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一起走过|让更多年轻的人生走向“来日方长”

信息周末 2024-09-28 03:55:36

2024年6月12日,南方周末联合罗氏制药共同发起#当我们一起走过#专栏。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们不仅看到了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真实经历,也见证了医学的进步如何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使许多或年轻或年长的患者人生得以续写。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将回顾肺癌诊疗的发展,展示医学的探索与突破如何为更多年轻患者带来“治愈”希望,从晚期到早期,一同走向治愈的来日方长。

电影《终点到达》中,19岁的加尔文遇到了16岁却已癌症晚期的女孩斯凯,他发现斯凯写下的天马行空的遗愿清单后,决定陪她一起完成这趟冒险般的清单打卡之旅,斯凯如烈焰般的生命也救赎了身处绝望之中的加尔文。

在众多讲述癌症的影视剧中,不论年龄,癌症似乎都是一份“死亡通知书”。尤其对于像斯凯这样的年轻患者而言,他们原本拥有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却在疾病来临时提前面临生死的考验。

“我们看电影也好,读小说也好,许多主人公得了恶性肿瘤,就只剩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这是戏剧化的描述,但在十多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在真实世界中的生存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二病区科主任宋霞教授跟肿瘤打了三十余年交道,她见证了肺癌诊疗取得的长足进步。“现在不一样了,肺癌诊疗技术的发展正为患者创造奇迹,让他们未来可期。”

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二病区科主任 宋霞教授

回首肺癌诊疗的演进史,如今的突破凝聚了医学界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而随着医学进步,生命奇迹正持续上演,为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们续写未来。

年轻的生命,不屈的抗争

肺癌,作为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其威胁之大不言而喻。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一直处于低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令人堪忧。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关于我国17个肿瘤登记地区2003至2005年间确诊肿瘤病例的调查研究显示,肺癌的年龄标准化五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6.1%,几乎只有癌症整体相对生存率的一半1。

“20年前,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基本上按月计算,很多人活不到一年,尤其是出现肝转移、脑转移等情况的患者,活到3个月都极为困难。”宋教授进一步阐述道。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患者发病年龄亦呈现年轻化趋势2,为肺癌诊疗带来严峻挑战。然而,伴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肺癌的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肺癌的诊疗现状尤为具有代表性。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数接近35,000例3,常见于不吸烟或少吸烟的年轻女性腺癌患者4。“ALK阳性肺癌疾病进展速度很快,恶性程度比较高,患者也相对更年轻。”宋教授介绍道。有许多患者刚确诊时,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还憧憬着更远大、美好的未来。即使一度被肺癌按下人生的暂停键,他们仍强烈渴望能重返工作、回归日常。

但在过去,他们并没有那么多选择。“在化疗时代,患者的获益非常有限,而且容易出现脑转移,预后不是很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主任医师张新伟教授补充强调。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主任医师 张新伟教授

面对生命威胁,医学从未停止过脚步,而是不断探索未知,向疾病进击。ALK融合属于NSCLC中的少见靶点,直到2007年才被发现为肺癌治疗中的潜在靶点。2011年,ALK抑制剂问世,开启了这一领域的精准治疗。自此,ALK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不断取得突破,这一亚型成为了“钻石突变”,患者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他们的长期生存不再是奢望。

2018年,张教授接诊了一位三十岁出头的男性患者蒋凡。他确诊为ALK阳性肺癌时,已脑转移和骨转移。经过讨论,张教授团队根据治疗指南为他采用靶向治疗。6年倏忽而过,对蒋凡而言,这是一场如履薄冰的生命进击之旅。幸运的是,征途前方有奇迹。

张教授回忆,“再次复查时,不仅肺部肿瘤控制得好,颅内病灶也基本消失了,这对患者而言是非常可喜的事!这意味着患者长生存未来可期,对我们大夫来说也是非常振奋的。”如今,蒋凡已将肺癌视为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每天按时服药,便可正常生活工作。此外,让张教授欣喜的是,在病情好转后,蒋凡的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加积极,生活逐渐回归正轨。

宋教授的一位年轻女性患者也有类似的经历。陈艳芬因为一场无法好转的咳嗽,在辗转多个医院后确诊为ALK阳性肺癌,并伴有轻微脑转移。在使用靶向药物等一系列长期规范的治疗后,宋教授欣慰道,“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生活上几乎与生病前没有什么明显变化,让她能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甚至身边同事都没有发现她是癌症患者。”2019年底,第二代ALK抑制剂阿来替尼纳入医保,大大减轻了陈艳芬的经济负担。

当生命的延长不再是难题,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成为医生在选择药物时的重要考量。“长期服药意味着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和耐受度的考验。阿来替尼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可以实现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宋教授补充道。

如今,已经跨过5年大槛的陈艳芬怀着感恩之心,珍惜和丈夫、孩子共度的每一天。照顾家人的衣食起居,为孩子辅导功课,盘算着怎么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什么时候再跟姐妹一起出游……这些曾经一度被无常打断的生活,正慢慢重归日常。

视觉中国/图

肺癌诊疗的长足进步与突破,使许多患者再次拥抱未完待续的人生。那些不向疾病屈服的年轻人们,也能重返热爱的事业,重获值得期许的未来。

从1.0到3.0时代,从晚期到早期,不断追向“治愈”

