缺氧,如果长时间缺氧还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死亡。

浙江嘉兴有一个刚满46天的宝宝,因呛奶处理不当,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经检查,在宝宝的鼻孔里发现了奶水凝固的块状物,医生表示孩子是因为呛奶后吐了又吸入气管,最终导致窒息死亡。

所以,当宝宝发生呛奶时,家长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急救。

(二)

那么新生爸妈如何判定,宝宝是呛奶了呢?

宝宝喝奶后如果有以下异样,就可能是呛奶了,情况非常紧急,要赶紧识别出来:

第一个特点:呼吸困难。

因为呛奶会导致宝宝气道内存在异物或分泌物增多,进而呼吸道受阻,宝宝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具体表现为喘息、呼吸急促,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呼吸困难,宝宝发不出任何声音,连哭都哭不出来了,就像上文中赖先生的宝宝一样。

第二个特点:面色发生改变。

呛奶时,宝宝可能出现面色发红、发紫或苍白等现象。就像上文中宝宝是脸色憋得通红,这也是呼吸困难所导致的。

第三个特点:咳嗽。

呛奶后,奶液或其他物质进入气管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反应,以试图将异物排出。

如果宝宝喝奶后突然咳嗽,而且还伴有声音改变和持续性的干咳,就有可能是呛奶了。

第四个特点:呕吐。

呛奶后,宝宝可能伴随有呕吐或溢奶等症状。

第五个特点:身体抽动。

宝宝可能因为缺氧而出现身体的抽动或挣扎,显得很痛苦,这个时候就得非常重视了。

第六个特点:意识丧失。

由于长时间的呼吸困难和缺氧,可能导致大脑缺氧,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严重时,宝宝可能会出现意识丧失的情况,表现为突然失去知觉、昏迷等。这种情况多为突然发生的,且伴随着心跳停止或其他生命体征异常。

需要家长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急救,并尽快就医。

(三)

宝宝呛奶了,要如何急救?

1、海姆立克急救法。

如果宝宝呼吸困难、情况紧急,就建议立即施行海姆立克急救法。

宝宝如果小于1岁,要实施婴儿版的急救法。

具体操作为:迅速托住宝宝下巴打开气道,将宝宝面朝下置于施救者大腿部,让宝宝呈头低足高姿势,趴在大人前臂上,另一手掌根在宝宝两侧肩胛骨之间连续叩击5次。

如果奶液仍然没有排出,家长就要将婴儿翻转过来,脸朝上,头部略低于胸部,然后再用中指和食指在胸骨下半部快速按压5次。

如果没排出奶液,家长得一直反复进行拍背与压胸的步骤,直到奶液和异物排出。

另外的家人,得赶紧打120!

如果孩子大于1岁,被奶呛住了,咱们得让宝宝站在我们前面。

然后我们在孩子背后,用双臂环绕宝宝的腰部,一手握拳,拳眼对准宝宝的上腹部(肚脐以上两横指)位置。

另一只手握住此拳,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以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奶液或异物排出。

如果没有排出异物,也得不停地重复这个动作,另外的家人也得打120。

2、侧卧位急救法。

除了上面的急救方面,还可以让宝宝身体处于侧卧位,然后我们用手拍他的背部,手掌微扣,形成空心巴掌,以引起宝宝身体的振动,帮助宝宝吐出呛入的液体。(针对比较小的宝宝)

3、俯卧位引流法。

如果宝宝吃奶吃得过急而发生呛奶窒息,可将宝宝俯卧在抢救者的腿上,上身前倾45到60度,这样做,有利于宝宝气管内的奶液引流出来。

同时清除宝宝口腔内的异物,让宝宝哭泣或咳嗽,以利于将气管内的奶咳出,缓解呼吸困难。

带娃无小事,家长都得细心才行,不仅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情况,还得及时采取措施,让宝宝平安长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