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的陈圆圆

濮水渔父写作 2025-01-11 03:31:06

薄命的陈圆圆

上面这张图片中的美女,有人说是明末名妓、秦淮八艳之首的陈圆圆。我自然不信。这样的图片,要么是照片,要么是油画。明末没有照相术,那就肯定不是陈圆圆的照片;油画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那就自然也不是陈圆圆的油画。那么会不会是近现代人根据明末的国画而画成油画的呢?我看也不可能。即使在陈圆圆走红的时候有人把她画下来,但后来兵荒马乱,她颠沛流离,这张画能够保留下来并流传到近现代吗?

这张画是否陈圆圆并不影响我们讨论下面的问题。即使陈圆圆没有留下画像,我们也不能否认她是一个非常美的美人;而陈圆圆的遭遇,也似乎印证了那句“名言”:自古红颜多薄命。

“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句话来源于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墓前面的墓碑,墓碑上有一副对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伴黄昏。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当时的极品美女,在项羽兵败而穷途末路之时,为了不拖累项羽,她刎颈自杀。想当初她委身项羽时,项羽的气势简直充塞寰宇,却没有想到落如此下场,碑文说她“红颜薄命”是很恰当的。据记载,这块墓碑立于1925年,墓联中的“独留青冢伴黄昏”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甫悼王昭君诗中的句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绝色的王昭君被汉皇送到朔北大漠中和亲,嫁单于父子,最终死于大漠。王昭君真是“红颜薄命”的典型。

陈圆圆的命虽然也薄,但其实比虞姬、王昭君的命要好一些。她年幼父母双王,被姨妈收养;原本姓邢,因姨父姓陈改姓。姨妈家贫,她在十岁时被姨父卖到苏州梨园青楼。陈圆圆貌美艺绝,几年后名声大噪,她也随之沦为巨富权贵的怀中玩物,几经转手,委身于吴三桂。时明末朝廷颓危,吴三桂受命赴山海关拒清,奈何朝廷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自尽,李自成杀吴三桂数十家人,陈圆圆因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掳走而幸免于难。清人吴伟业有诗《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降清,李自成、刘宗敏在逃窜途中丢弃陈圆圆,吴三桂得以在兵火中将陈圆圆找回。后吴三桂再受命清廷赴云南剿灭叛乱,被封为平西王,势力日盛,割据一方。应该说,吴三桂对陈圆圆还是不错的。陈圆圆已经年老色衰,而吴三桂尽管身边美姬如云,却没有抛弃陈圆圆。陈圆圆自知失宠,又与吴三桂正妻不谐,要求吴三桂在王府不远处建庵而出家。吴三桂因不满康熙削藩而萌生造反意,陈圆圆苦劝不成,带着吴三桂部分家人避祸于贵州深山,而吴三桂最终因造反失败也逃入贵州,不久病亡。吴三桂死后,陈圆圆带着吴家家人归于沉寂,于66岁病逝。一代名妓,一生坎坷,繁华与苦难烟消云散。

真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吗?我看“红颜”与“薄命”并无因果关系。在一个以杀戮为常态的专制社会里,社会地位低下的妇女,不论是红颜还是丑女,有多少人不是“薄命”?以缠足为例,一个好端端的健康人偏偏要整治成残废,这还不够“薄命”?而对妇女的束缚尤其多,无穷无尽的仁义道德、礼仪规矩,里面暗藏的尽是歧视与摧残,有多少人能够逃脱“薄命”?之所以有“自古红颜多薄命”一说,也许是美人更能引起关注吧。

我们再扩大一点,在一个以杀戮为常态的专制社会,岂止红颜多薄命、妇女多薄命,男性不是一样的“多薄命”?中国的连年战争,人口常常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地减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语),有多少人不是“薄命”?

人的命运更多受制于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片树叶,随波逐流而已。去除专制,遏制杀戮,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这才是避免“多薄命”的根本途径。

▼吴三桂在云南做平西王时,带着陈圆圆以昆明东郊的太和宫为行宫。

▼金殿风景区中的陈圆圆塑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