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操作,瞠目结舌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3-30 15:25:41

(凤阳风光)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太祖朱元璋曾经有过一个十分神奇的想法,那就是,他想要把大明王朝的都城定在凤阳。

凤阳,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下边的那个凤阳。

这个想法,说实话很有问题。

凤阳在安徽东北,处于淮河中游的南岸,而淮河,自古以来就是水汛严重,时常泛滥,淮河流域堪称古来洪灾旱涝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当年如果不是淮河发大水,毁田掩坝,导致田地没有收成,朱元璋的父母也不至于活活饿死了。

那个时候的凤阳,道路难行,丛林密布,甚至还有猛兽出没,以至于虎患成群,时不时就会有人被老虎给吃掉。

抛去这些不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凤阳的城建极少,四周开阔空旷,真要是打起仗来,你连个掩体都没有。

而且,明王朝刚刚建立,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政治环境是复杂的,军事形势是严峻的,元末的战乱刚刚结束,但地方上却并没有完全安定下来,比如当时的四川就仍然为明氏大夏所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选择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地方来作为都城。

什么是都城?都城是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小小凤阳,何以担此大任?

但是,朱元璋是不会考虑这些的,因为朱元璋““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就是说老朱同志在外打拼这么多年了,他想家,非常想家,加上他本人的乡土观念本来就极重,所以他一直打算在功成名就之后长期在老家凤阳居住,那么一个皇帝如果要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个地方变成都城。

(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形象)

我们知道,朱元璋治下的政治系统,基本可以分为两大集团,一是淮西功臣集团,二是浙东功臣集团。

这淮西集团,就是朱元璋一开始起兵的时候,那些跟着朱元璋一起创业的骨干成员,这些人里有些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有些是邻村的,反正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凤阳或者凤阳周边的,比如汤和,徐达,常遇春等等。

朱元璋要定都凤阳,那么这些人当然是高举双手表示同意,因为谁都希望在自己更熟悉的政治环境中生活,但是浙东功臣集团却坚决表示反对。

浙东功臣集团,是朱元璋在创业过程中,拿下南京,击败张士诚的这个过程中收服的一些幕僚和谋士,比如刘基啊,宋濂啊,就都是出自这个集团。

刘基是什么人,在民间,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简直能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战,以他之远见,他自然是明白凤阳是绝对做不成大明帝都的,所以他立刻就跑去跟朱元璋说,说皇帝啊,你想要定都凤阳,你想家,这可以理解,但是问题是,凤阳是一座小城,别说供皇室成员居住的宫殿根本就没有,就连普通民居也没多少,您过去您要住哪儿呢?

没想到朱元璋嘿嘿一乐,表示老刘啊,你这话说的,没宫殿就盖一座呗。

刘基听完又说,皇帝,盖宫殿可是要花不少钱的,您一向厉行节约,这才刚刚开国,大兴土木必然劳民伤财,这么做合适吗?

的确,刘基很能拿捏朱元璋,因为他知道素来节俭的朱元璋肯定是不愿意掏这个钱的。

(刘基 形象)

诚然,朱元璋之朴素节约,那在历朝历代都是出了名的。

皇帝每天早上吃饭,只吃点蔬菜和豆腐,别的一概没有,朱元璋甚至还专门在宫里开垦了一片荒地来种植蔬菜,实现自给自足,皇帝盖的被子,除了比老百姓的被子上多绣了两条龙之外,没有太大区别。

皇帝出行乘坐的车辇,不用金银装饰,皇帝的被单,不是一整块布,而是很多块布拼缝而成的,就如同百衲衣一样。

朱元璋生怕别人觉得他cos年轻时候的自己(乞丐),还专门和大臣们解释,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意思是这些布都是制作衣服时剩下的边角料,扔了怪可惜的,所以缝起来做成了被单。

如此节约,如此不舍得花钱的朱元璋,南京城里有旧房子不住,他会舍得跑到偏僻破败的凤阳去盖新房么?

您别说,朱元璋还真舍得,他不仅舍得,而且还相当舍得。

在刘基劝阻无方之后,朱元璋很快确定了定都凤阳的计划,并且立刻就开始在凤阳动工建造宫殿了。

这回好了,原本应该被定为都城的南京成了陪都,而那个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反倒成了帝国京师的所在。

而且,这一次朱元璋是一反常态,他亲自下旨,要求在凤阳修建皇宫,一切都按最高标准来。

首先,这宫殿建造的必须宏大气派,要比历朝历代的皇家宫殿都要雄伟,其次,宫殿的用料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是什么稀少用什么,什么值钱用什么,最后,他要求要最有水平的设计师来设计,最有能力的工程师来督造,最精湛的工匠群体来进行具体施工。

皇帝这样的命令,一度让人觉得,他一直以来一个钢镚一个钢镚的攒钱,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一刻花出去。

