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喜高科技 公众号
说到起床气,眼前是不是有这样一幅场景:
被闹钟或别人喊醒,双眼无神,不在状态,
甚至心里憋着一股火,恨不得大吵大闹,大打出手。
这时候看着叫你起床的人,是不是觉得——
“人类的起床气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如果起床气仅仅只是一种坏脾气,那千人千面,倒也无伤大雅。
但起床气可不单是一种坏脾气,它是睡眠问题在身体上表现之一。
那么起床气到底从何而来呢?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个烦人的小妖精。
起床气的成因为什么起床的时候会生气?因为很困,还是想睡,却不能继续睡了。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我明明睡得很早,睡眠时间也不短,为什么早起还是很困很难受呢?
答案就是:睡眠质量差!
简单来说,人的睡眠存在非常规律的节律。入睡后会出现两种状态——快速眼动期(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期(非REM睡眠)。
深睡眠是非快速眼动期(非REM睡眠)的一部分,人在入睡后马上就会进入非REM睡眠,最初的90分钟,可以说是睡眠全过程最深度的睡眠,也是最有价值的睡眠时间,又称为“黄金睡眠”。
这段“黄金90分钟”能够最大程度的消除困意、缓解大脑和身体疲劳、调节自律神经、固定白天的记忆。这段时间还是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占到一天总分泌量的70%~80%,生长激素对儿童身高发育有多重要,相信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
如果能提高黄金90分钟的睡眠质量,就能提升整体睡眠的质量,还能避免白天产生困意和疲劳感。
反过来,如果这90分钟的睡眠质量得不到保证的话,不仅是睡眠,从醒来的那一刻起,一整天都会变得糟糕透顶。
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所曾做过一个“对非REM睡眠进行阻碍”的睡眠实验,如果在最初90分钟里对睡眠进行阻碍的话,后续睡眠就会紊乱到无法监测,甚至实验都进行不下去的程度。
从这种状态下清醒过来的人,你怎么能指望他能心平气和地起床呢?
起床气的危害起床气的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气的危害,一方面是睡眠质量差的危害。
生气的危害:
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周报》上一篇耶鲁大学心脏病学家的研究报告显示,愤怒情绪可以使肾上腺素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导致心脏中的电流变化。经常愤怒的人心率不齐的发生率比一般人高。
而来自国内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另一项实验发现,经常处在压力、焦虑的情绪中,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对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导致矮小等不良后果。
睡眠质量差的危害:
睡眠质量差的人容易发生自律神经紊乱,出现头痛、紧张、疲惫、焦虑、焦躁、肌肉酸痛、发寒等不适的感觉。
更严重是,睡眠时间是一天中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这段时间受到干扰,会导致分泌量下降甚至停止,直接影响小朋友的身高成长。
所以,别再以为宝宝的起床气是坏脾气或者矫情病,它已经明晃晃的提示你——宝宝睡眠出现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仅宝宝闹脾气,宝宝的身高也会闹脾气哦。
如何避免和消除起床气呢?如果宝宝没有起床气
如果宝宝目前没有起床气,那么恭喜你,宝宝的睡眠还算OK。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升一下“黄金90分钟”的睡眠质量,让它更上一层楼。
这里提供两个方便执行的小方法:
睡前1~1.5个小时洗澡或泡脚至少15分钟
人在入睡后,体温会下降2°左右。体温越低意味着睡得越沉。洗澡和泡脚会加速血液循环,提高体表温度,打开毛孔,让体内的热量更快散发出去。这样宝宝的体温会下降的更快、更低,睡得就会更沉。
睡前让孩子看点无聊的东西
大人们常说“什么都别想”,就会睡着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
我们换一个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人在高速上开车容易犯困?原因之一就是眼前的风景一成不变。
有趣的短视频、动画片很容易让大脑兴奋起来,导致睡意全消,所以睡前远离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比较好。选择一些重复性高的画面,营造一种单调的状态,大脑就比较容易放空,睡意自然而然就浮现出来了——看数学题容易犯困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宝宝已经有起床气
如果宝宝已经不幸开始有起床气,那家长在着手调整宝宝睡眠的同时,还要把负面情绪对宝宝的伤害降到最低。
首先,在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时,不要和孩子进行对抗。
由于大脑在睡醒初期处于十分迟钝的状态,孩子的愤怒情绪就会比平时持续更长时间。这时候,家长就要“退出战场”,可以起身拉开窗帘,把衣服放到宝宝身边,然后去准备香气四溢的早餐。家长的冷处理会让宝宝更容易冷静下来。
其次,保证舒适的环境
起床气发作时,宝宝身心都很不爽,如果通过刺激的方式强行让宝宝清醒,反而会激化不良情绪。放一首宝宝喜欢的歌,或者喂他一口喜爱的小零食,调动起宝宝清醒的积极性,就能平复他的怨气,让宝宝主动选择醒过来。
第三,拿凉水擦擦手
当体表温度和体内温度接近时,人会容易犯困,而反过来,人就容易清醒。拿凉毛巾擦擦宝宝的手,能有效降低体表温度,拉开和体内温度的差值,让宝宝更容易清醒。而且只擦擦小手,宝宝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参考资料:
[1]《“起床气”的病根儿找到了!心理学家从心理和生理上给出答案》 生命时报
[2]《斯坦福高效睡眠法》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所 西野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