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他的一言一行对于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学子的影响十分深远。
许多人将孔子的言论奉为圭臬却并未搞清孔子言论的具体含义,比如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许多人以为这句话是孔子在表达女子的不好相处,但事实上,这是他们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孔子身为“圣人”怎么可能会如此随意地将女子与小人并列,这句话的意思根本不是大部分人想象中的那样,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
一、时代背景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在他看来,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应该遵循“仁”。
这里的对统治者而言指的是要善待百姓,以民为本,对待忠心的臣子应该予以适当的奖赏;对个人而言指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要善良、真诚、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孔子将“仁”的思想贯彻到了方方面面,在政治上他周游列国时劝各国君主“为政以德”;在教育弟子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广收弟子,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教育的垄断。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所谓的“大同”指的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政治清明、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的这些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但他思想的光辉依旧影响着许多的人,诸侯国的国君对他十分尊重。
从古至今,无数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将孔子提出的“天下大同”看作是治国的最高理想。
拥有如此高尚思想的孔子自然不会轻易对女性下如此轻率的定义,虽然孔子生活在一个对女性有着诸多约束和束缚的社会,但他的思想是不被时代所束缚的。
那么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二、古今异义字孔子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毕竟有些过于久远了,经过漫长的岁月,很多语言和文字表达的习惯都发生了变化。
不要说是春秋战国到现在了,即便近代时期的中国也经历了文字简体化的过程,很多习惯了简体字的人,在看到繁体字时甚至会反应不过来它的意思。
所以,历经上千年的岁月,很多古代时期的文字到了今天意思发生变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人在看到文言文时还是会下意识地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这也是理解偏差产生的原因。
朱熹编纂《论语集注》便是为了解释《论语》中每句话的含义,帮助人们理解《论语》,同时也防止有人曲解“圣人”的言论。
在孔子的这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很多人会把唯翻译为“唯独”、“唯一”,但事实上,这里的“唯”只是一个语气词,是没有任何含义的。
第二个翻译错误的词,也是导致整句话意思完全颠倒的一个词就是这里的“女子”,大部分人会直接将“女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女性画上等号,但是这里指的并不是全部的女性群体。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表明这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对话时产生的言论,那便是带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在去理解这句话时有必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每一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希望自己能一统天下,但也有部分国君耽于享乐导致亡国,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的“女子”实际上指得更多的是“宠妾”或者说“臣妾”。
而紧随其后的“小人”自然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卑鄙小人,而是指普通人,与君子相区别的普通人。
这句话中的“养”也不是我们以为的“供养”的意思,而是“培养”“修养”的意思。
所以这里,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像宠妾、佞臣这样人以及大部分普通人是很难培养出一身浩然正气的。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达成这一点很难,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因此,孔子在这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希望统治者能够主动远离不好的人,亲君子、远小人,如此才能治理好国家,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贤明君子的君主自然可以会受到对方的影响,进而约束自身,成为一个贤明之人。
所以这句话根本就不是为了表达孔子对“女子”和“小人”的轻视和谴责,而是为了劝诫君主要有明辨十分、分辨忠奸的能力,主动亲近贤明之人,这是孔子在治国之道上的一番见解。
还有一种解释是女子与一些仆从更难教育,因此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这句话是从教育角度去解释孔子的“有教无类”,希望教育资源可以普及到每一个人。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理解都不是大多数人想象中孔子的对女性的轻视和批评,那些曲解了孔子言论,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孔子批评女性的证据的人,只能显示出其文化素养的浅薄以及行为的愚蠢。
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早在宋朝就得到过明确的解释,宋朝时,朱熹在其著作《论语集注》中就做过详细地解释。
他将“女子”和“小人”解释为女仆和男仆,这里虽然将这句话的适用范围缩减到了家庭中,但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都是劝诫人们要亲近贤明之人。
历史上像这句话一般被误解的名言还有许多,比如孟子主张“重义轻利”很多人将其误解为君子就应该不把利益放在心上,但这句话的实际内涵是拿该拿的钱,不拿不应该拿的钱,而不是一分钱都不要。
结语所以说,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在没拿准一句话真实含义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去运用它,谨言慎行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有道理的。
孔家多二臣,洗不白了
再说以“仁爱”为核心,只是为了伪装。实际上是给人家制定了这么多的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 搞奴性太监礼仪,完全背离仁这个字了。再举个例子:那古代为什么儒男总会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呢?女子要是傻乎的啥都不懂,是不是很好被骗啊? 要啥都不懂是不是儒男的财产就很安全呀? 大骗子孔子们把那骗术玩儿的淋漓尽致,娶了老婆生了孩子,还当外人,堤防女人 排挤后代还满口仁义的伪装正义
整个儒家儒教都是为奴隶主服务的,玩的都是假仁假义的搞社会分化的伪装术骗术
孔子想喜欢让别人认贼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