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刀:80岁,800篇

思聪谈社会 2024-08-09 11:51:28

老詹小注:

德民兄,真厉害。

八十岁,八百篇。

人已退休不肯休,

纵横驰骋干得欢。

涉笔成趣读来爽,

直抒心臆痛快哉。

祝愿老李再登攀,

再过两年上千篇!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80岁800篇

青龙刀 青龙刀笔记 2024年08月06日 00:08 北京

詹国枢

刘水明

李德民

我的公众号《青龙刀笔记》,2021年5月开张,到今年8月,3年3个月,我从77到80岁。

一共发表了800篇。若每篇按千字计,80万字,按800字计,64万字。

这三年多在公号发的文章,比我在《人民日报》工作几十年发得还多。

当然,这800篇多是“豆腐干”“火柴盒”,没什么分量,但写的都是我想写的,也发得出来的,没谁给我出题目,让我写不想写的。

这是一种宝贵的写作自由,虽然是相对的自由,哪有绝对的自由?

小有成就感,也有点飘飘然。

80岁,800篇,篇篇原创。

有朋友问:“《青龙刀笔记》是单干户,还是个写作组?”

可以说是单干户,也可以说是写作组。

当然是单干户,我是这800篇的执笔者。

也可以说是个写作组。

本文标题为《“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80岁800篇》,实在不好意思自诩“好汉”,以“篱笆”自称吧!

我这个“篱笆”有3个“桩”,即有3个朋友指点和扶持。

这样说来,也算个写作组吧!

没有这3个“桩”,不会有《青龙刀笔记》,不会有今天这个样子的《青龙刀笔记》。

说说“桩”,表谢意。

先说前面两个“桩”,一个“桩”詹国枢,另一个“桩”刘水明。

怎么说呢?按惯例,先说说詹、刘二位的官衔?他俩衔都不小。免俗吧!不说了。只说他们对我的帮助,以及才华和建树。

我一贯认为,一个人官衔的大小,和其人品、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

当然,这句话不指詹、刘,而是另有所指。

我曾在不会写文章或者说基本不会写文章,却又妄自尊大的领导手下挣扎,苦不堪言,鄙其为人。

不说那些丢人现眼之衮衮诸公了,

先说说詹国枢。

1995年他获范长江新闻奖,时在《经济日报》;我获邹韬奋新闻奖,时在《人民日报》。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我年长他5岁,这意味着,他早我5年获得我国这项新闻界最高奖项。

他早开公众号《码字工匠老詹》,办得风生水起,好评如潮,从读者留言看得出来。

读者是公众号文章的上帝,说到他们心里了,这一位留言口头表扬,那一位打赏物质奖励。我相信,国枢天天不缺买菜钱。

我到77岁时,才开公众号《青龙刀笔记》,晚开好几年。

这老弟,事事走在老哥前面。

若非国枢指路,“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我决心不写了。多年写评论,写累了,写苦了,写伤了。

他会做思想工作,还对我内人说:“叫德民写!又不是不会写,叫他每天给您赚几块买菜钱。”

内人最感兴趣的是每天买菜钱,国枢话后,她解放思想,再不反对我写,再不像过去那样唠叼我,吓唬我:“写出事来,我不送饭!”

写,写吧!国枢“扶上马,送一程”,还在路上打配合,当助攻,给鼓舞,添力量,频频转发“德民兄”,转发之前精心写作“老詹小注”,概括总结,画龙点睛。

比如,他转发《孙子高考 爷爷谈心》时,“老詹小注”写的是:

今天刊载的,是写给孙子的两封信。

谁写的呢?不是老詹而是德民兄写的。

德民兄有个长孙黑牛,虎头虎脑的,

德民对这个孙子,甭提多么喜欢了!

曾先后两次,给孙子黑牛写信谈心,

写得情真意切,洋洋洒洒好大一篇!

这样的信,只有德民兄才写得出来,

倾注了爷爷那么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现转载于后,供读者朋友欣赏学习。

建议黑牛好好保存,随时拿来看看。

爷爷信内容非常丰富值得看一辈子。

又如,他转发《我嘱咐儿子办后事》时,“老詹小注”写的是:

老李今天这篇文章,

写得相当痛快淋漓!

对于自己后事安排,

非常简单也很明白。

不出告示不办丧事,

悄悄洒在父母坟头。

不折腾也不麻烦人,

潇潇洒洒了此一生。

老李真乃堂堂汉子,

看完令人肃然起敬。

说国枢,到此打住。

君子之交淡如水。至今,他没喝过我一杯信阳毛尖,我没吃过他一盘四川泡菜。

说了国枢说水明。

如果说,我与国枢是君子之交,那么,与水明则是“酒肉朋友”。年轻时就熟悉,“7号楼”(单身宿舍)的兄弟。

他为《青龙刀笔记》操心费力,我欠他人情,怎么还?请这位湖南宁乡佬吃顿毛氐红烧肉!结果是,我请客,他埋单。

水明是吃“洋饭“的,外语哇啦哇啦的,在《人民日报》国际部、中东分社干过。

他是创办《环球时报》的功臣,打草开荒,居功至伟。《环球时报》的“房子”盖起来了,他没进去住。

他比我年轻十几岁,但他是二级教授,我是普通教授。

我知道,院里没有几个“二级”,而对他这个“二级”,哥们心服口服。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水明的本事明摆着。

前几年,台湾的《星云大师全集》108本简体字版在内地出版,水明和几位朋友参与编辑,他字斟句酌,严格把关,出力最多,贡献最大。

《人民日报》的老人都知道,报纸在付印之前,要经过几道校对,还要过“第一读者”那道关,怕出错。

我在《青龙刀笔记》里写文章,既无校对,也无“一读”,随写随发。多亏水明,甘当校对和“一读”,文章发出之后,他细读之,指出毛病,我照改。

几乎每一篇,他都要“挑刺”“排雷”,有时在深夜,有的在凌晨。

比如以下纠错:

《“灭门的知县”》一文,第七段第二行“……兼迁西县季书记”,应为“……兼迁西县委书记”;第十段最后一句话“叫司法机天抓了他”,应为“叫司法机关抓了他”。

《有前科,将如影随形跟你一辈子》一文,第二段三至四行“单位给我给我配了一辆车”,多了一个“给我”;第六第一句话“这就没没话可说了”,多了一个“没”字;倒数第四段最后一句话“还被判3年”,应为“还被判刑3年”。供参考。

有水明这样水平的兄弟给我当校对,当“一读”,奢侈了,大报大刊也没这么高待遇。

说了詹、刘两个“桩”,最后说说第三个“桩”。

这个“桩”是位年轻人,小朋友,帮我排版、配照片、配音乐。这些技术活我也学得会,不愿操心,剥削剥削小朋友。

再说一遍,没有这3个“桩”,不会有《青龙刀笔记》,不会有今天这个样子的《青龙刀笔记》。

以上是800篇时,我的成就感和飘飘然。这三年多,这800篇,是我干新闻工作最得意的一个时期,是最愉快、最轻松的时光。可惜晚了点,我的人生只剩下尾巴。

再没人说我积极写文章是有名利思想。

再没人说我积极写文章是为升官发财。

再没人说我不会写文章……

因为,我退休了。

还将继续写下去,一两年后,一千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