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西安18岁的高三学生林嘉文从自家阳台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初闻噩耗,难免有人会想,孩子高三时自杀,是不是学习太累?高考压力太大了?
又有人怀疑,这个年纪的孩子自杀,是不是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不快?
或者是在家里和父母有了什么矛盾?
但这些都不是林嘉文自杀的原因。
林嘉文年仅18岁,但已经得了个“史学天才”的名号,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家庭和睦、父母慈爱,在学校非常受老师重视,和同学也没什么矛盾。
林嘉文在自己的遗书中写到,他已经看透了一些事情: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
...太没意思了。”
18岁,这个孩子还未曾走出过校园,他还没有真正到社会上去经历一番,又为什么就能轻易的对自己的未来下定义呢?
对历史的特殊喜爱在林嘉文短暂的一生里,对于历史的兴趣,占据他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他最后选择轻生的决定,或多或少也与历史有些关系。
林嘉文于1998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母亲和外公外婆都是教师,父亲在法律院校工作。
一家人都是知识分子,这对林嘉文成长的影响很大。
小时候,林嘉文并没有表现出与同龄孩子有什么不同,最多就是在性格上,林嘉文不似同龄男孩那样淘气活泼,而是有些安静内向。
到了上小学的年级,林嘉文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学读书,成绩优异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过人之处。
如果真的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小小年纪的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
林嘉文上小学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了一档节目,叫《百家讲坛》,其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其中对历史展示最多。
这档节目的主要展现形式,就是请来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所展现领域进行科普和解读。
当时,林嘉文的外公外婆都特别喜欢看这档节目,林嘉文也在家人的影响下跟这两位老人一起看。
就是这无意中的一看,改变了林嘉文的生活,也让林嘉文展现出了与同龄人的不同——酷爱历史。
《百家讲坛》打开了林嘉文通往历史的大门,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到了林嘉文这就变得充满趣味与魅力。
除了一期不落的看《百家讲坛》,林嘉文还喜欢读各种史书。
同龄人还沉浸在动画片的乐趣之中时,林嘉文已经开始读白话文的《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了。
林嘉文对历史有着天生的敏感,他对历史的兴趣并不仅局限于了解一些史实故事,而是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林嘉文也在不断的思考。
正是这些疑问,使得林嘉文的思想深度早早的超越了同龄人。
小学毕业后,林嘉文学会了使用微博,从那以后,他便通过微博这个渠道来关注一些历史学家。
通过他们的微博了解他们的史学观点和作品、推荐书籍等,然后再去想办法获取这些资料回来研究。
这一过程使得林嘉文得以博采众长,了解了看待历史问题的更多观点。
在林嘉文对历史的学习研究中,林嘉文的父母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林嘉文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林嘉文的教育非常重视,同时又难得的非常开明。
林嘉文的父母从不干涉他对历史的研究,只要求林嘉文能完成学校的基本学习任务,其余时间都任由林嘉文自主安排。
林嘉文的父母也对林嘉文的爱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管林嘉文想要什么样的历史文献资料,父母都会想尽办法帮他买到,林嘉文家中一架又一架的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此之外,林嘉文想去参加什么活动,去哪里查资料或是听报告,父母都全力支持,为他提供方便。
在父母的支持和对历史的热爱之下,林嘉文对历史的研究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
上高中之后,林嘉文在史学方面的天赋和研究成果再也隐藏不住,外界开始了解了这个“史学天才”。
“史学天才”,初中出版图书早在林嘉文上初中时,他就开始着手写自己的作品——《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
该作品共30万字,内容阐述了汉初文景之治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虽然当时林嘉文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但是从他作品的行文风格上来看却丝毫不显幼稚,而且文风犀利果敢,思考角度敢于创新。
这本书不是一本科普类的历史读物,更应该说其已经涉及了学术研究的范畴。
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写书,而且还是涉及学术研究领域的史书,不得不说是个人才。
当时,林嘉文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都感到很震惊也很高兴,这本书后来被寄给了一个出版社,出版社决定将其出版。
出版一本新书,宣传一下总是有必要的,但是林嘉文拒绝了。
他再三要求校方和出版社不要对外透露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要在书上拿自己的年纪来做文章。
他不希望外界对自己作品的关注,是来自于自己的年纪,而非自己作品的内容。
林嘉文虽然年纪小,但是思想却很成熟,他对于未来的事情有自己的预见。
他认为如果透露了自己的年纪,外界就会本末倒置,把焦点都集中在探讨他的年纪上。
