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陆航集束炸弹“タ弹”之起源

初柳看军事 2023-08-06 13:07:05

最近,俄乌战争中双方使用集束炸弹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我一般不喜欢蹭热点,不过,必须要说两句,集束炸弹这玩意儿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二战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这期作为二战日本陆航集束航空炸弹——"タ弹"的一个预热话题,概略介绍一下德国将成形炸药反坦克破甲榴弹技术传授给日本帝国陆军,以及日本帝国陆军设立"タ弹委员会"进行仿制,并在实战中运用的事。

德国枪榴弹发射器(Schiessbecher)与30毫米枪榴弹(Gewehr_Panzerghanate)的现代模型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德国30毫米破甲榴弹实物与9毫米帕弹对比

德国40毫米破甲榴弹实物与9毫米帕弹对比,日本似乎根据德国图纸同时仿制了30毫米和40毫米两种反坦克破甲榴弹

在德国,成形炸药的研究取得了进展。1942年5月,作为德国——日本军事技术交流的第一步,德国陆军武器局弹药部长保罗·尼莫勒(Paul Niemoeller)上校乘坐坦能堡号货船,经北海→大西洋→印度洋抵达日本横滨,将成形炸药弹设计图和枪榴弹发射器,一个步枪用穿甲榴弹(Gewehr_Panzerghanate)交给了陆军省军务次官木村兵太郎中将。

德国30毫米破甲榴弹内部构造图

随后,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分别接受了尼莫勒上校和另一位以备不时之需的“备份角色”,乘坐另一条封锁突破船抵达日本的瓦尔特·默克尔(Walter Merkel)少校的指导。日本陆军成立了“タ弹委员会”,并开始了对成形炸药地面和航空武器的应用研究。

“タ弹”

关于“タ弹”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于它是反坦克弹头,所以从日语的反坦克——“对战车”(対戦車)中“对”的日语读音(たい)首字母缩写为"タ弹"。另一种说法是在当时的图纸上写有"エリプシェ・Kugel"(椭圆弹),因此被翻译为日语——"楕円弹,ダエン弹",但"ダエン弾"作为机密代号太长,所以缩写为“ダ弹”。之后进一步将“ダ”改写为“タ”,就成为了"タ弹"。

PS:根据后一种说法,德语中正确的写法应为"Elliptische Kugel"(椭圆形子弹)。

反坦克成型装药破甲弹示意图,出自美国时代杂志

反坦克成形炸药破甲弹是利用门罗/诺依曼效应的化学能子弹。弹头内填充成形炸药,炸药的前部开有圆锥形孔洞,并在其表面粘贴了衬里(一种薄金属喇叭状衬层)。

当目标被击中时,触发弹头引信,引信通过传火管点燃漏斗底部的雷管,引爆炸药(如果是带底部引信的子弹,直接从底部引信引爆炸药)。薄金属内衬在炸药爆炸波的作用下,承受超过杂质弹性限度的超高压力,其中心部分变为具有流动性液态金属(金属射流)并向前汇聚。

当金属射流与装甲接触时,超高压使装甲材料表现得像流体一样,因此在将装甲吹走的同时刺穿了装甲。当金属喷流贯穿装甲后,会带入燃烧气体并对内部造成损害。

金属射流击穿装甲板的摄影,出自美国时代杂志

1942年6月,日本陆军“タ弹委员会”制定了研究计划,并进行了30毫米枪榴弹和40毫米枪榴弹静止爆破试验。次月进行了发射试验。

反坦克成形炸药破甲榴弹——“タ弹”有如下特性:

①如果弹头以高速旋转运动,会阻碍金属射流的收束并降低穿透力,因此自旋稳定型子弹的威力会略有下降。

②子弹低速命中时效果更好,初速高时效果差(有人认为如果以高初速命中,炮弹本身会破裂,无法发挥预期的威力),因此,在射击距离较近(炮弹存速较高)的情况下,威力反而会降低。

③击穿装甲板后,金属射流的伤害效果不如动能穿甲弹。

④因其低速命中时效果更好,与动能穿甲弹相比,命中率较低。预期的命中距离为500米以下。

根据实验结果,日本认为成形装药反坦克破甲榴弹在反装甲载具方面具有相当效果,并立即着手仿制工作,日本仿制版本的发射器称为“二式掷弹器”,反坦克榴弹称为对战车掷弹——“タ弹”。

日本仿制版“二式掷弹器”与“タ弹”

“タ弹”生产与补给

1942年7月21日,陆军技术本部提出了要求,要求在8月10日前生产300发40毫米“タ弹”和300发30毫米“タ弹”。其中包括装有真正炸药和引信的弹药200发,无炸药无引信的弹药各100发。

