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名人传:20多岁就当上了帝师,400余年后沾了毛主席的光

贪吃的骆驼 2023-08-07 11:10:24

01

在山东济南的平阴县,有一个叫于林的地方,这是一处有400多年历史的墓园。

这个墓园有两处不常见的地方,一是这里有几十株山东不太常见的白皮松,因为它们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在这些松树的直径已经不下两米,高度也超过了常见的五层楼房。

第二,这个墓园的诚心亭(也叫过亭,是后人祭拜时整理易容器物的地方),没有像传统的亭子那样修筑,而是在四角刻了降龙獭。

不过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这两处“异常”,其实都是拜明朝的皇帝所赐。

当年这处墓地的主人安葬时,明朝的万历皇帝特地赐给他一副楹联,两幅牌坊上的题字,至于这降龙獭,则是因为这座墓地的主人曾是帝师,所以他配的上“降龙”(也有认为这是为了一些别的迷信)。

那么这里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02

答案是:于慎行。

于慎行出生于济南下属的平阴县,父亲曾以举人身份做过知府,不算太出名,但是于慎行的外公一家却是当时当地了不得的人物,因为这一家曾父子三人都曾以进士的身份做过官。

于慎行的曾祖父叫刘约,刘约是个品行非常值得点赞的人,据记载,他早年曾和当地一家姓徐的女子订婚,结果两人还没成婚,徐姓的女子就因为生病而毁了眼睛。

刘约当时属于青年才俊,前途一片大好,家里也算殷实,因此徐家的人还没等刘约开口,就主动上门提出解除婚约。

但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刘约并没有嫌弃还没过门的妻子身有残疾,而是坚持要按原来的约定娶徐氏,单凭这件事,刘约就在当地赢得了好名声。

刘约凭真本事进入体制以后,因为看不惯朝廷中的龌龌龊龊,且每次都直言敢谏,结果在大奸臣刘瑾的操作下被贬了官。

03

刘约被贬官之后,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在家乡弄起了族学,后来的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考中了进士,不过因为家风刚正,他俩最后也都在官场不如意。

于慎行出生以后,也是在刘家的私学中接受的教育,于敏行在这里学习的时候,不光学进去了各种文化知识,还学到了刘家“祖传”的方正品格。

据《明史》等书记载,于慎行17岁就考取了举人,对正常来说,这个年龄取得如此成绩,足够他骄傲的了,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荣誉(当时主考官要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成人礼),结果于慎行竟然因为没征得长辈的同意而拒绝了。

青少年时期的于慎行,不光在祖父家学得了一个“慎”,自己身上还有一个“慧”字。

04

据记载,于慎行在10岁时曾去异地参加科考,在科考的过程中,他因为还是个孩子,就把自己喜欢的一支桃花放在了袖子里,结果考试的时候,监考的人看见了他袖子里的桃花。

于是就带点指责的说了一句:“小学生,袖桃花,暗藏春色。”结果于慎行马上就回了一句:“老大人,坐高堂,明察秋毫。”这句子不光对的工整,还顺便捧了一下本来想难为他的考官。

这个故事未必是真的,不过这个故事之所以能传出来,也并非事出无因。

因为在于慎行考中进士之后,他很快就成了万历皇帝的日讲官,也就是帝师。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要想给皇帝当老师,不是有点小聪明就行,你必须得有大家一致认可的真本事。

而于慎行当年当帝师时,可不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翁,而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青年,你说他的学问当时得有多好,所以我们在看古代的一些小故事时,不光要看到故事本身,还应该想一想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05

于慎行这个帝师的身份也很关键。

于慎行曾一路把官做到了礼部尚书,在这个过程之中,于慎行似乎并没有被官场的各种龌龊而被磨的圆滑。

明朝第一神相张居正在位期间,几乎没人敢触碰他的胡须,但是于慎行却接二连三的不给张居正面子,如果没有帝师这个身份,估计于慎行可能早早就要被“劝退”了。

等到张居正死后,朝廷开始清算张居正,这时曾经一直和张居正不对付的于慎行却又站了出来,想为张居正的家里人申请点福利政策,结果于慎行让万历皇帝“另眼相看”。

公元1591年左右,万历皇帝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有点不守规矩,于慎行身为曾经的帝师,以及当朝的礼部尚书,自然不会装作看不见,结果生气的万历皇帝直接让他回家了。

06

等到于慎行再次被万历点名出山时,于慎行已经在家“闭门思过”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中,但凡于慎行有一点“改过之心”,万历也不会让他“享清闲”,但是于慎行一直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并向领导认错”。

于慎行再出山时,身体已经不大好,结果再次进入体制没多久,他就驾鹤西辞了,朝廷知道他属于郁郁而终,因此对他死后的待遇比较优厚,这才有了后来的“于林”。

据一些资料显示,当年的于林占地上万平方,建设的是相当的不错,新中国成立以后,于林的大部分建筑等还都在,但是等到那个特殊时期到来以后,于林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据于家后人回忆,于家当时的人为了给老祖宗留块完好的墓碑,就让人在墓碑上刻上毛主席语录,结果那些人来了之后,才没敢把硕果仅存的墓碑给砸掉。

现在这块墓碑和背后的毛主席语录还都保存完好,“待到雪化时”,那些残存的白皮松,就像于家和刘家的当年那些宁折不弯的脊梁,依然挺立在于林之中。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