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苹果“最贵手机”iPhoneX的发布,手机AI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新的热门话题。尽管在发布会上演示的Face ID屡遭失败,但新的仿生处理器芯片以及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的移动端尝试,仍使人激动不已。
智能手机的技术储备不断完善,移动AI平台被视为手机的下一发展方向。苹果是否又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事实上,除了苹果等国际品牌,诸多国产手机厂商也已加入了手机AI的“军备竞赛”,纷纷建立实验室,将AI的概念或技术融合进自己的产品。
华为:AI芯片,端云协同
在苹果发布新机后不久,华为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条短视频“真正的AI手机”,表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面部识别”,嘲讽了苹果发布会现场演示失败的Face ID功能。
视频中的小丑Emoji使用面部解锁并未成功
敢于正面怼苹果,华为还是需要点底气的。在9月2日的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AI芯片——麒麟970,并宣布这款处理器将被应用在10月16日发布的新机Mate10上。这一AI移动计算平台是业界首颗带有独立NPU专用硬件处理单元的手机芯片,能让手机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学习各种外界信息。而其搭载的NPU,正是AI芯片独角兽企业寒武纪去年发布的寒武纪1A处理器。
在过去10年中,华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380亿美元,而AI芯片正是华为人工智能战略的一环。在2012年,华为就在香港设立诺亚方舟实验室,进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聚焦APP市场、手机服务、智能化检索技术等产品的开发。去年10月,华为又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了伙伴关系,其研究团队与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进行包括“深入学习、强化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在内的合作。在今年1月,华为Mate9也成为亚马逊AI助手Alexa的第一款预装手机。
诺亚方舟实验室前主任李航曾表示,该实验室的愿景就是打造一个全智能化的智能移动手机终端,用户将通过自然语言的方式从终端获取一切想要的信息和协助。AI芯片只是华为人工智能战略的一环,在未来华为希望构建芯片、端口、云平台的协同发展。
小米:AI生态,软硬兼施
前天,不少米粉关注的小米AI音箱终于开卖了,23秒后全部“一抢没”。这款由小米电视、小米大脑和小米探索实验室联合开发的智能音箱外形小巧,功能也比较类似于亚马逊的智能音箱产品Echo,支持连接互联网内容。用户喊声“小爱同学”即可唤醒音箱,实现语音互动。此外,还能实现日程、天气、路况等信息的反馈,设定闹钟、语音备忘等。
一个做手机系统起家的公司,怎么就突然做音箱了呢?在人工智能领域,小米可谓“姗姗来迟”,其运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也不太一样,主要体现在MIUI的搜索、推荐、广告、云相册等上面。而随着其智能产品线如智能手机、智能电灯、智能咖啡机等的进一步丰富,小米正在试图打造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态。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就曾表示,过去连个网、用App控制的智能硬件根本不智能,未来的智能产品必须具备人工智能对用户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2016年2月,小米宣布成立小米探索实验室,AI+是实验室的三大开放平台之一,而小米AI音箱也正是代表性的落地产品。其愿景是利用用户使用手机、音箱和其他物联网loT设备而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技术的加工,将人工智能落地到各个互联网业务上,并推进物联网硬件的智能化,形成正向循环。
在智能手机的“主业”上,小米也试图打开AI的突破口。在不少手机厂商AI手机的应用场景多不实用的情况下,小米在最新发布的Note3里用美颜自拍来引入AI,十分契合用户的使用场景。相比普通美颜手机的“流水线”式效果,小米Note3通过AI算法使得美颜效果更为精细,且因人而异。另外AI美颜还与其人脸解锁功能相呼应,能够获得大量数据,加速小米人脸识别技术的进步。
Vivo:AI引擎,体验为王
相比技术探索,Vivo的营销模式似乎名声更大。相比前两家友商,Vivo的AI之路也确实不温不火。不过,本月Vivo发布了新机X20,其所搭载的AI引擎和助理似乎也稍稍地扳回了一些形象。
Vivo X20所搭载的“智慧引擎4.0”,可以帮助智能管理手机,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来为系统资源进行分配,从而读懂用户的使用喜好倾向,把系统调节成为最适合该用户使用的状态。比如微信、微博等软件会因使用频率高的缘故加载速度越来越快,而使用率较低的软件则会被回收内存,保证手机的持续流畅。此外,Vivo X20的“私人助理”不再只是被动响应指令,而可以主动提供服务贴近用户需求,以进一步提升体验。
在Vivo的AI布局中,2017年要在美国硅谷、圣地亚哥及中国北京、深圳、南京、杭州、东莞七地建立研发中心,而手机拍照基础图像算法和拍照相关图像人工智能算法是重点研究方向。可见,Vivo的人工智能之路目标和用户明确,未来仍会主攻拍照和使用体验以提高行业优势,用AI来“照亮你的美”。
看准局势or无脑跟风?
除了这三家国产品牌外,其他手机厂商如魅族、锤子等也将AI引入自己的产品或者概念中。魅族的智能引擎One Mind与Vivo的Ai引擎类似,会将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设置为高优先级并调配更多系统资源来保证启动速度,达到“秒开”的效果,并且会“暗中观察”用户行为特征的转变而进行学习调整。在规划闪念胶囊等功能时,锤子已经与AI方面的公司大量接触,对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锤子融资成功后,罗永浩也表示未来将带领一支一百多人的团队,做出一套整合最新AI技术的革新性系统,颠覆现在的“鼠标+键盘”交互模式,将日常办公效率提升200%。
为什么国产手机纷纷投身AI?百度硅谷AI实验室主任Adam Coates曾表示:亚洲——尤其是中国手机AI的发展速度将会超过美国,原因有三:中国有相当的智能手机用户未使用过桌面端设备(即纯“移动用户”),因此会在手机上完成西方消费者通常在桌面端进行的事项;智能手机的中文字符输入较为困难,因此语音识别与其他形式的命令需求较高;中国拥有比美国更多的智能手机用户,可以从应用程序交互、语音等方面获得广泛的数据,是开发AI应用和产品的公司的“数据富矿”。由此看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度和用户的使独特用习惯,使中国的手机AI确实大有可为。
值得警惕的是,科技趋势在中国往往会沦为宣传的噱头,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手机市场中,经常会有“X品牌率先投身XX技术”的传言,并制造出许多喧嚣的话题。去年VR大火时,手机市场也频频爆出各种VR概念和产品,而实际上多是华而不实的花瓶,伴随着VR热潮的退去也慢慢销声匿迹。手机AI对技术的高要求决定了其也是个高门槛的领域,而如今各种或大或小的国产手机品牌或组建团队开发手机AI、或产品未动概念先行,除了少数品牌体现出了实干精神外,更多的品牌只不过是在追逐人工智能的热点罢了。
如何以AI之名行AI之实,开拓应用场景,让手机AI能够真正的大规模应用,国产手机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手机AI的竞赛刚刚开始,如果能在硬件上提高机器学习处理单元运算能力,在软件上抓住用户需求、增强用户体验,让手机AI既“实用”又“好用”,国产手机品牌借助本土优势成为领跑者并不是天方夜谭。
本文为未来图灵(futureturing)独家文章,转载请申请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