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治理黄河,为何让黄河八百年不曾泛滥?他到底做了什么?

晨曦微照古桥流水边 2025-01-26 21:39:07

公元69年时,东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乃是汉明帝刘庄,彼时他已然在皇帝之位上度过了十二个年头啦。

此前的十二年时间里,刘庄全力对勋贵豪强加以压制,同时对全国的耕地以及人口进行统筹安排,并且大力推动生产发展。在其精心治理之下,东汉的国力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可以说,一个趋向大治的时代,已然渐渐拉开了帷幕。

彼时的刘庄心想,自己过去这些年好歹也积攒下了些许家底,国库的情况也还比较充裕。于是,刘庄便琢磨着要开展一项大型的工程建设了。

彼时,刘庄寻得了一个名叫王景之人,当面就治水相关诸多事宜对其进行询问。王景给出的答复,着实令刘庄极为满意。于是乎,最终刘庄下达命令,委派王景牵头负责,前往对黄河展开治理工作。

就这样,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景治水”一事,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有汉明帝的大力支持,且凭借东汉雄厚的国力作支撑,王景全身心投入到黄河水患的治理工作当中。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王景终于让黄河水患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使其被控制在了一个极低的程度。

自那之后的八百年间,一直延续至南北朝时期,黄河都未曾再度出现大的水患情况。就这样过了近千年,黄河方才又开始肆意泛滥起来。而等到它再次肆虐之时,时间已然来到了北宋时期。

不得不说,王景凭借一己之力,守护了中原地区长达八百余年之久!就从这方面来看,王景在历史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相较那些王侯将相而言,无疑是要更为突出的呢!

历史上真实的王景治水究竟是何种情形呢?这位身处东汉时期的治水奇人,究竟运用了怎样的办法,得以让黄河安安稳稳长达八百年之久呢?

这件事,我们实际上得从黄河水患自身的情况开始讲起呢。

黄河乃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回溯到数千年之前,我们的先辈们便已在黄河的中下游区域落地生根,于此开启了文明创建之路。

自我们的老祖宗在此地定居下来后,黄河水患便如同一个甩不掉的梦魇,始终纠缠、困扰着他们。那肆虐的黄河之水,时不时地泛滥成灾,给老祖宗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忧与艰难。

黄河水患治理困难,关键在于地理因素。当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会裹挟众多泥沙。待其行至下游,这些泥沙致使河床不断抬升,河水进而从原有河道漫溢而出,淹没了生活在黄河两岸的百姓。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类似这样的河流数量并不少。但关键在于,要是一条规模较小的河流,即便出现河水外溢的情况,顶多也就淹没几十里的地方,这样的损失大家还是能够承受得住的。哪怕是洪水来袭,只要大家提前做好撤离准备,基本上也能把问题解决掉。

然而黄河却不可以。

黄河水量极为庞大,一旦河水泛滥溢出,短短时间内便能将方圆千里之地尽数淹没。由于水患波及的范围如此之广,等你发觉洪水来袭之时,往往已经来不及逃离了。

并且,即便在你家的周边,十分侥幸地存在着一个相对较高的山头。当洪水来袭以后,你也只能在那山头上暂避一段时间,

好不容易才得以存活下来。可当你下来之后,却惊愕地发觉,在这方圆数百里的范围之内,粮食竟然全部绝产了,如此一来,你压根就找不到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

在这样的情形下,要么就得从更为遥远的地方调配粮食过来。不过呢,起码在秦始皇统一四海之前,人们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做这件事的。那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干脆收拾好自己的东西,麻溜儿地跑路呗。既然此地老是被水淹,那干脆去寻觅一个不会发生水灾的地方生活,不就万事大吉啦?

