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四大名著的书本,细细品读才会发现每一部作品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尤其是《三国演义》,其中的遗憾和不甘更是让人痛心,特别是蜀国一代名相诸葛孔明,从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掌权,到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的一战成名,再后来计赚荆州、夺取益州为刘备在三分天下中站稳脚跟。
而之后关二爷败走麦城,刘皇叔不听孔明再三劝告,执意要举兵与东吴短兵相接,却不成想火烧连营三百里,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一句口号,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明知天意不可为却以身入局逆天改命。
不过随着诸葛亮命丧五丈原蜀国也迎来了真正的命运终结,只能怪孔明之后没有可靠的接班人,原先孔明钦点的接班人并非姜维,只可惜苦心培养二十余年后英年早逝,那么此人是谁?诸葛亮又为何选他做接班人呢?
天水姜伯约姜维出生在天水冀城一带,父亲早逝的他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上的艰难让他变得更加成熟,同时也给他超过常人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父亲的英年早逝让姜维的童年人生变得格外艰辛,一个毫无依靠的女人独自拉扯一个孩子其中的苦难自然不用多说,不过父亲的死被朝廷认定为平定叛乱有功,这才让姜维成功继承了烈士家属的称号,顺利参军当上了“官中郎”的职务。
而且姜维的父亲虽然不在了,但是早期家境优渥,加上母亲连年操持,也为姜维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产,所以姜维早年间还能够上得起学,接受了新式的军事教育,这无疑都为之后他的军旅入伍提供了便利。
公元228年是改变姜维一生的转折时期,彼时的他还不过是一个20啷当岁出头的小伙子,听说诸葛亮率大兵压境后,姜维大惊失色这才组织太守回冀城准备迎敌,不过当时的太守也是个软骨头,诸葛亮还没打来他就放弃了守城,解散了士兵四散逃命去。
而姜维则顺理成章的被冀城人民推举成投降代表,前来向诸葛亮请降。
上一个当面向诸葛亮请降的大将还是斩杀了韩玄的魏延,当时孔明看着魏延一身反骨差点要斩了他,而面对姜维,诸葛亮则是喜不自胜,不但十分高兴,还对姜维委以重任,丝毫没将降将的身份挂在心上,尤其当时的姜维也是27岁,和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年纪相差不多,已然知天命的诸葛亮也感觉上天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不过在前期姜维一直没有太多可以表现的机会,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马谡、蒋琬等人正处于蜀汉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姜维身为降将,诸葛亮自然也要考虑别人的看法,蛰伏的考察期肯定是不能缺少的。
只可惜直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姜维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用,相反则是诸葛亮钦点的蒋琬对姜维更加看重,当时蒋琬提拔姜维做了镇西大将军,其实也不过是因为蜀国大将逐渐凋零,没有可靠的新生代力量。
但他却没想到在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姜维很快展现了自己的军事谋略才能,尤其是在蒋琬离世后,同期的费祎等人根本镇不住姜维,这也造成了姜维一人的绝对权力,再后来他效仿诸葛亮连续五次攻打曹魏。
虽然战绩不俗,但是一言独大的他始终得不到蜀汉人民的认可,不过虽然姜维本人在蜀国内部口碑两极分化,倒是却忠心耿耿,直到刘禅投降时,自己还设下“一计害三贤”,对于一个从没见过刘备的后辈来说,能做到对蜀汉如此忠心也是非常难得了。
诸葛亮的钦点继承人只不过姜维虽然是蜀国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的人才,但是却并非诸葛亮最欣赏的接班人,其实这也不难解释,从姜维归顺蜀国的时间就能看出,当时姜维26岁归顺蜀国,但是此时的诸葛亮已然47岁,再过六年他就要死在北伐的前线上。
而且此时的孔明正将心思全部放在攻打魏国上,根本没闲心思培养接班人,而姜维的出现更多的像是一场让诸葛亮如获至宝意外的巧合,所以这之后才会将蜀国大业全部托付给姜伯约,而一开始,诸葛亮决心培养的下一代后起之秀并非是姜维。
诸葛亮最开始下功夫培养的下一代其实是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在诸葛乔一出生时,诸葛瑾就将孩子过继给了诸葛亮,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诸葛亮一直视如己出,五行八卦、兵法谋略、治国理政等诸葛亮倾囊相授。
