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单位司机老李逢人就笑,说是他儿子小李考上了省城的公务员,这下算是光宗耀祖了。
大家纷纷恭喜,说老李培养得好,小李也争气。
同办公室的小张却有点闷闷不乐,因为他爸,单位的王副局长,儿子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在一家私企打工,说是积累经验。
两件事放在一起,还挺让人感慨的。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社会对子女成就的评判标准,似乎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公务员,在很多人眼里,仍然代表着稳定、体面,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尤其是在一些小地方,考上公务员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旱涝保收,一辈子衣食无忧。
老李这样的普通家庭,孩子能考上公务员,自然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捷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喜事。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一个985毕业生去送外卖,被邻居老太太指指点点,说“好好的大学生,怎么去送外卖了,真可惜”。
你看,这就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认知。
很多长辈觉得,大学生就应该坐办公室,最好是进体制内,这才算“有出息”。
反过来,如果一个官员的子女去送外卖、开网店,可能就会被认为是“没本事”,甚至有人会揣测是不是家里“出事了”。
这种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都有关系。
过去几十年,公务员的确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权力大、福利好,社会地位也高。
这种印象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观。
即使现在社会发展了,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仍然存在。
当然,也不是说公务员不好,或者打工就低人一等。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的职业选择。
王副局长的儿子选择先去私企打工,也许是想积累经验,也许是想挑战自己,这都是他个人的选择,旁人无权评判。
成功有很多种定义,不一定要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身份。
我一个朋友,家里条件不错,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他大学毕业后,偏偏选择去开了一家小餐馆。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不务正业”,放着好好的路不走,非要跑去“受苦”。
但他自己乐在其中,把小餐馆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开发了自己的特色菜品,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他跟我说,他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喜欢和客人打交道,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
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的成功,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所以,老李儿子考上公务员,值得祝贺;王副局长的儿子选择打工,也无可厚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而不是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很火,说是一个北大博士毕业后去养猪,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搞起了现代化养殖,效益非常好。
这在以前,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是“人才浪费”。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支持这种选择。
这说明,社会的观念正在慢慢转变,人们对成功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化。
说到底,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打工,都只是职业选择的一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并且在这条路上,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像老李和小张,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着,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着。
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别人怎么看,其实没那么重要。
生活是自己的,冷暖自知,如人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