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45岁便去世,毛主席亲自为他抬棺

江湖评论嘉 2024-08-03 02:54:45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率先到达陕北后,红二、红四方面军仍在艰苦长征途中。

这个时候,红四方面军担任主要领导的张国焘,却想着要另立“中央”,此时的红军面临着分裂的严重危机。

张国焘自持枪多势众,竭力反对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顽固坚持红军南下川康藏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错误方针;并公然向党争权,提出由他担任中革军委主席,要"独断决行"的大权。

关键时刻,一位自称是“张浩”的人来到了瓦窑堡,直接要求面见党中央领导。

谁是张浩?为什么他突然出现要见党中央领导?

张浩同志

这位化名张浩的人就是林育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来与中共中央联络的特派员。

林育英,化名张浩,又名林仲丹。湖北黄洲(原黄冈县)林家大湾人,1887年2月出生。

1910年的湖南黄冈林家染铺湾,13岁的林育英刚刚入私塾读书不久,就因为家贫而辍学。他只好跟随父亲学习,操持祖传手工染织业。那时候的清朝还未灭亡,旧社会的封建枷锁让年轻的林育英倍感失望。

9年后,21岁的林育英受到族弟林育南影响,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一新的进步思想让林育英大为震撼,于是便跟着族弟一起在家乡开展爱国活动。

1921年9月,中共一大后,林育英在武昌创办利群毛巾厂并结交了一批和他一样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工人。

青年张浩

1922年2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参与领工人罢工运动。二七惨案后赴长长沙开展工作。

1930年,因为几个叛徒告密,他被日军逮捕。面对日军的严刑逼供,林育英始终没有吐出一个字。1932年,在逼供无果后,他费尽周折终于出狱,但是两年的牢狱生涯让他的身体遭到严重伤害。

狱后不久,林育英赴莫斯科,作为中共代表在共产国际工作。当时由于长征,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失去电讯联系。为了尽快建立联系,他化名“张浩”,历时一个多月,找到了定边县党组织,顺利与中央负责人相会。

毛主席与张国焘

当时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围绕“北上”和“南下”发生了意见分歧。张国焘在没有经过党代表大会的民主选举的情况下擅自另立“中央”,一没有向共产国际报告,二也没有共产国际的批准。

毛主席知道张国焘比较信服共产国际,所以请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做张国焘的工作。他致电张国焘,明确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并点出了张国焘的错误。经过几番周折,最终张国焘取消了南下的念头,并同意北上。

随后,张国焘领导的部队与到达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避免了红军内部的一次流血纷争。由此,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恢复联系,最重要的是他的到来正确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战略策略的转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林育英因为积劳成疾,1942年3月6日凌晨,与世长辞,终年45岁。

为表示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1942年3月9日,延安细雨纷飞,各界人士1万多人,在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参加公祭、为林育英同志送殡。

公祭完毕,遵照他的遗言,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安葬。

毛主席亲自抬棺

“让张浩同志永远监督我们吧。”毛主席凝重地对同志们说。

毛主席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并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安葬,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惟一一次执绋抬棺。同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对林育英同志一生的贡献和功绩,作出很高的评价。

张浩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他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历尽千难万险,办学校、办工厂、领导工人运动,曾三次负伤,两次被捕入狱,受尽敌人的各种酷刑,但他铮铮铁骨,耿耿丹心,不屈不挠,顽强战斗,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