(建造宫殿)

粗略估计,曾经不同程度参与这所皇宫建设的工匠,约有一百万,这一百万人二十四小时三班倒这么干,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一座完全符合朱元要求的皇家宫殿终于拔地而起。

这凤阳皇宫,规格真是太高了,城墙全都是用大城砖砌的,而砌砖用的浆水更不仅仅只有沙子和石灰,还混合了桐油和糯米等材料以增加粘合度,甚至,在主体城墙的关键部位,工匠们还用熔化的铁汁来浇筑,随便一块石砖上,那都是龙章凤篆,雕刻着极为精细的花纹和图案,您别说在古代,就是现在盖房子也少有这种工艺啊。

如今我们所发现的凤阳皇宫遗址,是在凤阳县的西北部,从独山东麓而起,南接老人桥,西到马鞍山,往北甚至到了京沪铁路,实际面积更是达到了五十平方公里。

瑞气千条绕宫阙,珠帘翠幕掩仙扉。

六百多年过去了,因为战乱等诸多原因,凤阳皇宫已经被毁的差不多了, 只剩下西华门,午门,以及一段城墙,但仅仅是观摩这些断壁残垣,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当年的凤阳皇宫是何等的恢弘壮丽。

这不仅仅是朱元璋一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从洪武二年到洪武八年,这百万工匠差点没把老命给拼上,才把朱元璋的房子给盖完了。

然而,房子前脚盖完,后脚朱元璋突然决定,放弃定都凤阳的想法,废弃才刚刚建好的皇宫。

这个操作,让作者想到一个经典小品的片段,一个人到西餐厅点了一瓶红酒,问多少钱,服务生说八万八,这人惊呆了,服务生又问,你开吗?这人说开,服务生啪一下就把红酒给打开了,结果这人更加惊呆,又说,你开...玩笑呢吧?

一瓶豪华的红酒要八万八,而朱元璋下令营建的凤阳皇宫所耗费的巨大人力财力又何止一百个八万八?

但是,朱元璋真的就把凤阳皇宫给遗弃了。

理由,也很简单。

洪武八年,宫殿建成,朱元璋去验收工程质量,他坐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是赞不绝口,十分满意,然而皇帝上一秒心里还美滋滋的,下一秒竟然听到有人在宫殿的屋顶上持刀枪剑戟打斗的声音。

(李善长 形象)

当然,这应该是朱元璋的幻听。

但是,这种感觉让朱元璋十分不安,他立刻命令大臣李善长调查是怎么回事儿,李善长是绝代谋士,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能力出众,所以很快有了结果,回禀道:

原来,在修建凤阳皇宫的过程中,朝廷征调了不少的工匠,而其中很多工匠被调来修皇宫是属于半强迫性质的,一不发工资,二不管饭,工匠们心生怨恨,所以就在建造宫殿时,在宫殿的一些关键结构中埋下了很多符纸啊,泥塑啊,剪刀啊这些东西,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魇镇法”。

这个魇镇法,就是工匠在盖房子的时候把上述的这些东西埋于房屋结构中,据说这样就会给居住房子的人带来厄运。

那么说白了,就是工匠们给朱元璋下了诅咒,也正是因为这些诅咒,朱元璋才会幻听到那些奇怪的声音。

听到这个消息,朱元璋脸都气白了,庞大宫殿耗时费力已经建成,想要彻底把这些所谓镇物清理出来十分困难,无异于是扒了重盖,眼见自己在老家定都的想法竟然就这么被破坏了,朱元璋立刻下令,要把参与建造皇宫的数千名工匠全部杀掉。

数千名,那就是很多人,一两千也有可能,三五千也有可能,反正一下子处决这么多人,性质和屠杀也差不多了。

关键时刻,一个叫做薛祥(时任工部尚书)的大臣出来劝谏,说魇镇法这个东西吧,只有木匠会,石匠和铁匠跟这事儿没关联——他这一句话,捞回不少人命,但余下的几千木匠还是被处死了。

不过无论如何,不管杀了多少人,这定都凤阳的计划是泡汤了,这宏伟的皇家宫殿,也住不了了,就此弃用。

今人读史,难免诧异,难道就因为这种小事儿,就可以浪费掉巨大的财力支出,浪费掉无数工匠们的汗水和心血么?

在我们看来很不合理,但对朱元璋来说,却相当合情合理。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在那个遥远的封建帝制时代,朱元璋的想法,谁也不能忤逆,谁也不会更改。

就如同他当年非要在凤阳建设宫殿一样不可思议,如今他废弃凤阳皇宫,也一样不可思议,但又稀松平常。

难道你以为,他真的会为了珍惜无数百姓们的劳动和付出,而整日生活在让自己担惊受怕,充满心理阴影的深宫之中么?

1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