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档向全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一季近期收官。
节目通过丰富的视听元素,创新展现了中国中医药的历史渊源、科学内涵与时代发展。节目播出以来收获大量好评和强烈反响,并吸引了海内外的聚焦关注。
《中国中医药大会》兼具科学性与生动性,全网掀起的“中医热”也印证了节目主题——赓续数千年,中医正青春。一档讲述中医药文化的节目,何以引发众多观众共鸣?
多元化表达
为中医药“代言”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更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何将这幅灿烂文化图景呈现给观众?
确保权威性是导演组首先要考虑的重点。节目筹备伊始,导演组深入研究《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据此确定了11期节目的主题,旨在挖掘和提炼名医名家、经典医籍、传世名方、地道药材、非遗项目等文化成果中的智慧精粹。近百位权威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和知名文化学者纷纷加盟,不仅为节目权威性保驾护航,也助力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生关系。
框架既已搭建,怎样做厚做实,使其“充盈丰富”,让观众知晓中医药“厉害之处”?导演组选择了从具有中医精髓之称的“技法”入手,通过多元形式将医者能力进行“转化、外显、放大”。
比如在“一指明秋毫”的展示中,细细丝线的一头接在钢琴的琴弦上,另一头悬挂在“扁鹊脉学诊法”传承人齐向华的手指上。电脑控制的机械臂敲击琴键,每次仅有牙签落地的力量差异,齐向华仅凭手指即可做出精准判断。导演组的这一巧妙设计,让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技艺生动再现,变得可触可感。
中医药文化渊博深厚,观众通过荧屏将这本“厚”书读懂、读薄,节目创新的艺术表现至关重要。《中国中医药大会》创造了“古、今、未来”三大舞台,创新打造360度机械旋转舞台+科技环形大屏,每一次转动都仿佛链接了过去和现在,让人们看到千百年来的医术传承。
在古代,医者悬挂药葫芦以表“悬壶济世”之宏愿。在《中国中医药大会》的舞台上,导演组巧妙运用了这个象征符号作为贯穿内容的“模式眼”,不过这枚“药葫芦”科技感十足,里面充盈着“医药传承文化”。水流线条从“药葫芦”中缓缓流出,沿着舞台流淌,代表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生活化、科技化表达,《中国中医药大会》还在“青春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太极+芭蕾”、街舞版的五禽戏、极具魔性的“导引术”表演......将古老的故事和现代潮流元素结合在一起,碰撞出神奇、震撼的效果。
11期《中国中医药大会》播出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中医药报》等314家媒体对节目进行了深入解读,与此同时,节目还获得了多国、多语种的媒体传播,《华尔街日报》《雅虎财经》《金融门户》《欧洲时报》及美通社等超221家外国媒体转载报道和刊发评论,认为节目展现了中医药文化魅力,增强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遇上《中国中医药大会》
“脆皮”青年秒变好学生
“中医建议的最佳作息时间表”“八段锦一个动作就是一味药”“中医专家教你看手掌测健康”等话题,都非常契合年轻群体的需求,引发青年人强烈共鸣。有网友表示:“这才是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发扬光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年纪轻轻,但身体小毛病不少的“脆皮”青年遇上《中国中医药大会》,养生的心蠢蠢欲动:“今天学点中医小知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尝试花椒炖冰糖雪梨,希望能止咳。”“熬夜、贪吃我两样都占,我一定要改掉我的坏习惯,遵循中医的养生原则。”
边看边学、活学活用,在屏幕面前,许多青年人秒变“好学生”,忙不迭记笔记。有观众分享道:“今天跟节目中房老师推荐的方法学习,添加了一些舒肝明目的药物。自己用核桃跟艾灸熏了10分钟感觉很不错。”
错过节目的网友们,我们把节目中出现的几个古医良方认真整理好了,一起做中医药“好学生”,来记笔记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桂枝汤
桂枝汤具有辛温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其标准配方有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张仲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形成20余个新方。桂枝加量即为桂枝加桂汤。白芍加倍量成为小建中汤。桂枝加附子汤、加葛根汤、去芍药汤等,都是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
四逆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四逆汤主治危急重症,病人出现血压很低、四肢冰凉、意识模糊的情况可用四逆汤。标准配方有附子、干姜、炙甘草。
温经汤
温经汤是治月经病很重要的方子。痛经,半产漏下,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却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都可以服用温经汤。基础配方有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炙甘草、生姜、半夏、麦冬。
中药苦,加点甜
儿童用药讲究轻灵,也就是用药闻起来要清香,如果闻起来有腥膻的药味,就不那么适合孩子。针对儿童吃药困难的问题,专家建议可以加一点甜叶菊或者沙棘、芦根,用于矫味。临床上,一剂药加一克足矣。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幼科鼻祖”钱乙根据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的生理特点,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上记载的崔氏八味丸基础上,减去了桂枝和附子化裁而成,包括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药。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发育不良、肾气虚损等儿科虚损性疾病。
焦三仙
儿童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积食的问题。当孩子有大便干臭、口臭、眼屎增多、舌苔增厚等迹象时,说明孩子有积食的征兆了。焦三仙是一种饮食疗法,可以用来治疗早期积食。焦三仙由山楂、神曲、麦芽组成,如果孩子怕苦,也可以将“三仙”煎之。将三者熬水,每天熬20分钟,喝30到50毫升,有助于促进消化。
火爆“出圈”
专家纷纷点赞
《中国中医药大会》的火爆“出圈”,也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他们纷纷为《中国中医药大会》的“出圈”做出注解。
《中国中医药大会》借中医海外盛行的“东风”,以跨文化、好理解、易共鸣的表达方式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讲述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故事,传递中国对人类健康,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切关注与美好愿景,助力中国声音传得更深、更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
《中国中医药大会》通过美轮美奂的视觉技术,借助真实案例逐一呈现科技成果,不仅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传达给观众,更将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前沿创新研究成果广泛传播开来,兼具科学性与生动性,是医学科普工作的良好示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
《中国中医药大会》以中医传承与创新为基点、以国际化表达为视角、以科学解读为手段、以亲切生动的语言和创意十足的视听呈现讲好中医药的故事,打破人们对中医的刻板印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
《中国中医药大会》集结国医大师、中医药专家、文化学者,集中展现中医传世技法、创新成果、医理智慧,全景式呈现中医药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带领大众踏上了中华医药文明的寻源之旅。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
这是一堂出新出彩的中医药公开课。它的高规格最直观地体现在专家维度,他们对中医药学科有着独到的见解。节目对中医药的研究不局限于浅表,而是以古今贯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将这一学科的诞生、发展、传承串联起来,根植传统文化,讲出了精彩故事、唱响了时代心声。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
《中国中医药大会》以新颖生动的形式讲述了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故事:舞台上,名医扁鹊与当代中医展开古今对话,共溯医道精神,医圣张仲景与当代用方大家上演跨越古今的动人相遇。
——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
总台《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一季完美收官,它以创新的方式打开了中医药文化宝库,将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生动再现,用一种更亲切的方式来到我们身边。总台将继续陪伴大家,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路上一路同行,一起期待《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绽放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