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崖后来回忆丈夫称:有时像长辈,有时像个孩子。
纵观诸多开国将领,陈赓的经历都要算特殊的,不过也有一些遗憾,他的身体始终不是很好,后来更是因心肌梗塞去世。
不少人认为,陈赓晚年之所以身体不好,极大可能是因为早年有过被捕在狱中受刑的经历导致。
可即便是身体每况愈下,陈赓依然坚持在工作。哪怕傅崖再劝说,他也不听,以至于后来还惊动中央下命令要求他休养。
陈赓在政治上,工作上总是一丝不苟,但唯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总是含糊其辞。
1961年初,陈赓的心肌梗塞面积扩大了,却仍然不当回事儿:
“过去打了那么多仗都没死,活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这点病算什么?”
不过,北京的气候确实没办法养病,加上陈赓本身又心系工作,实在难以休养,当时陈赓搬家后住进了西直门171号招待所8号楼,此地居住环境虽然不错,但院子比较小,散步不容易,还容易呛风。
就在这时,上海市委专门打来电话,劝陈赓到上海休养。
那时北京天寒地冻,陈赓就连在院子里散步,都要戴帽子捂口罩,上海的南方气候比较温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适合养病,陈赓本来不打算答应,他想去广州,因为那时广州正召开全军训练工作会议,他想着去参加,在周围人再三劝说,陈赓才答应:
“既然盛情不可却,那就去吧。”
一陈赓即便答应赴上海休养,但他并没有长期的打算,甚至于此次出行,他都不打算带医生、警卫,就连妻子傅崖他也不打算带,怕耽误妻子的工作。他计划在上海小住一段时间,然后在到哈尔滨,那里有他一手操持建设的哈军工。
中央考虑他的身体情况,坚决不同意,陈赓后来无奈答应,但仍然拒绝妻子同行。
傅崖当时在中央组织部工作,部长安子文听说消息后,批了张条子,派傅崖到上海出差,了解上海市委组织的工作情况。
就这么的,傅崖才随陈赓到了上海。
那时碰上放寒假,家里的孩子们也跟着一起到了上海。
哪怕是这样,陈赓心里想得依然还是工作上的事儿。
早从1959年心梗二次发作,中央就有意要他退居二线,陈赓那时兼任着国防科委副主任,又正好赶上了国防科委科研项目最多的时候。
一次,国防科委的一个项目在北京长辛店试车,本来是不打算让陈赓去,但他分管这件事,一听说后,立即要求前往。
傅崖当时接到了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央保健部门两个电话,都是让她劝说陈赓不要去。傅崖挂了电话就劝:
“长辛店路远,他们都怕你犯病,稳妥一些,你最好还是不要去。”
可陈赓并不听劝,直接穿上衣服,叫司机备车去了,傅崖在家里一直很担心出事,还给保健部门打电话,希望能注意一下,以防万一。
可就在这时,陈赓从外面回来,气呼呼的脱下外套,嘴里还嘟囔着:
“傅涯,你汇报吧,就说我活着回来了!”
显然,陈赓还在埋怨妻子早上不同意他出门。
陈赓的孩子气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上,但他对工作却始终兢兢业业,因此对自己身体状况,他时常是报喜不报忧,苏联专家说他不能下部队,只能在司令部做做工作,陈赓回了家就只告诉妻子下半句,对上半句只字不提。
哪怕是就要去上海养病,陈赓心里念叨的也是工作。
二陈赓携家人抵达上海后,上海市委立即安排他住进了市委招待所——丁香花园。
丁香花园的来历和传说有不少,但据说同李鸿章有关,整个园林为西式建筑,因远离闹市,显得清净优雅,最是适合陈赓养病。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丕显对陈赓的衣食起居很是关心,所有的安排都是采取特别照顾。每餐都加了肉,尽管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不算什么,但在六十年年代,这样的条件不可谓不高,更重要的是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就连毛主席、周总理生活中也是不愿意吃肉的。
一开始陈赓就觉得过意不去,几次向招待所、市委反映,甚至每次吃饭都要把肉挑出来放在一边,并嘱咐工作人员给更需要的人,还对人说:
“现在群众生活很苦,主席、总理都不吃肉啦,我们这里为什么还要吃这么多肉?”
在丁香花园住下后,陈赓彻底告别了一段时间工作。不过,随之而来的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陈赓在上海有许多老朋友,这些老朋友一听说他来了上海养病,纷纷登门探望,陈赓又是一个个性开朗的人,每逢朋友上门,都要亲自出面接待,这违背了医生让他少忙碌,少说话的嘱咐,时间一长,陈赓的身体反而有些承受不住了。
傅崖没办法,只好配合着医护以及工作人员,尽量挡住一些上门探望的客人。
没想到,没人上门探望的陈赓反倒“不自在起来”。
一次,陈赓对夫人说要离开上海,傅崖很不理解,住的好好的怎么突然要离开,没想到陈赓叹了口气:
“现在战友情冷淡了啊,到上海几天了,也没个战友来看望,在这里待着有什么意思呢?”
