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领先!中国制造世界最大直径盾构机,超过西方成世界第一!

绿柏看世界 2024-10-01 04:03:14

老外懵了!

直径8.61米,重62吨!

这玩意儿我们也能造?

朋友圈都在刷“大国重器”之类的词,点进去一看,又是哪个领域实现了突破,看得我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加入科研团队。

声明:本文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这次刷屏的主角,是一个直径8.61米,重达62吨的“大家伙”——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在湖南长沙正式下线。

说实在的,我对这些专业术语一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我为之感到自豪。

毕竟,从前只能仰望别人,现在咱也能造出让老外“咋舌”的东西了,这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谁懂?

说实话,以前我对“盾构机”这三个字的认知,仅限于“挖隧道用的”。

但这次,我决定好好补补课,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中国基建在全球“杀疯了”。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盾构机背后,居然还有这么多故事。

一、南京长江上的“超级工程”:中国盾构机大显身手

南京长江大桥,这座横跨长江的钢铁大桥,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

但你听说过南京扬子江隧道吗?

这条隧道就建在长江大桥底下,连接着南京市的南北两岸。

你可能会说,挖隧道有什么稀奇的?

这条隧道建在长江底部,水很深,水流湍急,地质条件也很复杂,可以说是一项在江底70米深处的世界级工程。

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挖隧道,难度真不小。

一般的挖掘机根本派不上用场,这时候就需要祭出“大杀器”——盾构机。

说白了,盾构机就是一个巨型的“地下蛟龙”,可以在地下穿梭自如,像切豆腐一样开凿隧道。

而南京扬子江隧道的建设,就用上了两台中国自主研制的盾构机“兄弟”——“天和号”和“天河一号”。

这两台盾构机可不是吃素的,它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自动调节刀盘的力度和方向,保证隧道挖掘的精度和效率。

最终,“天和号”和“天河一号”不负众望,成功地完成了南京扬子江隧道的挖掘任务,也让中国盾构机技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现在全球每十台盾构机,有七台是中国制造的,真是妥妥的“世界第一”!

二、盾构机:基建狂魔的“超级武器”

说中国是“基建狂魔”,估计没人会反对吧?

从高速铁路到跨海大桥,从摩天大楼到地下管廊,中国基建的速度和规模,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

在这背后,盾构机的功劳可不小。

前面说过,盾构机就是一个巨型的“地下蛟龙”,但它可不是只会蛮干的“莽夫”。

这玩意儿内部结构极其复杂,集成了机械、电子、液压、传感器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堪称一个移动的“地下工厂”。

盾构机的工作原理,说起来也简单,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推土机”玩具一样。

它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刀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换上不同的刀具,比如遇到坚硬的岩石,就换上合金钢刀具,遇到松软的土层,就换上刮板刀具,总之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路向前推进。

而在刀盘后面,则是一个封闭的“工作舱”,里面有各种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

他们就像在“地下堡垒”里一样,一边操控着盾构机的掘进方向和速度,一边将挖掘出来的渣土通过传送带运输出去,同时还要对隧道进行支护和衬砌,防止塌方。

你可能会问,既然盾构机这么牛,那为什么以前中国不自己造,非要花高价从国外进口呢?

原因很简单,技术壁垒太高!

这盾构机可不是你想造就能造出来的,它需要多个学科的协同配合,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盾构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垄断市场,坐地起价。

而且,外国人为了防止技术外泄,对中国可是防范得严严实实的,就连维修都不让中国工程师靠近。

这种被人掐住喉咙的感觉,大家应该都能懂。

中国人从来不怕输,困难越大,就越要往前冲!

中国的盾构机从追赶国外技术到实现超越,经历了自主研发的艰辛路程。一开始,我们依赖进口,但渐渐地,国内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不断努力,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如今,中国不仅能够自主生产盾构机,还在性能和创新上走在了世界前列。这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是无数人的辛勤付出。

俗话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

与其看别人脸色,受制于人,不如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研究和开发盾构机了。

但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

首先,技术积累薄弱。

盾构机涉及到的学科众多,材料、工艺、设计、制造,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而当时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其次,资金投入不足。

研发盾构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时中国经济实力有限,很多科研项目都捉襟见肘,更别说这种“烧钱”的项目了。

最后,人才队伍匮乏。

盾构机研发需要高精尖人才,而当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连盾构机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更别说参与研发了。

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中国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没有放弃。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对盾构机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2002年,国家把盾构机的研发列入了“863计划”,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

有了国家的支持,中国的盾构机研发进展迅速。

2008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中铁1号”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制造盾构机的能力。

“中铁1号”的成功下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盾构机行业的士气。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到盾构机的研发和制造中来,中国盾构机技术也开始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如今的“领跑”,中国盾构机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追赶者”到“超越者”的华丽转身。

四、走向世界:中国盾构机闪耀全球

如今,中国盾构机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还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中国盾构机已经走遍了世界各地,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无论是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隧道,还是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中国盾构机都经受住了考验,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

2023年9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盾构机首次踏入欧盟市场,助力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铁路隧道建设。

这台盾构机不仅要穿越复杂的地层,还要满足欧盟的严格标准,这对中国盾构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这次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的亮相,也标志着中国盾构机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主轴承是盾构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盾构机的挖掘效率、精度和寿命。

此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成功制造过直径8.61米的主轴承,中国这次成功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标志着中国盾构机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五、结语:中国制造助力全球基建

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世界领先”,中国盾构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缩影,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生动写照。

相信在未来,中国盾构机将继续发挥“大国重器”的作用,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回首再看朋友圈里刷屏的“大国重器”,我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自豪感。

如今,中国制造不再是廉价和低端的代号,而是变成了先进、可靠和高质量的标志。

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些“大国重器”的风采,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中国制造的崛起感到骄傲和自豪!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中国盾构是怎样“炼”成的?》

光明网《“为中国制造再添一枚金牌”——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诞生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