诸葛乔倒也是个可树之才,虽然和养父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没办法相提并论,但是在年轻一辈中也显现出不俗的能力,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对于有一个后辈能够完全接过自己的衣钵,继承自己的学识也十分欣慰,所以对于诸葛乔也是尽心培养。
在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后,诸葛乔也被孔明一直带在身边,有心培养孩子的诸葛亮让诸葛乔从都尉开始做起,就是为了从底层对军中的大小事务开始熟悉,毕竟空有自己的一番理论和思想是远远不够的。
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希望诸葛乔通过战事在军中树立自己的战功形象,这样在自己和先帝五虎将年老力衰之后,蜀国不至于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而后来蜀国的结局也印证了诸葛亮眼光之远,后期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让刘禅等人受尽了白眼和折磨。
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如果他不是真心想要培养诸葛乔,那大可不必在自己出山时还带着诸葛乔一起,所以对于年轻时的诸葛亮来说,他有时间也有精力去培养一个青睐的后辈,也为几十年后的蜀国积累人才,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的这一盘棋最终还是没能逃得过天命所在。
命数难逃诸葛乔虽然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但是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身为术士的诸葛亮却没算到自己倾心培养的继承者却英年早逝,诸葛乔在还不到25岁时就抱病离世,面对自己培养了近20年的孩子一夜之间却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难掩心中悲痛。
为此诸葛亮大病一场,此番悲痛程度丝毫不亚于刘备率军攻打东吴却被火烧连营三百里,一下败光了蜀国数十年基业的惨痛教训。
其实有许多读者会说,诸葛乔死了当然可惜,那诸葛亮为何不选一个新的继任者呢?
其实不是诸葛亮不想选,而是他没得选,一方面蜀国当时人才短缺,而且从始至终蜀国都是文弱于武,除了诸葛亮外,刘备拥有过为数不多可堪大任的军师也不过是庞统和徐庶两人,而且一个英年早逝,另一个因为种种原因被曹操软禁,像糜竺糜芳这类的谋士更是不值一提,这也证明了当时蜀国人才匮乏,疲于应对的诸葛亮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人才。
另一个方面也是诸葛亮失去了培养继任者的精力,诸葛乔死时,诸葛亮已然40多岁,当时他的孩子诸葛瞻刚刚出生,就算诸葛亮能活到60岁,那么那时的诸葛瞻也才不过是一个弱冠少年,怎么可能担当得起复兴蜀国的重任。
而且从诸葛瞻的角度来说,他虽然是诸葛亮的亲身骨肉,但本身也没有像诸葛乔那般的悟性,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将培养重心全部放在亲生儿子身上也许最后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与其这样倒不如节省精力再寻找别的合适人选了。
可是饶是诸葛亮再神机妙算,他终究也不过是一介凡人,长生不老的天机他始终未能参透,所以在一次又一次他力挽狂澜,拯救蜀汉命运于水火之中后,诸葛亮的生命也终于油尽灯枯熬到了终点,这是属于汉丞相的无奈,也是蜀汉王朝的悲剧。
或许如果天水姜伯约能够早十年投降,那时的汉丞相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得此天才的他想必也会尽心竭力的倾囊相授,蜀汉王朝的命运终将会改写也说不定,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诸葛亮、姜维与蜀国的命运只不过是有缘无分的匆匆过客罢了。
结局:诸葛亮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将蜀国推向了本不属于它的高度,但是诸葛亮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顾得了当下自然顾不了未来,在全心全意培养的继承者逝世后,或许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已然明白蜀汉的气数已尽,可尽管天命难违,他还是拼尽毕生所学想要逆天改命。
而对于姜维来说,一个连汉昭烈帝都未见过一面的毛头小子,仅仅就是凭着与诸葛亮的忘年之交,就让自己为不现实的蜀国千秋大梦奉献了30余载的青春岁月,这其中的付出和奉献更让无疾而终的蜀国霸业显得遗憾和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