“现在的人们对少年成名怀有恶意,不是认为其作假,就是想当然的料定其会‘伤仲永’。”
就这样,林嘉文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了,虽然外界不了解这本书背后的作者,但林嘉文所在的学校和一些亲近的人对林嘉文的赞誉更高了。
高中时,林嘉文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这本书与上一本书不同,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是相当轰动。
林嘉文透露称,上一部书自己不允许宣传,因此总觉得对出版社有些愧疚,这次就算作补偿。
这本书出版时,林嘉文就读的西安中学为其举办了一场出版座谈会,邀请了当时历史学界的几位很有名望的重量级嘉宾。
其中就有为这本书做序的宋史名家,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李裕民教授。
一同参加的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曹伟、西北大学副教授贾连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副主编张艳云等人。
这样阵容的出版座谈会,自然成为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
一时间,真的像林嘉文最初担心的那样,各种有关自己的报道和新闻蜂拥而至。
当外界了解到这样一个史学界的“天才少年”之后,他的生活比从前多了更多期许和关注。
为他新书做序的李裕民教授与林嘉文接触过几次,林嘉文有时会去其家中请教问题。
对林嘉文,李裕民教授十分看好。
他评价林嘉文说:
“林嘉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准的作者中最年轻的。”
他认为林嘉文是非常值得其他中学生学习的榜样。
参加出版座谈会的另一教授贾连港评价林嘉文说:
“他有很好的批判精神”。
自身拥有超出常人水平的史学知识和能力,再加上众多史学名家的赞许,众人对林嘉文的印象和定位以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板。
在外人眼里,林嘉文应该会在高考后读一所名校,在学校里继续专研历史,未来也一定会在史学界有所建树。
但是林嘉文没有按照这个预期走下去,他在18岁的高考前夕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抑郁症的孤独感酿成悲剧林嘉文的学校对外界透露,其实,林嘉文一直都患有抑郁症。
在高中的这几年里,他一直都靠着服用抗抑郁的药物来维持正常生活。
林嘉文的这次自杀,可以归结为是抑郁症导致的。但导致这个孩子患上抑郁症的原因,细看之下却与历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实际上,一般对历史或文学等方面感兴趣的人,他们的内心都是敏感的。他们善于发现和思考,对于同一件事,他们往往更容易发现事件的真相,而真相往往让人痛苦。
林嘉文就是这样一个内心细腻敏感的人。
因为这份敏感,他天然对历史有更深的感悟,能透过书籍上的只言片语窥视和思考历史的真相。
而历史往往最能暴露人性,揭露出世界的黑暗与不堪,过早的理解这样的真相,对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自然是一种打击。
林嘉文懂历史懂得太早了,他的内心就像一座框架尚未完成的大楼,过早的添置家具让框架不堪重负,以至于最后只能崩坍。
孤独是导致林嘉文抑郁加重的另一重要原因。
林嘉文去世后,从他昔日的同学对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林嘉文没有朋友,没有那种真正聊得来的朋友。
林嘉文学习成绩好,在历史方面尤为突出,学校和老师对他也格外看重,给与了很多关注。
他又早早就出版了作品,在学校里名气很大,这在无形之中拉开他和同学们的距离。
班上的同学总是喜欢玩笑般的叫他一声“小林老师”,从这也能看出他在同学心里的不同。
而即便有同学愿意亲近林嘉文,林嘉文也注定不能和他成为知心朋友。
林嘉文的世界注定曲高和寡。
他的思想和同学们都不在一个层次上,他思考的问题,同龄人理解不了;同龄人谈论的话题,他不感兴趣。
同龄人和他在思想上无法产生认同,而成年人又只把他当成小孩。所以更多时候,林嘉文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真正能走进他心里的人少之又少。
而人越是孤独,越是会向内思考自己,这种情况在第二本书出版之后达到了顶峰。
第二本书出版之后,外界对林嘉文褒贬不一,但是更多的是认可和期待。
就连林嘉文高中的历史老师都说,自从知道了林嘉文的历史造诣之后,她每次上课都很有压力。
她经常要看林嘉文的脸色,担心自己的授课内容有什么纰漏。
每次课堂快要结束时,她还会留下几分钟的时间,让林嘉文上讲台来讲几句。
但往往林嘉文所讲的内容都比较深奥,台下的同学很难听懂。
这些期望对林嘉文来说就像把他挤到了学习历史的道路上,如果他想偏离路线,就一定会面对他人的不解与非议。这都是林嘉文所苦恼的。
有同学回忆称,自己去问过林嘉文,高中分科选文还是选理。
林嘉文的推荐是选理,这样将来的选择比较多。
但是同学又问他,那为什么你选择了文科呢?
林嘉文给出的答案是:“不想让自己之前的积累荒废。”
从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林嘉文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对自己学习历史的选择动摇了。
最后,在抑郁症的影响下,林嘉文选择了轻生。
他人生的最后时段非常冷静,他给自己平时喜欢的一位老师发去了一封邮件,在其中诉说了自己的苦闷。
他又留下了一封遗书,在遗书中对自己的父母、帮助过他的心理老师、还有其他的老师同学都留下了嘱咐。
就像他说的,他已经能看清自己未来的结果,所以觉得没意思,选择离开,在他心理是最好的解脱。
不过,林嘉文或许没有想过,其实任何期待都不是强迫,对于未来,没有人能真正预见。
改变的权利掌握在他自己手里,过度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林嘉文忽视了客观存在的外界环境,忽视了自己的主观意志。
他没有尝试过改变,就早早给自己下了定论。
结语林嘉文的案例也是一个警告,青春期的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很高,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时就医,专业药物和心理疏导,亲友的陪伴,才能最终帮助抑郁症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