其实,在历史长河当中,绝大多数的民族在碰到类似这种情况的时候,所选取的都是第二种做法。一旦遭遇这样的天灾,他们通常的做法就是直接开溜。毕竟这世界如此广阔,总归能找到一些水患相对没那么严重的地方。

因而在他们的古代神话里,当大洪水来袭之际,他们要么直接选择逃离,要么就建造一艘大船,然后自己躲到船上去,安安静静地等待洪水消退。

然而,咱们的先辈可着实是够倔强的。那股子劲头,就仿佛天不怕地不怕一般,相当的硬气呢,真真是有着一种别样的执拗劲儿,在面对诸多情况时,都表现得极为坚持,不肯轻易妥协低头。

在我们祖宗的观念里,天地广袤无垠,可我们的家就扎根在此处。一旦离开了家,即便其他地方再怎么优越,那也终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家。于是在此之后呢,大家伙便纷纷开始琢磨起该如何去治理那令人头疼的水患问题了。

起初,有一位聪慧之人站了出来。他提出这样的想法:既然黄河发生水灾的根本原因,是河水漫出河道后,致使河岸周边被淹没。那么我们干脆将河岸加高,使得河水往后再也没办法溢出来,不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吗?

史书上对于最先提出这个想法之人的记载并不多,究其缘由,实是因为此事太过久远啦,以至于难以确切知晓最初提出这一想法的究竟是谁。

然而在那些神话传说里面,想出这个“不错的主意”的人,正是大禹的父亲“鲧”。

随后,在这个方案被提出之际,不少人都认为其具备可行性。紧接着,我们的老祖宗便着手去执行这一计划了。

然而没过多久,咱们的老祖宗便察觉到了一个全新的问题。

要知道,当时面临的那个工程量极为庞大!就凭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想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就没有完成它的可能性!

不妨简单来算一算:假定要对黄河展开治理,需将黄河两岸的河岸统统加高一米。结合黄河的长度,再考量两岸所需的土方量,最终得出的工程量,起码等同于修建十条长城啊!

在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这样的工程量几乎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因而在后续的神话传说里,鲧在完成类似此项任务之时,并非凭借人力。而是从天上盗取了息壤,接着依靠息壤直接变幻成了河堤。

换言之,在古人的认知当中,这般巨大的工程量,绝非人力所能够完成的,唯有依靠老天爷的力量才可以做到呢。

然而实际情况是,息壤这种事物在现实里肯定是不存在的,任何工程最终都只能依靠人力去落实完成。那么针对这个问题,究竟要怎样去解决才好呢?

于是在此之后,又有人提出了一个经过简化处理的版本。

我们没办法将黄河两岸的整个河堤都加高,不过,对于那些相对比较低的个别地方,我们是能够进行加高处理的。只要发现哪里的河岸处于较低的状况,我们便可以着手去将那里的河堤加高起来。

依据这一简化版来看,如此的工程量,一下子便缩减至百分之一,有时甚至能达到千分之一的程度。如此这般,我们便具备了完成该项工程的可能。

然而在那之后,待这个简化版的工程竣工,众人很快便察觉到,该工程所取得的成效,竟是大幅降低!虽说把一些地势相对较低之处增高后,的确能够安稳上几年。但过了这几年,河水依旧会从别的地方漫溢出来。

最终的结果便是,漏洞会越堵数量越多,要干的活也越干规模越大。等到有那么一天,若是水量变得很大的时候,整个黄河就会全线泛滥开来。如此一来,之前辛辛苦苦修建过的全部工程,都将被汹涌的河水一下子给冲垮掉了。

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这个时候,众人纷纷开始思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经过一番探究,大家终于发现,其根源实则在于黄河所携带的泥沙。要知道,黄河里的泥沙会不断沉淀,进而抬高河床。即便把河道两岸加高了,短期内好像是解决了问题,可过了几年,随着泥沙持续淤积,河底河床会越变越高,水位也就再次被抬升起来了。

这便表明,要是我们始终秉持着通过加高两岸的这种思路去处理问题的话,那么这活儿是永远都没办法干完的!

在这之后,便有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有一种思路被称作“堵不如疏”。其含义就是在面对一些情况时,采取一味堵塞、阻拦的方式,往往不如通过合理疏导的办法来得更为有效呢,这便是所说的“堵不如疏”这个思路的大致意思啦。

依据这一新思路来看,虽说我们没办法无节制地去加高黄河两岸,从而从根源上把水患问题彻底解决掉。不过呢,我们能够对黄河加以引导。在黄河即将发大水之时,就在旁边寻得一条河流,接着让黄河那多余的水顺着这条河排出去,这不就妥了嘛!

