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崛起的袁术的核心盘在淮南三郡,即扬州的九江、庐江两郡,及徐州的广陵郡,实际还含有徐州下邳国的淮南部分。
(淮南三郡也包括下邳国淮南部分)
淮南三郡地处淮河和长江之间,东临大海,西有大别山(灊山)阻隔,形成了一个四面有天险保护的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
(淮南三郡有地形之利)
193年,袁术在九江郡立足后,便有整合淮南的打算。
不久后,他自称徐州伯,派出主力向陶谦的广陵郡发起了进攻。几乎同时,又命孙策率偏师攻打陆康的庐江郡。
袁术与陆康爆发战争的必然陆康是陆逊的从祖,陆绩的父亲,出身于吴郡大族,本身就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年轻时被臧洪之父,时任扬州刺史的臧旻推举为茂才,出任县令。政绩斐然,于是先后出任三郡守相,皆受人称颂。
后因上表劝谏汉灵帝顾惜百姓,不要横征暴敛,被宦官诬陷,幸得侍御史刘岱(兖州刺史那个)上表陈情,才捡了一命,罢官还乡。
(陆康为民请命被罢)
后来,因过硬的名望,又被朝廷征为议郎。
活动在江夏、庐江一带十几年的黄穰起义军,与赵慈、两郡蛮族等势力联合,一直难以平定,响应者已达十几万之多。
陆康临危受命,出任庐江太守,为各路征讨黄穰义军的统帅。赏罚分明,终将其平定。
因此功,灵帝拜授他的孙子陆尚入朝为郎中。
献帝登基后,陆康仍对朝廷忠诚不二,多次向朝廷上贡,被加封为忠义将军,俸禄升为中二千石。
(《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二千石”级别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四等,对应每年实领俸禄2160石、1800石、1440石、1200石。
太守为1440石一档,陆康的俸禄升到了2160石。
(陆康有很高的地位)
中二千石仅次于三公级别的万石,与中央的九卿、各部门长官同禄,地方官只有三辅才有这个级别。
从俸禄地位来说,陆康是不低于袁术的左将军的,但袁术手里掌握了朝廷派来的关东特使马日磾这张牌,又自领了扬州刺史。
所以,忠于朝廷的陆康只能认袁术这个刺史,有时需要到袁术的寿春去述职。
(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袁)术出橘,(陆)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袁)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陆)绩跪答曰:"欲归遗母。"(袁)术大奇之。--《三国志·陆绩传》
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怀桔遗亲”的典故,为二十四孝之一。
(六岁的陆绩藏桔子准备带给母亲吃)
193年,年仅六岁的陆绩,自然是跟着父亲一起去见袁术的。可见二人开始面上还是很和谐,有所往来的。
而且袁术还在刻意捧陆康的这个小儿子,以给陆家更大的声望荣耀,以拉拢陆康。
不然这个事情怎么会越传越开的。
但是,随着袁术与陶谦的大战即将爆发,袁术就向陆康提出过分的要求了。
后(袁)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陆)康不与,(袁)术大怒。--《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陆康并没真心归顺袁术,所以不但不肯为其提供军粮,还断绝了与袁术的来往,积极备战。
(陆)康以其(袁术)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袁术)。--《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陆康积极备战)
袁术开始对陆家人和蔼可亲,还不就图让陆康听话。既然不愿意提供军粮,不能为其所用,还动不动准备反抗,这样的庐江太守要着何用?