ALK阳性肺癌治疗格局的改变,是肺癌领域诊疗变革的缩影。

多年来,宋教授一直坚守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前线,亲历了肺癌诊疗从1.0化疗时代起步的全过程。她总结道:“近30年来,肺癌诊疗在不断迭代更新,1990年代是肺癌的化疗时代。2000年后有了靶向治疗,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靶向治疗的有效人群,为他们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这是肺癌诊疗中里程碑式的进步。”

视觉中国/图

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进步,靶向治疗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不仅EGFR、ALK等热门靶点研发势头迅猛,ROS1、NTRK等更加罕见的靶点也逐渐进入了临床应用。例如,恩曲替尼等靶向药物为NTRK/ROS1融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这些进展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无论其基因突变的罕见程度如何,都可能从精准治疗中获益,有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前景。

2010年代,肿瘤治疗领域再次迎来免疫治疗这一革命性的进步,这一疗法也因获得2018年诺贝尔奖而引起广泛关注。“随着3.0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阿替利珠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相继面世。这为许多无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可能。”宋教授解释道。

面对当前肺癌治疗选择不断丰富的新局面,宋教授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如从太原去北京,以前我们只能开车、坐绿皮火车,现在有飞机、高铁等更高效的方式。从传统的手术、化疗,到现在的靶向、免疫治疗,未来还将不断有新手段、新方法加入,让更多患者从精准治疗中获益。”

肺癌治疗获益人群不断拓宽,诊疗战线也在不断前移,为更多患者寻求“治愈”的机会。“早筛、早诊、早治”一直是我国肺癌科普宣传的核心理念。如患者能在肺癌早期确诊,往往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根治性治疗。正因如此,围手术期的治疗成为张教授等诸多临床专家关注的焦点。

“围手术期的治疗分为两部分,一种是术前的新辅助治疗,帮助患者减小病灶赢得手术机会。另一种是术后的辅助治疗,减少患者未来的复发风险,走向‘治愈’。”张教授表示,“随着治疗手段的迭代更新,化疗不再是患者辅助治疗唯一的选择。像ALK阳性的肺癌患者,可以通过阿来替尼进行术后治疗,口服比较方便,副作用也不大,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慢病化的定义是60%的患者生存期超过5年。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革新,实现肺癌慢病化不再遥不可及。”张教授表示,“现在,我们的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活过5年已不再是问题,我们下一步要实现的是帮助患者跨过更多个5年。”

聚力同行,为更多患者创造更多奇迹

肺癌诊疗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越来越多先进治疗手段的引入,还在于诊疗理念的不断规范化。如今,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和患者全病程管理已经逐渐成为肺癌治疗中的常规标准,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还确保了治疗的连贯性和个体化,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获益。

张教授介绍,蒋凡正是在MDT模式下发现的ALK阳性患者。“他是以中枢神经肿瘤作为首发症状,手术后发现伴有非小细胞肺癌。当他从外科转到内科治疗时,我们和患者都感到困惑,最后辗转做了很多复杂的检测后才确定是ALK融合。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发现突变基因,而是直接使用了化疗,也许他面临的将是另一种结局。”

如今,肺癌的诊疗已不再只有一位医生的“处方”,在MDT模式中,外科、内科、影像、病理等各科医生取长补短,努力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张教授希望,通过动态的个体化治疗全程管理,可以帮助更多从早期到晚期的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视觉中国/图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患者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需要集合多学科的力量,而推动肺癌诊疗进步则需要社会多方的协同合作。从1970年代肺癌专科病房建立,到2024年肺癌的早诊早治和慢病“治愈”逐步实现,无论是诊疗技术的进步,还是治疗理念的创新,始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企业以及政府等共同努力的成果:科研人员不断推进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企业加速新药研发与市场化;政府则通过政策支持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确保创新成果能够快速惠及患者。

在曾经的影视作品中,癌症患者能够活下来往往被描绘为奇迹。如今,随着医学进步以及社会多方的携手并进,张教授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前,个别肿瘤患者能活下来,我们就觉得是奇迹,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能获得长期生存了,奇迹正不断发生。”

当 “活着”不再是奢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患者更进一步的需求。这意味着更多像蒋凡、陈艳芬这样的年轻患者可以回归生活,重返社会,甚至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这背后是对肺癌治疗更高的期待,也是现代医学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正如宋教授期许的那样,“未来是多维度的,不只是疾病、生存获益,还有生活质量获益,这些都代表着重获新生的希望。”随着肺癌治疗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将一起走向充满奇迹的未来,走向来日方长。

(注:文中蒋凡、陈艳芬为化名。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资料:

[1] Zeng H, Zheng R, Guo Y, et al. Cancer survival in C hina, 2003–2005: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5, 136(8): 1921-1930.

[2] 张思维, 郑荣寿, 杨之洵, 等. 2000 — 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肺癌发病年龄变化趋势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 52(6): 579 – 585.

[3]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ALK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华病理学杂志,2019,48(12) : 913-913.

[4] 徐利芬,陈佳,龙昭玲,等.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11) : 1192-1192.

(专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