据史书以及神话传说所记载,古代最先提出这一思路的乃是大禹。此思路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我们治水的一大法宝。自那以后的数千年间,直至当下,其始终是我们治理黄河的关键主要思路中的一个。

然而,在有了这样一个正确的思路以后,后续具体去执行的这个过程当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相当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这一工程量着实太大了。

试设想一下,倘若时光回溯到几千年前,那时若打算开凿出一条全新的河流,又或者是对已有的河流加以利用,从而引走黄河的一部分河水,并且要求引出的这部分河水不得超出该河河岸所能容纳的上限,那其难度之高,着实是极为惊人的。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之前,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都未曾将整条黄河完完全全纳入自身的领土范畴当中。就拿之前的夏商周三代来说,其王室直接管辖的领土,也仅仅是涵盖了黄河的某一段罢了。

这便表明,他们并非要对整条黄河展开治理工作,只要能保证处于自己国家境内的那一段黄河不会出现河水泛滥的情况,便足够了。

这样缺乏整体规划的施工方案,显然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要知道,倘若上游下放的水量增多,一旦超出下游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那么形成洪灾就是一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了。

因此,在秦朝之前的漫长时期里,众人面对黄河的状况基本都是毫无办法的。顶多也就是借助某一处支流,当夏日洪峰来临之际,将黄河的部分河水引流走。采取这样的做法,虽能够减少洪水发生的频次,可却没办法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在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之后,就史书记载的情况而言,秦始皇确实存在治理黄河的想法。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秦朝存续的时间着实过于短暂,以至于相关计划都未来得及大规模开展施行,秦朝便已然覆灭了。况且,秦朝的都城位于现今的西安一带,其根基所在也是关中地区。所以在秦始皇当政之时,秦国最为紧要的任务,一方面是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另一方面则是修建驰道来强化对整个帝国的管控。

就拿黄河来说吧,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即便黄河出现泛滥的情况,那洪水也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直接漫延到咸阳城的。也正因如此,相关的那个工程,必然是要往后推迟进行了,没办法按照原计划实施。

最终,一直拖延到了最后时刻,然而还没等到秦朝着手对河道展开治理呢,秦朝就已然灭亡了。

而在此之后,进入西汉时期,实际状况也并未有太大的不同。大体上情况依旧与之前相仿,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还是保持着类似的情形。

西汉之时,其首都依旧位于关中一带。毕竟黄河即便泛滥,也波及不到长安。在西汉前期,也就是刘邦在位期间,首要解决的是那些异姓诸侯王的问题。而到了后来的文景之治阶段,主要任务便是不去开展大型工程,让众人都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因此,在西汉前期的时候,面对黄河水患这一难题,众人依旧是毫无办法。虽说国家专门设置了一些名为“河堤谒者”的官职,而且很多地方每年也都在不断地将堤岸加高。可实际上,这些举措充其量也就是能够起到延缓洪灾发生的作用罢了。

事实上,最早着手集结全国各方力量去着手解决黄河相关问题的人,正是汉武帝。在历史的进程中,面对黄河所带来的诸多状况,汉武帝率先采取行动,将全国的力量汇聚起来,从而开启了针对黄河问题进行解决的历程。

汉武帝刚掌权处于在位前期之时,也曾动过解决黄河问题的念头。然而,彼时掌管朝廷大权的丞相乃是他的亲舅舅田蚡。田蚡在黄河两岸拥有诸多土地,如此一来,要是大规模开展修河工程,必然会对田蚡的那些土地造成侵占。

倘若仅仅是田蚡一人如此行事,汉武帝说不定还能够秉持铁面无私的态度,强行推动工程开工。然而就当时的情形而言,汉朝诸多其他的勋贵,在黄河沿岸同样拥有土地。他们一心只想把黄河其中一面的堤岸加高,至于另一面任其决堤也无所谓,毕竟这样做反而能够护住他们自家的土地。

如此情形下,汉武帝面对众多勋贵施加的重重压力,实在难以强行推动开工事宜。要知道,彼时汉武帝正一心筹备攻打匈奴,这可是急需举国上下团结一致的时候呢。于是乎,汉武帝便只得将治理黄河这件事往后搁置了。并且,为防止水患引发民众的怨愤情绪,当时汉朝的高层还对外宣称,黄河出现水患乃是上天的旨意,是不可违逆的。