加上庐江郡的地理位置,在袁术心里属于核心盘,必须由一个听话的人领导,掌控在自己手里。
双方的原则立场及利益冲突,注定了二人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袁术起用孙策攻庐江孙策194年(《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从舅舅吴景的丹阳郡返回寿春,此时袁术和陆康早已闹翻,与陶谦之间的战争也正式开打。
面对实力正盛的陶谦,此时还相对弱小的袁术兵力捉襟见肘,只能用有限的兵力去收拾陆康。
(袁术认为孙策是攻打庐江的适合人选)
孙策的再次投奔,让袁术看出这是个合适人选。
首先陆康声望很高,又很得民心,不好打。自己那些老奸巨猾的手下,也不大愿意出头去干这件不得人心,难以成功的事。
孙策就一初生牛犊,只要能建功立业无所顾虑,加上他还和陆康有私怨,再合适不过了。
在孙策十四五岁(189年)的时候,受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西南)人周瑜之邀,举家搬到舒县生活了几年。
陆康的郡治所正是设在舒城(县城),孙策那时候曾去郡府拜见过陆康,但陆康站在朝廷一边,也就是把控朝廷的董卓一方,认为北上讨董的孙坚是反贼,就只派了主簿接见他。
因父受辱,这让年少的孙策一直对陆康怀恨在心。
所以,孙策也有攻打陆康的强烈意愿。
(狡猾的袁术操控着少年孙策)
也正因为孙策适合打庐江,袁术才会交还给他千多孙家军,才会对他许诺打下庐江后让他做庐江太守。
给他颗甜枣,先让这个小年轻去纠缠住陆康,打不打得下并不重要,先确保不被陆康背刺要紧,待大军得空的时候,再回头来收拾庐江不迟。
两年的苦战两年(《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打下一个郡,时间算比较久的了。
但袁术并没有催促孙策,也没有换将。
因为袁术对陶谦的推进也很缓慢,这两年他更愿意把人手集中用到对付陶谦,孙策能拖住陆康就是成功。
所以,孙策得到了这个难得的统军作战锻炼机会,在战斗中学习,在战斗中成长。
(孙策得到机会在战斗中成长)
陆康有多得人心,在这场战争体现出来了。
休假的士兵听到舒城被围的消息,纷纷主动放弃休假,乘夜爬城墙回来参加防守。陆氏宗族百多人赶来庐江,帮助陆康。(《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陆康又将儿子陆绩、时年十二三岁的从孙陆逊等年幼族人送回了吴郡家乡,誓与孙策死战。
陆绩腿上的残疾,搞不好就是此时落下的。
就连与孙策在舒县深交的好友周瑜,也没在此时站在孙策一方。恐怕这场战争前期,投奔孙策的人不会太多。
(在舒城的好友周瑜此时都没投奔孙策)
困难往往能让人更快地成长!
孙策手上就吕范、孙河及千多袁术归还的孙家军,在丹阳招募的几百丹阳兵,并不满两千。
兵力没有优势,甚至还处于劣势,粮草补给袁术能提供一些,大概率也是有点敷衍的,主要还得靠自己。
但孙策的这千多孙家军里,有跟随孙坚转战南北的宿将程普!
(孙)坚薨,(程普)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三国志·程普传》
吕范和孙策一样,之前就只有在丹阳跟随吴景,讨伐祖郎的作战经验;孙河有跟随孙坚作战的经历,但主要是排头兵和贴身侍卫的经验,并没有像程普一样丰富的为将经验。
(程普在庐江之战起到了老师的作用)
为将者,既要会打仗,还要会治军。
无疑,正值壮年的程普在此时孙策的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从某种程度,算是三人的老师,带三个菜鸟起飞。
两年的战争,孙策经历了攻献一座座县城的成功,也必然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和教训。
要为粮草和士气军心而操心,要为怎样打赢下一场仗而焦虑烦恼,甚至还可能有打了败仗后设法逃命的狼狈,重拾军心的激励。
或许是遗传了其父的战神血统,孙策对战争的悟性极高,在两年的经验教训中,淬炼成了新一代的年轻战神!
升级成功的孙策,扫清了各县,对舒城发起了总攻,将城合围了一层又一层。
此时孙策的兵马,有庐江各县的降兵,有冲着他的魅力来投的人们,也不排除有袁术见胜利在望,抽调来的援军。
庐江军民同仇敌忾,拼死抵抗,舒城还是不敌被攻陷。
(孙策攻陷舒城)
年已七十的陆康,在城陷一个多月后病死。陆家宗族百多人,遭到离散、饥饿、困苦,死的人差不多接近半数。
献帝当时正临幸河东郡安邑,脱离了李傕的魔爪,痛心陆康守节而死,拜其子陆俊为郎中。
(《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总结陆康有才能,忠义而深得民心,孙策得到机会有充足的时间,磨炼自身的军事才能,在用两年时间攻取庐江郡的同时,成长为了新一代战神。
而袁术主力对陶谦战争的进度更慢,在得到庐江后,逐渐也在徐州获得了广陵郡大部,及下邳国的淮南部分,掌控了淮南三郡。
战前袁术对孙策担任庐江太守的承诺,毕竟是哄小孩的。于是再次失言,任命老部下琅琊人刘勋为了庐江太守。
难怪,原来和陆逊的仇恨就是这个时候埋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