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事大,哲学可慰:读《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

千篇历史藏 2024-06-21 20:48:41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揪心的莫过于时不时在媒体上看到很多青少年在花样年华里,采取了极端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近年来,我国自杀现象已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 。

其实不止在我国,在全世界,自杀都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6月发布的数据指出:自杀是全球15~19岁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第一大原因是什么呢?且看文末揭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绝不是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能解决的。自杀问题一直是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哲学家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自杀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东西方都是如此。解决自杀问题,也要从生死伦理上着眼。

王治军兄新著《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便是从文化着眼,运用诠释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深入挖掘东西方古圣先贤关于生命伦理观念之作。

这部书不仅是书斋里的沉思,也凝结着作者实践工作的体会。作者曾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工作,在新成立的殡仪系从事生死与殡葬文化教学,工作中经常亲赴各地殡仪馆交流讲学,可谓直面生死的最前沿。

他深深地感到进行生死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感到传统殡葬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在信仰迷失、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代社会,融通中西方生死智慧安顿国人身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决心攻读博士,潜心研究生死哲学,最后的成果便是这部《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

孟子与保罗,何以相比照

孟子与保罗,一个是先秦儒家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传承孔子圣学的继承人,被后世尊为“亚圣”;一个是早期基督宗教的继耶稣之后最伟大的神学家,将耶稣的福音传播到希腊罗马世界,使之成为具有普世性的基督教,因而被称为基督教的真正创始人。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东西方文化中,两位有着非常类似的地位。基督教学者赵恩赐指出:“主耶稣基督之有保罗,正像仲尼之有孟轲,苏格拉底之有柏拉图。”康有为在其《孟子微》自序中盛赞孟子对于孔学的巨大功劳,并与佛教和基督教做对比,称:“若佛教之有龙树,基督教之有保罗是也”,“孟子乎真孔门之龙树、保罗乎!”

基于孟子与保罗地位与思想的特殊性,王治军博士选定比较研究两人之生死伦理思想,以管中窥豹,透视儒家与基督教生死伦理的全貌,达到中西生死智慧的融通。

关于生命价值,孟子怎么说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积极参与政治,奔走于齐鲁宋魏诸国之间,推行仁政。

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他反对战争,批判暴政,批驳杨朱墨翟之流,将其斥为异端邪说,批判其对人心人性的腐蚀与毒害。他基于对人性的洞察,主张“人性善”。他从关心生产生活开始,谋求实现经世济民的伟大理想。他强调国君要罢兵息争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要制民之产体恤鳏寡孤独,要轻徭薄赋不误农时。

关于生命的价值,孟子认为,圣人之徒一定要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肩负起社会的责任,要不断地修养和提升自己,修身进德成就独立人格,成就历史的功业,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个过程也是从自然生命到社会生命乃至道德生命的提升过程。

在生命价值的实现途径与条件上,孟子既强调生命价值的实现有待于自我的觉醒与奋斗,也承认生命价值实现的外在条件性与制约性。一个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顺境和逆境两种情况。面对不同的境遇,士君子应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9)。

孟子认为,作为圣人之徒,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所在,一是成就内圣的品格,一是成就外王的事业。通过不断地修养自己成就圣贤的品德,这一点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是求则得之的。而成就外王的事业,则需要许多外在的条件。

一个人在身处逆境之时,绝不逃避放弃,绝不背离正道,而是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并且从自己的理想信念中获得精神动力,同时也给世人作出榜样;而当处于顺境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就善用时机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勇于担当天下的使命。

这样的人格是至高无上的:不管人是否得志,不管外在的贫富贵贱,人都应当通过自我的努力来完善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和境界。孟子有一个词概括这样的人格:大丈夫。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要努力保持自己的生命,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

当然,放弃生命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也是可以的,那只有在道义、人格与生命发生冲突不可两全的时候,能够勇敢地舍生取义,而决不苟且偷生:“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尽心上》42)

(保罗的相关论述,因不熟悉西典,不敢妄引,有兴趣者可以看本书相关部分论述。)

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活的磨难?

