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翻越野人山,遇巨蟒袭击后幸运脱险,一个发现却让全连落泪

乐蓉评历史 2023-03-03 18:33:03

“这里对于死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但对于幸存者来说更是一场噩梦。”

“野人山”在缅甸语中意为魔鬼居住的地方,纵深2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山山峦叠,林莽如海,几乎漏不进半点阳光,再加上豺狼猛兽横行、瘴疠疟疾蔓延,几千年来人迹罕至,相传只有一些尚处于原始部落时代的野蛮族群出没在大山的边缘。

如果不是远征军,也许很少会有人知道野人山这个名字。在那场光荣与悲壮的战争中,10万远征军出国抗战,穿越千里,历经百战,最终只有不到4万人返回,其中就有3万将士长眠在野人山中。在牺牲的烈士当中,有抗战老兵,有高校学子,也有名门子弟,他们都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报国,却永远没有机会再回到近在咫尺的祖国。

关于远征军在野人山的故事,细节往往是记录得很清晰。幸存下来的老兵,忘不掉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哪怕每每想到往事都如同钢针刺骨,他们也有责任把这一段历史讲述给后辈,继续传承下去。

而当时唯一在“野人山撤退计划”中完整保存建制的新38师,见证的故事又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支部队的底子,一部分是学生兵,一部分是从淞沪战场上保存下来的老兵,成立时间虽然不长,战斗力和意志力却都是远征军中的佼佼者,师长孙立人更是成名于滇缅战场的一代名将。

缅北大撤退中,新38师的结局比较幸运。面对上级让新38师从野人山撤退的命令,孙立人拒不执行,甚至撂下一句狠话:

“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咱们师七八千弟兄就这么没了!”

换成别人,断然不敢在撤退的时候如此抗命,但孙立人偏偏不是一般人。他在仁安羌战役中率领800远征军硬是从8000日军的包围圈中撕开一个口子,救出7000多被困英军,一战成名,被誉为“东方的英雄”。满身的勋章加上傲人的战绩,就是他此时最好的护身符。

一直身处前线的孙立人比任何人都清楚,野人山看似与世隔绝,可以轻松摆脱日军追击,但其实从这里突围撤离的风险甚至要远高于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原因有三:

第一:日军围堵

当时奉命往野人撤退的部队包括第5军军部、新22师,以及负责断后的新38师,但当前两支部队进入野人山后,日军就已经紧急封锁了进山的通道,孙立人认为新38师突破日军防线后再穿越原始丛林,两道关卡风险实在太大。同样是硬闯,倒不如直接从正面突围,向西折往英帕尔。

第二:没有补给

在新38师之前,已经有3万远征军进入野人山,原始丛林本来就缺乏补给,走在前头的部队靠着捕猎、野果也许还有活下来的机会,但新38师走在这3万多人的后头,只怕连草都没得吃了。

第三:缺医少药

当时正值雨季,原始丛林的潮湿天气加上各类蚊虫鼠蚁,使瘴疠疟疾遍布,远征军历经苦战,已经是非常疲惫,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医疗手段和特效药物,一旦染病无药可救。而且部队中还有不少伤员,他们没有能力翻越大山,为了不拖累部队只能留在山外,生机同样渺茫。

孙立人用兵大胆,不循常规,正是在对形势做出清晰的判断后,他毅然选择脱离第5军管制,从正面突围。孙立人的固执,拉回了整个新38师,而走进野人山的两支部队,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苦痛,甚至在进入野人山之前就已经开始。

第5军作为先头部队穿越野人山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上千无法行走的伤员怎么办?原始丛林地形复杂,汽车无法通行,骡马、担架更是稀缺,伤员们唯一的出路只有留在山外隐蔽。但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进野人山,面对日军的搜捕,上千人根本没有可能躲过去。

万难之下,做出决定的是伤员们自己。他们为了不拖累部队,为了不做俘虏,全部毅然选择自尽。时任新22师前卫营65团连长的邱仲岳就曾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记录过这一悲壮场景:

“战伤或因重病不能跟随部队长途跋涉的1500余中华儿女,咸以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华鬼的志节,宁为烈士死,不做降俘生的决心,毅然自尽,含恨而终!”

这样悲壮的场景,让所有幸存的远征军将士无不承受着剜心之痛,那些伤员哪个不是自己的生死同袍、骨肉兄弟,他们的牺牲只是为了不拖累剩下的人。在进入野人山之前,幸存的官兵都是哭着向山外战友牺牲的方向磕头后再离开的,在经历那一场面后,生与死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大家想的不再是活下来,而是要留下一条命为烈士报仇。

为了轻装行军,战士们大多随身只带了四件东西:一个米袋,装了一周的粮食;一个玻璃的罐头瓶,当作炊具用;一块防雨的油布;一块睡觉的毯子。

刚开始,炊事班还能每天保证有饭吃。但仅仅10天之后,就断粮了,只能选择牺牲战马和驮物品的牛,再是把枪套、皮带等皮具煮烂了吃。原始丛林中的野果野菜,经常有毒,而且难以分辨,吃了就坏事。到最后都没东西吃了,就只能用罐头瓶煮水喝。

远征军进入野人山后,补给全断,一度绝粮8日,当时战士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森林里能吃的东西几乎没有,吃人的东西可不少。”

无处不见的毒蛇、蜈蚣、蝎子,潜藏出没的狼、野象、黑熊,都是极具攻击性,目标往往是那些落单的士兵。更为危险的,还是那些最细小的动物。丛林里的蚊子个头很大,有寸余长,咬在人身上立即肿一个红包,火辣辣疼。

