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作者:追史探今
编辑:追史探今
引言:和亲——一个争议颇大的概念——通常指中原王朝和边疆外族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政治联姻。
情况无外乎两种,一是国力较弱时为休养生息而“牺牲”式的和亲,中原王朝常常也要奉上大量金银财宝。
二是国力强大时,周边小国为寻求中原王朝的庇护和先进的生产方式而主动请婚,中原王朝则为了“以夷制夷”更好掌控外族政权而同意和亲。
自春秋战国至清代一直都有和亲的记载,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入藏是其中最著名的。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更是因促进汉藏交流而被历代立为民族团结的榜样。
不过,鲜有人知的是,婚后不到十年,松赞干布便英年早逝,只留下无子的文成公主。
那么,文成公主是怎样度过在西藏的30年岁月呢?
一、大唐与吐蕃的相爱相杀天不生松赞干布,吐蕃万古如长夜。
12岁继位时吐蕃国内众叛亲离,松赞干布用短短的几年,平定旧贵族叛乱、集中王权,兼并各部落、统一西藏高原,迁都拉萨、促进农牧生产……
不到十年,松赞干布便将吐蕃从山南的小部落发展成了横跨青藏、兵强马壮的帝国。
同时,松赞干布也并非不通政治外交的莽夫,在平定内乱、征服诸羌后,松赞干布对周边政权释放了友好结交的信号,分别向山南的尼泊尔和东方的大唐求娶公主。
彼时的唐朝正值贞观年间,海晏河清、兵强马壮,对待周边民族往往采取武力征服将之纳入朝贡体系。
对待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断然拒绝。
恰逢吐谷浑王入长安朝贡,松赞干布的使者便添油加醋一番,使得松赞干布误以为是吐谷浑从中作梗,以此为由发兵讨灭了青海的吐谷浑,并顺势进攻大唐边境松州。
待大唐以重兵打击时,吐蕃军死伤数千,退出党项、吐谷浑、白兰羌等地。
松赞干布随后派遣使者来长安谢罪,并送来五千两黄金和若干珍宝,再次向唐太宗请婚。
乍看之下,我们会觉得吐蕃与唐朝的态度转变过于迅速,但背后隐藏的是两国微妙的利益博弈。
进攻吐谷浑应该是吐蕃早已定好的策略,请婚不成只是进攻吐谷浑的借口。
此前吐蕃对大唐的请婚要求更多是出于结交政权的目的,是偏平等性的。
而夺取唐朝的附属国吐谷浑和进攻松州的举动,一方面是给驳自己面子的唐朝一点威慑、彰显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考验一下唐朝的实力。
大败后,松赞干布臣服于唐朝的势力,再次提出请婚,实际上是告诉唐太宗:我的实力虽打不赢你,但却足以骚扰你的边境、打击你的附属国。
同时,就势将吐谷浑甚至更多西北的土地连同金银珠宝交予唐朝,软硬兼施,终于换来了唐朝同意和亲。
站在唐朝的角度来说,尽管战场大胜证明了两国实力的悬殊,但吐蕃的军事实力在番邦中仍是个中翘楚,况且占据高原,若要远征势必劳民伤财。
与其得不偿失地武力征服,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许他公主,借此稳定西南局势,与吐蕃建立外交关系,何乐而不为?
二、文成入藏、唐蕃亲好最终,文成公主的命运就在两国统治者的博弈中被决定了。
事实上,文成公主在历史中的一切都是以和亲入藏为中心。
她的本名无人知晓、出身难以断定(只能确定是宗室之女),就连生卒年也是由于吐蕃王后的身份才得以被记录。
不过,一个宗室女子的婚姻相比国家间的和睦相比,牺牲哪个早已不言自明。
幸运的是,不管政治考量也好、出于真心也罢,松赞干布对待文成公主称得上真心实意。
在新都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宏伟的布达拉宫,并在此亲自为其加冕为王后。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便下令全面停止。
文成公主怀念大唐的风土,松赞干布就换下吐蕃传统的毡裘、改换中原的丝绸衣物。
随着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期。
仰慕中原文化的松赞干布派吐蕃贵族子弟前往长安学习《诗》《书》,并请唐朝官员来拉萨管理吐蕃表疏,两国间使臣、商人频繁往来。
唐太宗驾崩、高宗李治即位后,还遣使入吐蕃告哀,并给予松赞干布同寻常公主驸马相同的待遇,还雕刻了他的石像置于昭陵。
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为唐太宗吊唁,两国结为“甥舅之国”。
文成公主和亲以来,不仅吐蕃的政治向规制化发展,文成公主还携带了大量中原的农作、医疗、占卜、烹饪……等先进技术,松赞干布也多次向唐朝请求赐予酿酒、造纸、蚕种等多行工匠。
吐蕃的文化迅速发展并向汉族靠拢。
三、作为遗孀的三十年然而,夫妻和睦、汉藏一家亲的日子却没有过多久。
永徽元年,年仅34岁的松赞干布英年早逝,此时文成公主年方二十五岁,婚后9年里二人也未诞育一子一女。
由于松赞干布长子早逝,遂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吐蕃赞普,宰相禄东赞摄政。
如此一来,文成公主的地位一下子变得十分尴尬。
新任赞普对她有敬重却不亲近,宰相禄东赞对大唐的态度并没有松赞干布那般和睦,而是时刻觊觎大唐的土地和财富。
甫一执政,禄东赞就发起了多次针对唐蕃边境的骚扰。
而李治也不是忍气吞声的主,随即派出大将薛仁贵讨伐吐蕃,唐蕃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此后也常常是通商来往与兵戈相见交替发生。
夹在两国之间的文成公主对此却无能为力,只得日日抄念佛经,努力庇护留在吐蕃的唐朝工匠使者,谨慎地维持两国关系。
在面对唐高宗派来想接她回唐的使者时她也是断然拒绝,无夫无子又异国他乡,能使文成公主愿意留在吐蕃的正是她身上的责任感,只要她还在吐蕃一天,唐蕃两国就不会彻底撕破脸,就仍有重归于好的可能。
在度过了物质上保障无虞、精神上却孤苦伶仃的三十年岁月后,文成公主因天花在拉萨病逝。
吐蕃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朝也派人前来吊丧。
文成公主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唐蕃两国的事业中去。
而另一位著名的和亲女子王昭君的结局,比之文成公主怕是更为凄惨。
成婚仅三年后,王昭君的丈夫呼韩邪单于去世。
在王昭君想要归汉时,汉成帝一纸敕令“从胡俗”,王昭君于是依匈奴收继婚制再嫁呼韩邪单于之子复株累单于,还生育了子女。
一女嫁父子二人,与母国远隔万里,这便是大多数和亲女子的归宿。
有人说,作为统治阶级的女子,她们享受了剥削百姓的养尊处优,自然应当为国家奉献出自己,即所谓“权利与义务对等”。
其实,这种“对等”本质上仍是封建制度下对女性的压榨,是落后社会的孽缘恶果。
参考资料:《旧唐书》
《新唐书》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