孟子出身贫苦家庭,年少时母亲以织布为生,成长历尽艰辛。他对于人生苦难意义有着深刻洞见,从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和百里奚等一系列圣人经历苦难而成就的事例,得出了千古流传的伟大真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15)

在这种苦难中,人得到了历练,“人之有德慧术智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18)。

由于历经灾难,人才具备了德行、智能、见识和谋略,那些孤立之臣和庶孽之子,正是他们内心警惕不安,考虑祸害比较深远,所以才通达事理。在危难不安中,人的内在潜能才得到发挥。

当然,这种外在的磨难转化成行为主体的才干,必须能够唤起主体内心的醒觉,才能发愤图强努力提升自己,也就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过程。

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始终不经历忧患苦难,而长期安逸享乐,结果必然是走向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保罗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经历了干难万险,但是他始终坚信苦难是神的试炼,患难中必定有神安慰,在苦难经历中能够成就属灵生命的成长,短暂苦楚可以成就将来永恒的荣耀。

在《哥林多后书》第十一章16-33节,保罗自述了自己的苦难经历。他认为自己经历的鞭打、沉船、饥饿、赤身裸体等都是神对自己的考验。

基督教的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正如神学家尼布尔的祈祷文所说的:“上帝啊,求你赐给我稳静的心境,去接纳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实;又求你赐给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仍然可以挽救的情况。更加重要的是,求你赐给我智慧,去判断两者之间的分别。”(转引自温伟耀:《上帝与人间的苦难》,香港:明风出版社,2013 年版,第55 页。英文原文是“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今天的年轻人,可以说是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太平盛世中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我们的国土上没有战争、没有饥荒,已经让我们比历代所有盛世的人们更加幸运。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困难。但如果具备一些历史的眼光,年轻人所经历的困难、苦难,何以与先人经历的相比较?

然而,就是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花朵最易催折,一不小心年轻人就采取极端方式表达自己的怨恨不满。

——这就是我们今天努力推广生死哲学的意义所在。

作者认为,死亡虽然无法抗拒,但是人可以通过接受某种宗教或哲学理念,而具有一种生死智慧,活出一种积极有为、奋发进取的人生。要形成对于生命的整体理解,绝对不能回避死亡。因为,死亡为生命划定了界线,我们所有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都是在“人是有死的”这一范围内进行的。

作者指出,大力普及生死教育,首先要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尤其是孔孟所奠定的儒家生死观;其次要积极宣传和普及宗教中包含的生死智慧,引领民众形成对于宗教的正确认识。

作者呼吁,生死教育应当发展成为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生死教育不能只是局限在学校,还应当充分发挥医院、养老院和殡葬场所的作用,让这些地方成为生命教育的基地。毕竟,“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前面说,自杀是全球15~19岁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那么第一大原因是什么呢?查了一下,居然是溺水。

暑假来临,望大人小孩都做好防范溺水的工作,生命可贵,安全第一!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 2024-06-22 00:01

    宣传鸡毒,鸡毒可是没有原罪论的,今天杀人放火,明天祈祷是否杀少了!表现在美帝的总统与军工集合体,他们都是信鸡毒的。

    用户10xxx05 回复:
    基督的本质和儒毒的一模一样
  • 2024-07-12 15:33

    而你真正的远古祖宗是女娲老子们, 孔骗子们用了一套PUA的把戏就偷梁换柱的让你认贼作父了。就和那 以色列的犹太用了一套骗术偷偷摸摸的就冒名顶替成古以色列人的后代把那块儿地给偷走了的骗术一样。

  • 2024-07-12 15:33

    想学哲学,你要学会辨认真正的哲学和伪哲学。真正的哲学,比如道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伪哲学比如佛家佛教阴阳教孔子教上帝教。那真正的哲学是追求真理真相和科学方向是一致的。那假大空 和稀泥 教条式的伪哲学那纯粹是为了搞宗教迷信催眠PUA骗人的,骗子通常很喜欢打着传统文化的名义搞传统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