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问你,你相信自己能成仙吗?估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喜欢看那些修仙的小说、电视剧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修仙》,作者是康儒博,美国研究中国宗教历史的大学博士,他认为可以用媒体传播的方式来理解修仙。
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知道修仙是假的,我们为何还要一本正经地关注修仙呢?这本书认为,修仙这件事能够构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就是说有人愿意表演,有人愿意看,还有人愿意参与,这就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通常在古代小说当中,神仙也是凡人做的,只是说凡人心智不够坚定,所以无法修仙。那么一个凡人该如何修仙呢?最重要的就是吃,对你没有看错,首先要从吃上下手。
比如在《楚辞·远游》当中一个案例,修仙的方式就是现在流行的辟谷,在古人眼里,胖子是飞不起来的,因此要想方设法修身。不过辟谷可不是绝食,我们现在知道绝食不但不能减肥,还有可能暴饮暴食,导致身体更加肥胖。
那么古人是如何辟谷呢?不是说不吃,而是不吃凡人吃的食物,在《楚辞·远游》告诉大家:如果想要修仙,就需要取日月之精华,把天地灵气当做食物,这样就能够超越肉体的束缚,登上修仙之路。
那么该怎么吃呢?在不同的季节,根据不同的年龄,吃的东西也不一样,虽然吃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无一例外,都是不容易获得的东西,比如千年灵芝、万年雪莲。东晋的时候,甚至还把食物分成了三六九等,最下等的就是我们日常吃的食物,第二等的是矿物质,也就是炼丹;第一等的食物是黄金、白玉等。
当然我们最常见的还是炼丹,比如《神仙传》当中的魏伯阳,辛辛苦苦练了丹药要给弟子们吃,弟子说要不先拿狗来试一下,结果这条狗吃完之后当场就死了,这下把弟子们都吓傻了,可是魏伯阳觉得炼药不容易,浪费了太可惜,就自己把丹药给吃了,毫不意外就挂了。
可是《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后来又活了,并且成了仙,之后他把剩余丹药分给了他的徒弟们,还有其余的狗,这些徒弟和狗都一起升仙了。我觉得前面的故事是真的,后面的故事是他徒弟们瞎编的,借着这则故事,道观的香火肯定能够旺盛起来。
这本书有个形象比喻,就好比最初的故事,可能只有一座山,只有有位仙人,仙人升天,之后不断有人把这个故事添加素材,甚至扩展、重构,总之把这个故事说得越来越复杂,说得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越有人相信。所以在不断建构中,故事越来越复杂,以至于来到《红楼梦》里面的太虚幻境,完全就是乌托邦似的一个平行世界。
作者在书的开篇还讲了一个故事,他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重构范本,故事的主人公叫灵寿光,他意外获得一个炼丹的方子,合成丹药之后,居然活到200多岁,后来他在一个胡冈的人家去世了,胡冈还亲手葬了他。
后来胡冈的一个亲戚告诉他,在另外一个地方见到灵寿光,胡冈于是扒开坟墓,看到棺材钉子完好,但是尸体却不见了,这就是典型的尸解成仙。
你看这个故事经过重构之后,不但有见证人,而且更加生活化,可信度就大为提高。我们的成仙故事也就是在这样不断重构当中不断丰富,所以说修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艺术,而是一种社会化的表演,除了演员的参与,还有观众的认可。
我们现在修仙完全成为全民狂欢的元宇宙,里面不但有复杂的世界观,还有一系列修仙的规则,当然也少不了成功案例。围绕修仙形成了修仙者、传播者、赞助人,还有信徒,他们形成了完成的社会生态,人们围绕这个想象共同体,跳出三界,享受更大的自由。
为什么要说修仙这个事呢?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非常熟悉,我们从共享单车、比特币、智能制造,还有现在的电动汽车、元宇宙,都会看到想象共同体的影子。最初可能只是某个有影响力的大佬提出一个概念,之后就会不断有人加入,故事不断被重构,直至形成一个复杂系统。
我们看,想象共同体这件事是否真实,已经无关重要,问题是围绕这件事,有没有引起更多人的狂欢,只要在这个圈子里的人,相信这件事是真的,那这件事就是一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