陈赓也是后来才知道,夫人和医护人员瞒着他拦了很多朋友上门探望,为此还发脾气,要求傅崖到朋友家里去道歉。
据说有一次,龚澎(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乔冠华夫人)上门探望,结果也被拦在门外,龚澎知道陈赓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也没发脾气,只是事后开玩笑的说了一句:
“司令员现在官大了,都不怎么理会我们小老百姓了。”
没想到这句话后来传到陈赓耳朵里,他立马要求傅崖去登门道歉,还邀请龚澎星期天到丁香花园来玩儿。
宋庆龄也在上海,当她听说陈赓病重时,也着急得不得了。特地托廖梦醒(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的女儿)打听陈赓的病情。
过去陈赓在黄埔军校时期就是优秀学生,宋庆龄对陈赓很看重,三十年代陈赓被捕,宋庆龄还亲自出面营救。
1961年春节除夕夜,宋庆龄特地邀请陈赓一家来家里做客。
对这位尊敬的师长,陈赓心里也很尊重。
1961年3月12日,时值孙中山先生逝世36周年纪念,陈赓特意托人送去了一只花篮表示纪念,宋庆龄还专门为此写了感谢信。
三本来在上海休养,陈赓已经完全脱离了工作。
对于一个工作惯了的人,突然闲了下来,心里上就很难接受,平常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出去溜达溜达,可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陈赓就只能呆在家里。
时间一长,陈赓自己也有些颓丧。
1961年3月某天,秘书走进书房,递上来一封文件,陈赓接过来一看,本来颓丧的脸上立时焕发出神采。
原来就在这年年初,中央军委下发了通知:
“中央军委要求人民解放军所有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都要联系自己参加革命战争的战斗经历,写一篇作战经验总结……”
从黄埔军校毕业,数十年身经百战,陈赓当然想把这些都写下来以供后人参考。他吃力的拄着拐杖站起来,走到书房前面的一份地图前左看右看。
一刹那间,陈赓仿佛精神都轻松了不少,甚至在秘书看来,有种大病初愈的感觉。
“我这条瘸腿走遍大半个中国,打了30多年的仗,现在不总结,更待何时?你给我找一份作战地图,我列个纲目,我口授,你来写!”
据说按照实际情况,这份文件原也发不到陈赓手里。
中央一开始考虑到陈赓的病情,压根也就没打算惊动他,可没想到的是,文件下发到了上海警备区后,一位警备区副司令员不了解事情原委,他知道陈赓在上海,就特地派人送了份文件过去。
阴差阳错之下,反倒激起了陈赓的兴趣。
当天,陈赓就指示秘书按照他口授撰写作战总结,但写了个开头,陈赓看来看去,总觉得不合他心意。晚上傅崖回到家,陈赓立马拿着开头给妻子看,还不等妻子提出意见,他就靠在沙发上感慨:
“我觉得我的本意似乎未能充分表达……”
傅崖劝说他:
“这么重要的总结,恐怕秘书很难体会你的思想。等你身体好些,自己亲自写吧!”
妻子的话,陈赓只听进去半句,他从沙发上一下弹起来:
“我马上就去写。”
傅崖有些着急,立马上前拦住:
“现在怎么能写?”
陈赓头也不回的说:
“现在不写,什么时候写?”
从1961年3月7日,陈赓开始写他的《作战经验总结》,按照他的撰稿计划,整个总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序言;第二章:作战准备;第三章:进攻;第四章:防御;第五章:追击;第六章:转移。
陈赓兴致勃勃的规划好以后,开始写序言,可没想到才开了个头,就出了意外。
一次,儿子陈知涯叫嚷着从屋子外面跑进来,喊着让爸爸给脱衣服,陈赓去给儿子拽袖子,没想到用力过猛,胸口顿时传来一阵剧痛……
这其实已经是心梗诱发的前兆。
可对陈赓而言,思维的机器已经开动,他就很难再停下来。
1961年3月16日清晨,陈赓从胸口剧痛中醒来,他已经没有力气再站起来,家人们慌乱的把医生叫来,尽管经过了紧急抢救,但陈赓最终还是撒手人寰,享年61岁。
当时,另外一位大将粟裕就住在陈赓隔壁,听说消息立即赶来,但已经是晚了不少,受此精神刺激,粟裕脑病加重,竟然瘫在原地不能行动了。
听闻陈赓去世,周总理痛心疾首:
“他才58岁,为什么要这么早离开我们啊……中国革命有多少工作还在等着他呵!”
……
陈赓大将的突然离世,让无数关心他的人扼腕叹息,痛心这位国之栋梁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