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杭州西湖,跟历史上两位大诗人非常有缘。他们不仅为西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而且如果说,没有这两位诗人,就没有“西湖”,也是很有道理的,他们就是白居易和苏轼。
“西湖”名字的由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湖最早称“武林水”。后来又有过钱水、钱塘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灧湖、放生池、西子湖等诸多名称,其中最被普遍认可的是“钱唐湖”;而最早出现“西湖”这个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杭州回舫》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白居易与白堤白居易曾于822-824年间,担任杭州刺史。在此期间,白居易疏浚西湖,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堤,后人称为“白公堤”,引湖水入漕河,再从漕河引水灌溉千顷农田,并建石涵闸。从此那里的百姓逐渐富裕起来。当时白居易还书写《钱塘湖石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此后官府经常疏浚西湖和这里的河道,使这一带保持了富庶。
白居易不仅在此兴修水利,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现在西湖上的白堤,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一公里。这个白堤并不是白居易所修的那个“白公堤”(白公堤现在已经无存),而是他在其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那个白沙堤。白堤上过去铺的是白沙,在唐代即称白沙堤、沙堤。后人为纪念白居易,把这个白沙堤叫做“白堤”。苏轼与苏堤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也做出了极大贡献。在白居易之后,经过近270年的岁月,这里的水利工程逐渐失修,漕河水浅淤塞,三年就得挖一次,不然就无法行船,成了百姓的一项长期负担。西湖浅滩也长满了“葑(fēng)”,这是一种水草,这些水草死后化为泥土,称为“葑田”,使湖面越来越小。据当时的统计,这样的“葑田”有“二十五万余丈”,湖面已经所剩无几。1089-1091年间,苏轼任杭州太守,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清除葑草,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在堤上建了六座石拱桥,古朴美观。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苏堤长约2.8公里,还栽植有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而时序变换,晨昏晴雨,氛围不同,景色各异,如诗若画。南宋以来,“苏堤春晓”就是“西湖十景”之首。二十年后,当苏轼再次回到杭州的时候,他发现,杭州的百姓几乎家家都挂着他的画像,连吃饭的时候,也要向画像去祝颂几句。还有人为他修了生祠,就是活着的时候为他修的庙。诗人苏轼在杭州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等众多诗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灧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探索这段历史过往,不禁感叹,过去的大诗人、大文豪,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作家,还都是实干家呀!没有他们,就没有西湖和西湖的诗情画意,真的不是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