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怒目圆睁,对着南唐户部尚书冯延鲁怒吼:“你们的国主,为什么胆敢和大宋的叛臣勾结往来,挑起祸端?”
冯延鲁面不改色地回应:“我们不仅互相来往,还参与了谋反!”赵匡胤惊愕不已,整个场面瞬间凝固。
1.赵匡胤口中的大宋叛臣,指的是后周世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
当年,由于郭威没有儿子,外甥李重进本是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
不过,郭威最终在外甥和养子之间,选择了更加出色的养子柴荣做接班人,没有拘泥于血缘关系的桎梏。
李重进对柴荣还算服气,柴荣当权期间,李重进不畏艰险,冲锋陷阵,尽到了大将军的职责。
但柴荣死后,曾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称帝,李重进就有点不服气了。
在李重进看来,赵匡胤无论是出身、军功、资历,哪样都比不上自己,凭什么赵匡胤能当那个摘桃子的人,自己却不行呢?
由此,李重进产生了造反的冲动,开始到处寻找盟友和自己一起谋反,其中一位他试图拉拢的盟友,就是南唐皇帝李璟。
不过李璟哪里敢和李重进一起造反,他转手就把李重进的邀约信原封不动地交给了赵匡胤。
拿到李重进谋反的证据后,赵匡胤也没客气,直接带着10万大军御驾亲征,将李重进驻守的扬州城烧成了灰烬,李重进也凄惨地葬身火海,未得善终。
仗打赢了,按理说该班师回朝了吧?赵匡胤却不甘心,10万大军一路上光后勤花费有多少钱?光收拾一个李重进就返程,多少有点儿浪费。
环顾四周,南唐这不近在眼前嘛,不如顺道把南唐灭了?
当然,赵匡胤不是鲁莽之人,前不久人家南唐皇帝李璟刚把李重进的“罪证”呈给自己,现在过河拆桥,容易落人口舌,倒不如把这个烫手山芋抛给南唐。
接下来,赵匡胤修书一封,邀请李璟到扬州打猎。李璟又惊又怕,去吧,这摆明了是一场鸿门宴。不去呢,就等于跟赵匡胤翻脸了,赵要是安排大军攻城的话,可怎么办呢?
2.思索再三后,李璟派了自己的儿子李从鉴和户部尚书冯延鲁带着犒劳军队的物资,到扬州去拜见赵匡胤。
冯延鲁是南唐的资深大臣,他经历南唐烈祖、中主、后主三朝,才华横溢,也颇得君主信任。
见到赵匡胤后,冯延鲁表达了满腔的诚意,说:“大军千里奔袭辛苦了,此行的军费开支我家国主愿意一力承担,只愿两国继续友好相处。”
好家伙,为了“不挨揍”南唐也是够拼的。而对于赵匡胤来说,大宋想要灭掉南唐,可能性当然不小。可是这个南唐是地跨长江南北的大国,有长江天险,又城高兵丰,真要打起来,还真不一定能很快拿下。
但是赵匡胤依然不甘心收了钱就走人,趁着宴请的当,赵匡胤怒气冲冲地对着李从鉴和冯延鲁发出灵魂拷问:“你们的国主为何与大宋的叛臣勾结?”
此话一出,现场诸人如坠冰窖。李从鉴和冯延鲁都明白,这是赵匡胤攻打南唐的借口,一旦回答得不到位,宋军分分钟就会兵临城下,自己作为南唐使者,不仅要被杀来祭旗,还将成为南唐的罪人。
李从鉴想到问题的严重性,战战兢兢,不敢出声。
反而冯延鲁依然保持着淡定的面容,从容回答:“陛下,您只知道我们勾结了李重进,但您不知道,我们还曾参与了谋反呢。”(陛下徒知其交通,不知预其反谋也。)
话音一落,现场比刚才还尴尬,尤其李从鉴一脸懵圈:“啥意思,你是嫌事儿不够大,上赶着送人头是吧?”
赵匡胤也是又惊又怒,暗想:这冯延鲁是活腻歪了吧,竟敢跟自己叫板?!
眼看着大战一触即发,只见冯延鲁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当初李重进邀请我国国主一起谋反,我国国主说,在这样一个能者居上的时代,谋反并不是不可行的,但谋反要讲究时机。大宋江山已定,李重进现在起兵,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所以,即使南唐想帮忙,也很难成功。试问,我南唐错在哪里?”
这段话回应地十分巧妙,既夸奖了赵匡胤的雄才大略,又撇开了南唐与李重进的关系,向大宋表达了友好相处的意愿,如果赵匡胤能听得进去的话,应该不会再为难南唐。
但赵匡胤还是冷冷地说:“虽然如你所说,但我手下诸将都劝我直取南唐,你们怎么看?”
得,敢情南唐抛出一切,还是免不了一战是吧?冯延鲁也有些生气了,他挺起腰杆回应:
“以强伐弱,宋军当然占尽优势。但我们有先主留下的精兵数万和长江天险,即使赢不了你们,也必将浴血奋战,拼到最后一口气!”
话音一落,所有人都认为,冯延鲁绝对是活到头了。没想到赵匡胤微微一笑,当即决定释放冯延鲁和李从鉴二人回南唐,自己则领兵班师回朝,暂时不再提收复南唐之事。
3.很多人都不明白,霸气冲天、所向披靡的赵匡胤,为什么被一个小小的南唐使者给“拿捏”了?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北宋此时成立不久,内忧外患还没有完全解决,不是收复南唐的最好时机。
与其为了收复南唐,增加治理国家的不安定因素,不如先解除内忧后再来攘外。
至于为什么不杀冯延鲁,就不得不提及赵匡胤的胸襟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冯延鲁忠君爱国,并无过错,杀掉冯延鲁,于解决事情无补,只会败坏宋朝当权者的名声。
真正的强者,从不会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而是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冯延鲁的机智回应与赵匡胤的胸襟决断,共同书写了这段历史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管理情绪、保持冷静的人,才能够真正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