树叶上、水洼地里埋伏着成千上万的蚂蝗,黑瘦、细长像火柴根的蚂蝗,粘在身上很难脱身,捏住一头往外拉,另一个头还留在人的身体里继续吸血。有的战士把双腿放在火边烤,瞬间就能滚落出数十只蚂蝗。

第5军军长杜聿明在回忆录《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一书中曾写道:

“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蟥、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爬虫到处都是。蚂蟥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一个发高烧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蟥吸血,蚂蚁啃啮,大雨侵蚀冲洗,数小时内即变为白骨。”

人迹罕至的野人山,拥有着比战争更加难以防御的危险。以第5军为例,从野人山撤退时牺牲的烈士是战斗中牺牲人数的2倍多。历经千难万险,他们才最终走出野人山,并在1年后成功与新38师在蓝姆伽会师。

接下来接近1年的整训,让远征军战斗力有了充足的提升,同时配备大量的新式武器,更为重要是在不断地总结中,这支部队已经熟悉了如何在艰苦的丛林环境中生存作战。

1943年3月,新38师接到了一个新任务:

“为积极准备反攻缅北,新38师114团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筑路兵团进行中印公路的修筑。”

这项突如其来的命令,让很多新38师的官兵心里五味杂陈,对于野人山这个地方,说不害怕那都是假话,但大家同样忘不了,无数的战友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却倒在茫茫的原始丛林之中。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哪怕战死在野人山,无非就是和烈士们葬在一起,可如果不打缅北,哪怕活着回国,谁的脸上也没有光彩。中印公路是远征军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疏漏,这项任务是光荣的。

挺进那个曾经没有踏入的野人山,新38师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股劲,这次他们不是为了撤退,而是为了进攻。

董振铎,新38师的战斗英雄,也是这次挺进野人山的先遣队员之一。进入野人山后,他百感交集,黎明时分,他和几个战友相约走出营门,来到野人山的高处,眺望这个远征军历史中永远绕不开的地方。

面对苍茫的野人山,董振铎心情十分悲凉,禁不住轻声哼起了那首《悼忠魂》:

"安眠吧,勇士!用你的血写成了一首悲壮的诗。这是一个非常时刻,需要许多贤者的死;但是敌人啊,你别得意;朋友啊,你别悲伤!这虽然是黑暗的尽头,也就是光明的开始…"

低沉、悲壮的歌声,让身边的战友们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随着董振铎唱起来。歌声,是远征军中最普遍的一种宣泄方式,军歌、战歌,歌颂祖国的歌曲,一直支撑着这支英雄的部队。

突然,远处一阵稀松的声音打断了众人的歌声,紧张的氛围随之而来。这里虽然不是战争的前沿,但日军历来都很狡猾,经常派出小分队进行侦察和袭扰行动,一旦大意就容易吃亏。董振铎等人不敢懈怠,谨慎穿过丛林来到靠近路边的山头,往下看去果然是一大队人马。

他们队形松散,服装各异,其中有金发碧眼的美英工兵、身穿长袍,有头缠布带的缅甸人,甚至还有一些当地的土著人。他们或扛着斧头,或拎着圆锹,或提着十字镐头。看到这些,董振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一直苦盼的筑路兵团终于到了。

离董振铎最近的一个战友叫王召,他看到山下的人马中有一个身穿军衫衣、短裤,白发苍苍、削瘦高大的老人,惹不住喊了一声:

“是乔大叔!”

战士们口中的“乔大叔”,正是当时担任远征军总指挥的史迪威,会讲中文的他,平时都很亲切,能和普通的士兵打成一片。而且这位"乔大叔"有一个习惯:哪里战事紧张,他就会出现在哪里。所以,收复缅北,打通中印公路战役的序幕一经拉开,史迪威便早早地把他的总指挥部从兰姆伽搬到了野人山前线。

在这里看到尊敬的长官,几位年轻士兵也是非常兴奋,摇动着手臂打招呼,并扯着嗓子喊。不过因为距离太远,丛林中声音的传播也不清晰,山下的史迪威并没有发现他们。为了引起注意,情急中的王召见身前有一个磨盘般粗细,像长了苔藓闪着青色的木桩,便一个箭步跃到了上面,居高呼唤。

战友们看着不顾形象的王召,刚想笑他,细心的董振铎却发现王召脚下的那个木桩突然向一侧蠕动。

“是蟒蛇!快躲开!”

董振铎的一声喊,让王召毛骨悚然,好在反应及时,一个箭步跃出丈把远,战友们几乎同时举起了卡宾枪,朝着蟒蛇一阵扫射。

直到眼前“木桩”没了动静,大家才敢走近观察,一条大腿粗的蟒蛇,足足有10米多长。在原始丛林里,这种巨蟒一旦主动攻击,几乎瞬间就可以让猎物致命,即便是有些反抗力的,也抵不住巨蟒足以窒息的缠绕。

突然间的意外,令在场众人很久才恢复镇定,只见那巨蟒身下还有东西,用树枝扒开一看,却是散落着的一堆白骨,还有已经残破腐朽的远征军军装、卡宾枪和钢盔。

看着眼前的景象,大家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脱下军帽,向这位不知姓名的罹难烈士致敬。当董振铎将消息带回自己的连队时,同样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满屋的哭泣声。在这荒凉的土地上,尽是没有归葬的英雄,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活着的人享受着和平的生活,而万千牺牲的烈士,却在异国他乡永恒地守护着身后的祖国。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