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数据和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或将提前10年或9年突破50%,也就是将在2025年或2026年占比超50%。”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苗圩1月份在“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上称。
没想到这一天那么快到来。
01,新能源乘用车快速发展,份额历史性突破50%根据乘联会的最新数据,4月1-14日,新能源车市场零售26万辆,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2%;同期,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1%。
此消彼长的结果是,4月份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份额第一次突破了50%大关,达到了50.39%,当然,这还是半个月左右的数据,今年以来的份额约为38%。
考虑到新能源车占比逐渐攀升的态势,50%的渗透率不会是终点。
这无疑是个历史性时刻,这就意味着每两个人买新车,就有一人选择新能源车,新能源车成为市场主流,燃油车反而成为少数派。
50%的数据远远超过了有关管理部门的最乐观估计。2020年,中国制定了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相当于提前11年完成50%的国家规划目标!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了10年,渗透率才突破1%;从2016年到2019年,3年多时间,渗透率提升到了5%;
就在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年度渗透率是35.7%;2022年,这一数字仅为27.6% 。
一旦突破一个临界点,新能源车实现爆发性增长,有点像智能手机超越传统手机市场份额的“iPhone时刻”。
02,现象:新能源车加速替代燃油车在这个新时代中,新能源汽车将以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形式存在,而燃油车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趋势已经明显。
新能源车份额的不断提升,则意味着传统燃油车的份额逐渐降低,我国燃油车市场销售多年出现下滑趋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常规燃油车市场销量在2020年达到1818万辆、2021年仅为1717万辆、2022年1488万辆,2023年,传统燃油乘用车国内销量1404.3万辆,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今年1-3月,传统燃油车累计销售212.8万辆,同比罕见增长4.9%;但新能源车的增速更快,燃油车的份额进一步萎缩。
传统燃油车销量面临崩盘,尤其以日系为代表的合资燃油车处境更为艰难。在4月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合资车企份额丢了13个百分点。
其中,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30%,今年3月,份额仅剩14.4%,横空腰斩。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3月,本田在华新车销量6.04万辆,同比暴跌26.3%,创下了自2023年7月以来的最大同比降幅纪录;日产在中国售出8.7万辆,同比下滑了32.6%;作为领头羊的丰田销量为13.2万辆,与巅峰时的20万辆不可同日而语。
一些明星燃油车的走向更有代表性。3月份,大众朗逸降幅36.4%,雅阁降幅72.6%,丰田凯美瑞同比下降59.2%、卡罗拉同比下跌54.4%。
销量的崩盘,带来一系列后果:燃油车保值率下降、二手车价格崩塌,越来越多的燃油车主加速置换新能源车。不少合资车企身陷经销商、4S店退网闭店的风波。许多购车用户反馈“交了钱拿不到车、售后服务无保障”,产生大量的消费者纠纷和维权。
这是个恶性循环,目前看来还无解。
03,原因:在技术、用户体验上碾压燃油车如果说之前主要是靠政策驱动的话,现在新能源车则是转向市场导向,成为消费者出行的新选择。不少用户称:“开过新能源车后,就回不去了(燃油车)。
的确,新能源汽车在动力、静谧性、智能化等方面,已全面超越传统燃油车。
尤其是插混,集燃油、增程、纯电的功能于一体,无论在驾乘感受还是费用开销上,都胜过燃油车,撑起了今年以来新能源高速增长的根基。
插混车型可以“短途用电,长途用油”,对于大多数只能拥有一台车的中国家庭而言,这是最合适的电动化产品。
此前,燃油车在价格上还拥有优势,今年以来新能源车成本不断下探、“油电同价”给燃油车厂商带来巨大压力,燃油车产品更新换代相对较慢,产品智能化程度不太高,更多依赖于优惠的价格来持续吸引客户。
燃油车在续航里程、加油便利性等方面似乎仍具有优势。然而,随着混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
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变革,更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比如说想要实现自动驾驶的功能,那全车需要运用10个以上的超清摄像头,还需要超声波雷达,还要求控制器的功耗。
燃油车的蓄电池一般只有12v左右,提供的能量也就是0.72kwh,因此无法支撑智能化设备运行所消耗的电量。
新能源汽车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设备,实现了对车辆状态、环境信息的实时感知和智能决策,从而提升了驾驶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
04,前景:帮助中国成为汽车强国,开拓国际市场汽车强国梦是众多中国汽车人的梦想,这在燃油车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却不经意在新能源车时代实现了。
什么是汽车强国?苗圩此前曾专门发文,提出了以下三个条件:
一、要有企业跻身世界前十,不是国内6+8,而是在国际开放环境下跻身世界前十位(按品牌来算),世界第十位年产销量在300万辆左右。
二、要有一些核心关键技术,能对汽车工业发展实现引领和带动。
要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三大条件中,除了技术外,有车企跻身世界前十,是其中重要条件,因为汽车行业是一个全球竞争的产业。2023年,比亚迪以302万辆的成绩位居全球第九,支起了“汽车强国”的雏形。
中国的新能源车已经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不是我们自封的,而是特斯拉CEO马斯克说的:“如果没有建立贸易壁垒,中国车企几乎会摧毁世界上大多数其它的汽车公司,它们超级强。”
作为中国在海外市场的“新三样”之一,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实现出口120.3 万辆,同比增长 77.6%;也就在这一年,中国以491万辆的成绩跻身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大国;上汽、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等在海外市场初露锋芒。
今年1-3月泰国共销售了电动车2.2万辆,中国品牌就占了2万辆,占比9成,光比亚迪一家就卖了1万辆;在发达国家的澳大利亚,中国电动车品牌的市场占比也超过了20%,10个在当地畅销的品牌中就有6个就是中国的;2024年3月俄罗斯汽车品牌销量TOP10中,除了第一名的拉达,中国品牌包揽了第二至第九名。
新能源车出海不仅带来销量,还可以获取了更多的利润,弥补了内卷的国内市场。
不仅如此,中国汽车实现了的技术输出的”反向合资“。
丰田、大众、Stellantis也加速与中国新能源品牌展开技术上的合作。
小结:中国新能源车大潮现在势不可挡,形成了一套完备而又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帮助中国汽车实现“弯道超车”。这让人不得不佩服2022年3月比亚迪作出“ALL IN 新能源”的决策,把握了时代的风口,占据了新能源1/3的份额;后来者唯有奋起直追,没有退路可言。(文|DA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