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先得澄清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所谓张军波每月只有1500元工资,属于断章取义。
综合起来,张军波在剧团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基本工资,也就是保底的1500元。
第二部分是演出补贴,一场演出补贴60元。要是每天都有至少一场演出,一个月也就是至少1800元。
第三部分是商演收入,这部分收入有浮动。据新闻媒体披露,一场可达一两千元左右。但演出机会不固定。
张军波
这样的工资,对于张军波这样的人而言,当然不多。
一般走穴的戏曲演员,中专3年、大专3年、剧团实习3年,这就是9年的苦功。
张军波本人,又属于其中的佼佼者,仅在省团就干了5年的临时工。
即使按照他一毕业就进入省团看,也比别人多花两年时间。
十几年勤学苦练,一朝出师,却面临如此微薄的收入,实在不合理。
在张军波所属的山西省晋剧院,像他这样的临时工还有至少50个。其中很多人仅靠工资,甚至难以养活自己。
更不用说,张军波还有3个孩子。
戏曲演员
但是,抛却对张军波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扼腕去看,本文探讨一个话题,这正常吗?
答案可能是,正常。
原因在以下几点。
首先,戏曲本身就是逐渐被尘封的艺术。夕阳产业工资普遍低,裁员、缩减待遇都是常态,这和技术水平无关。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如曾经的冶金行业和钢厂。
其次,山西梆子本身,在戏曲界都算是较为没落的。曲目老套、难以吸引观众,演员普遍难以维生。晋剧作为山西梆子的一个种类,在一个缺少创新的环境下,演员待遇不好并不令人吃惊。
再者,晋剧本身是女演员吃香的剧种。晋剧定调高,适合女演员演唱,剧目也大多是围绕女演员的情节戏。对女演员需求大,对男演员需求少。
晋剧表演现场
物以稀为贵,张军波作为晋剧中的男演员,待遇差点似乎也很正常。
当然,待遇低是一方面。要是大家都一样,那谁都没话说。
问题是,在张军波身上,似乎还触及了社会公平二字的神经。
有人认为,张军波在省团干了5年临时工,迟迟得不到转正,就是和黑幕有关。
他的工资待遇低,也和国家财政补贴没落到实处有关。
先不谈转正这事,仅谈财政补贴。奢望戏曲由财政补贴挽救,艺术家由财政补贴保护,这种思路本身就是错的!
不说其中可能又会引起的艺术不自由争论,那样的艺术也是缺乏真正生命力的,会引起新的关于特权和腐败的争论。
就像国足。
晋剧舞台上的女演员
而且,在戏曲走向市场的现今,戏曲本身和国家财政的纽带已经相当薄弱。
不排除其中可能会有些隐秘角落,但这些隐秘角落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对戏曲的财政补贴正越来越少,理想情况下,无需半点补贴为最好。
再谈转正这个事,事业单位有个通病,一个萝卜一个坑。
名额有限,有人退休才能有新人加入。
张军波所在的山西省晋剧院,去年加上今年,两年时间共有20余人退休。临时工的数量却在50人以上。
平均下来,也就是每年最多十来个转正名额。
要想转正,没那么简单。
戏曲舞台
不是说,其中就可以完全排除掉关系户、走后门等各种可能。
但即使最理想的条件下,这个转正也没那么轻而易举。
总之,即使在最理想的环境下,财政都落到了实处、事业编的遴选也十分公平,张军波这类演员的待遇,在体制内也不会太高。
正如古人所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张军波所在的行业,本就是夕阳产业。所学的专业找工作难。张军波本人,又是行业需求更少的男演员。
那么,他的待遇肯定好不到哪儿去。
开玩笑地讲,没有碰上裁员,真还是运气好。不过往后,一战成名的张军波,估计可以安心追逐自己的戏曲梦想了!
中国梆子大会,张军波一曲《清风亭·舍子》一战成名,引得名角何赛飞感动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