此外,还下令在8月下旬生产30门二式掷弹器,并要求为陆军技术本部试验所需制造1500发各口径的炮弹。其中1000发使用真正炸药和引信,500发为无炸药无引信的代用弹。此外,还需要为实际测试使用制造30毫米“タ弹”1050发。其中,350发为真弹,700发为代用弹。

日本仿制版“二式掷弹器”

1942年9月,日本陆军开始正式量产“二式掷弹器”和“タ弹”,其中有坂三八式步枪用掷弹器1万支(膛线角度18度)。30毫米“タ弹”10万发,2万发代用弹。平均每支掷弹器配弹10发。

日本仿制版“二式掷弹器”与“タ弹”

陆军兵器厂“タ弹”的生产并不顺利。到1944年2月为止,计划要求每月生产和交付的40毫米“タ弹”为1万发,但实际月平均产量只有4860发。

在1942年9月这个时点,日本帝国唯一能遇到装甲实力强大的对手就是美国,1942年8月,美国陆战一师发起瞭望台战役,反攻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与日本帝国的战斗陷入胶着状态。

1942年9月4日,日本陆军第17军(代号:“冲部队”)获得600支“百式掷弹器”的补给,第17军于9月9日再次向后方提出申请,要求获得10支“二式掷弹器”和400发40毫米“タ弹”。1942年10月,第17军得到了用于发射“タ弹”的2000发三八式步枪用空包弹。

“タ弹”在所罗门方面的实战表现

日本仿制版“二式掷弹器”与30毫米“タ弹”实物照片

1943年12月(昭和18年)格洛斯特角战斗中,其中一辆M4中型坦克被40毫米“タ弹”击中炮塔后部并击穿,但没有人员伤亡且安全撤退。据12月31日日军训练公报称,“在新不列颠岛某地的战斗中,某步兵中队遭到敌方喷火坦克攻击,全员阵亡。预计未来会敌人运用这种兵器会变得更加活跃,因此,需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应对,由于“タ弹”的有效性很高,因此有必要学习如何使用它。”

在日军1944年3月制作的《东南太平洋方面相关电报摘编》文件中,总结了第8方面军、第17军、第18军、第4航空军的电报,内容涉及了布干维尔岛战斗的战斗报告。在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盟军在登陆后在托罗基纳角修建了飞机场。日本军队试图阻止盟军建设机场,并对修建机场的地区进行了攻击。这些行动被称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托罗基纳行动。在第二次托罗基纳行动中,日军称之为“タ”号作战,第8方面军(刚部队)、第17军(冲部队)和第18军(猛部队)反复对盟军拥有坦克的永久阵地进行攻击。

同年3月25日,第八方面军(代号:“刚部队”)参谋长通过电报报告,列出了作为“タ”号作战教训的以下内容。一支装备有76毫米炮的中型坦克出现了,对此我们采取了二式投弹器和40毫米炮弹的投放。虽然威力很大,但操作人员的伤亡也很多,因此认为有必要对步兵部队全员进行二式投弹器的操作培训。重型武器和山炮往往被突破并摧毁,因此也需要二式投弹器和40毫米炮弹的部署。

根据3月29日第17军参谋长的战训报告,二式掷弹器和40毫米“タ弹”对轻型坦克非常有效,但对中型坦克的效果存疑,他们希望增强威力并增加补充数量。

根据3月30日第八方面军参谋长的托罗基纳作战战训报告,再次指出二式掷弹器和40毫米“タ弹”的威力相当大。

日军步兵渗透并攻击盟军火炮和迫击炮支援的碉堡阵地。这些阵地前面有火力控制区,设有4~6道铁丝网,并安装了麦克风采集声音。盟军阵地内部部署了坦克,对日军的攻击进行反击。坦克壕内配备了机枪。

日本步兵装备的轻型和重型机枪对于攻击这样的阵地火力不足。特别是还需要兼顾消灭坦克和坦克壕,刚部队参谋长指出,需要转变为重视直接火力的战术,投入山炮和速射炮。

对于装备了对磁性防御物和阻止近身攻击的铁丝网的敌方坦克,近身攻击是最后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将二式掷弹器和40毫米“タ弹”部署为各战斗群的自卫武器。

1945年6月,据布干维尔岛第6师团野战炮兵第6联队第3大队一名副官回忆,大队领取了两发“タ弹”(不清楚口径),其中一发由受伤士兵携带,并在战斗中遗失。另一发在7月14日的战斗中使用。向30米外的敌方坦克开火时,它击中了履带,导致坦克倾斜并停止移动。与步枪子弹不同,它不是水平飞行,而是像迫击炮一样曲线飞行,射程只有50米。此人严厉批评“不可能指望(タ弹)准确命中”、“我没有听说过任何其他成功的例子”。

~(完)~

下期预告:

二战日本陆航集束炸弹“タ弹”(2)~航空集束炸弹

这是一个海战爱好者的港湾,喜欢请点击收藏和关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