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还有4人为何没赐死?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2024-10-01 04:14:50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个非常复杂的皇帝。他从一介贫民出身,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建立了明朝。然而,成就帝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登基后,朱元璋对于曾经跟随他打江山的那些功臣重臣,并没有表现出普遍的信任和宽容。

事实上,随着他的权力稳固,功臣们反而逐渐成为他疑心和打击的对象。大家熟知的一个现象是,陪他打天下的34位重臣中,竟然有30人最终被他赐死或者被处死。这样冷酷无情的决策让人不禁疑惑,为什么这30人会落得如此下场?而剩下的那4人,又为何能够逃过一劫,得以善终?

功臣的困境:权力与疑心的角力

朱元璋刚刚起兵时,身边的这些功臣和武将确实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可以说,正是依靠这些能人勇将的辅佐,朱元璋才能够从一名乞丐迅速崛起,最终成为天下共主。然而,随着权力的集聚,朱元璋对功臣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对他来说,功臣的功劳越大,反而可能意味着威胁越大。朱元璋是一个高度戒备和多疑的君主,他害怕这些手握兵权、声名显赫的臣子们会有一天图谋不轨,威胁到他和皇室的统治。于是,他不惜以极端手段清除那些他认为可能危及皇权的功臣,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在这两起案件中,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功臣们纷纷被牵连,最终死于非命。

30人被杀的根本原因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功臣的死归结为朱元璋的残暴无情,而是要从他治理国家的策略出发来理解这种行为。在朱元璋看来,江山已经打下,稳定的统治需要更强的中央集权。而这些功臣虽然在战时贡献巨大,但他们各自掌握的权力和势力在和平时期却成为了朱元璋中央集权的障碍。于是,功臣们的命运走向了一个悲惨的终点——成为朱元璋巩固统治的牺牲品。

从历史记载来看,功臣们被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以下几点:一是功高震主,这使朱元璋担心他们的权力会超过皇权;二是他们当中有些人确实存在贪污腐败等不法行为,这让朱元璋有了清理门户的借口;三是有人因为卷入党争,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比如,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宰相,位高权重。然而,朱元璋对他逐渐产生了猜疑,认为胡惟庸权倾朝野,有意图谋不轨。于是,朱元璋以“谋反”之罪,将胡惟庸及其党羽一一诛杀。而在蓝玉案中,功勋卓著的蓝玉则因“结党营私、谋反”的罪名被处死,这一案件更是牵连甚广,许多大将、功臣都因此而丧命。

为何剩下4人能幸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朱元璋对功臣普遍充满了怀疑和恐惧,为什么还有4人得以幸免于难?这4人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这4人并没有明显的政治野心和威胁。尽管他们同样是元勋,但在朱元璋眼中,他们忠诚而没有太大的野心,既不会威胁到皇权,也没有卷入复杂的权力斗争。他们是懂得退让和韬光养晦的典型。

1. 李善长:李善长是朱元璋创业的智囊之一,曾在朱元璋起兵期间为他出谋划策。然而,李善长在功成名就后,迅速淡出朝堂,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他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明哲保身”,使得朱元璋认为他无意争权。正因为如此,李善长没有成为朱元璋清洗功臣的重点目标,虽然后来被迫“退休”,但他最终还是得以保全性命。

2. 徐达:作为明朝的开国大将,徐达的军事才能和忠诚是无可挑剔的。最重要的是,徐达不仅战功显赫,还懂得如何保持低调,从不试图超越朱元璋的权威。此外,历史记载中,徐达生性谨慎,对待皇帝的指令从不违背。这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性格特点,也让朱元璋对他相对放心,甚至在徐达病重时,朱元璋亲赐御膳以表关怀。徐达的忠诚和谨慎最终让他得以善终。

3. 常遇春:常遇春同样是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朱元璋极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他的军事才能极高,曾为朱元璋平定江南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常遇春在攻城略地中并没有积累过多的个人权势,始终保持着对皇权的绝对忠诚。再加上他英年早逝,死于征战途中,避免了日后可能的猜忌和清算。

4. 汤和:汤和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早在朱元璋还未起兵之前,他们就已经相识。作为长期追随朱元璋的人,汤和的忠诚无可置疑。而汤和也非常懂得在功成之后急流勇退,他在军事生涯中并没有积攒太多政治资本,功成之后主动请求“封刀”,成为一名低调的地方官,始终远离权力斗争。朱元璋对他自然也没有太多疑虑,放任其安享晚年。

对朱元璋的评价:矛盾的帝王

对朱元璋的评价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一方面,他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智慧的开国皇帝,建立了辉煌的明朝;另一方面,他对功臣的无情杀戮又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有人说他是为了稳固江山,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手段;也有人认为,朱元璋性格中的偏执和多疑,使得他无法容忍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人。

然而,历史往往是复杂的。作为一位从草根起家的帝王,朱元璋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和不安全感。这也许与他早年的贫困经历以及在乱世中的沉浮有关。为了确保自己和子孙后代能够稳坐皇位,他宁愿牺牲那些曾经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确保没有人能够挑战他的统治。

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在杀戮功臣的过程中,也确实通过“以儆效尤”的方式,震慑了朝臣,巩固了中央集权。然而,这种极端的手段不仅让功臣们遭受了不幸,也给明朝的后续统治埋下了隐患。因为此后,历代明朝皇帝都深受“功高震主”这个阴影的影响,导致朝臣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始终充满了紧张和猜忌。

朱元璋对于功臣的态度是极为矛盾的。他需要他们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冲锋陷阵,但在天下安定之后,却又视他们为潜在的威胁,防范心极重。这种矛盾心态最终导致了34名功臣中30人的惨烈结局。然而,那4名得以幸存的功臣则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忠诚,成功避开了政治漩涡,安度晚年。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2024-10-01 14:33

    开国皇帝收拾功臣是很多朝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