即便如此,汉武帝在后来也没放过他的亲舅舅,而且还对不少勋贵进行了打压呢。这么做,在一定程度上倒是减轻了治河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就这样,一晃眼又过去了二十年的时光。彼时汉武帝已然彻底击败了匈奴,还完成了去泰山封禅的大事,而后才着手处理黄河水患的问题。在结束封禅行程归来后,汉武帝特意亲临黄河决堤之处——瓠子口,此地便是如今河南濮阳的附近区域。

随后,汉武帝调配众多人力,把决堤之处完全封堵起来。并且,他还下达指令,要求黄河沿岸诸多地方加固河堤。没过多久,黄河又于河北馆陶附近出现决口情况。此次决口所致水灾面积不算大,不过倒是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这条新河道出现后,黄河水患带来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许多。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当中,黄河水患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相较以往而言,其严重程度大幅降低,给沿岸地区带来的危害和影响也减轻了许多,不再像过去那般频繁且猛烈地发生水患灾害了。

历经了几十年的时光,待到西汉后期之时,一场水灾致使那条新形成的河流出现断流情况。如此一来,黄河旋即又开启了泛滥之势。约在汉成帝当政期间,汉成帝命人对先前冲出来的那条河流加以疏通,使其再度分担了部分压力,这才又勉强维持了数年。

然而,汉成帝那次对黄河的修治,并未维持多长时间。短短二十多年过后,黄河便再度泛滥了。而这一回,恰好是王莽手握大权之时。王莽向来推崇古时那一套,在他看来,黄河根本就不该去治理!他认定黄河泛滥乃是上天的旨意,是老天爷用以惩罚人间的方式呢。

由于王莽长时间无所作为,西汉时期修筑的河堤在其统治下几乎全都荒废掉了。待到王莽在位的后期阶段,黄河水患频频发生,而这一情况恰恰构成了致使王莽政权最终垮台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后,时间来到东汉时期。彼时,黄河水患问题由于无人过问打理,在前期依旧是肆意泛滥,不断肆虐着周边地区。不仅如此,因为当时处于战争频繁的状况,竟然还有不少人妄图借助黄河这一自然条件来展开战事。

举个例子,刘秀刚北上前往河北之际,便有人给他出主意,建议他扒开黄河大堤,以此水淹下游的赤眉军。倘若当时刘秀真的采纳了这一建议,恐怕只需他下达命令,就会致使上百万人丧生。万幸的是,刘秀最终拒绝了该提议,从而没有沦为历史的罪人。

东汉开国且刘秀完全统一天下后,才着手重修黄河。彼时东汉刚历经战乱,国力并不雄厚。故而修黄河之际,不敢开展规模过大的工程。但不修又不行,毕竟东汉的首都位于洛阳,并非在关中地区呢。

在西汉时期,即便遇上发大水的情况,黄河无论怎样泛滥,都无法波及到长安。然而时过境迁,到了现在,只要黄河出现发大水的状况,洛阳便会被完全淹没,和西汉时黄河泛滥影响不到长安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此一来,待汉明帝登基继位时,国家已然经历了一代人的休养生息,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直至此刻,汉明帝方才有底气提出开展黄河的修缮工程。而在此之后,便有人向汉明帝举荐了那位擅长治理河道的王景。

就这样,王景治理黄河的故事,徐徐拉开了帷幕。那时候,一切关于王景治河的行动与经历,正式开启了它的历程,一段充满挑战与智慧运用的治河篇章,就此缓缓展开在历史的画卷之上。

汉明帝任命王景为治理黄河的负责人后,王景展开了诸多调研工作。毕竟他是水利专家,心里明白得很,就治理黄河而言,最为妥当的思路还是得寻觅一条河流,好让黄河里多余的河水能够由此流走。

然而,先前黄河的若干支流,其实都不太契合要求。要知道,黄河的泥沙含量极为庞大,正因如此,之前那几条支流的河床也被大面积地抬高了。要是打算在这些支流上开展修建工程的话,就只能进一步去加高河岸,如此一来,所需成本就太高昂了。

于是,那时王景便将着眼点放在寻觅新的支流上了。最好是那种曾经为黄河流经之所,可现今却已断流的支流。如此的话,只需派人去把现成的河道加以挖掘,随后再将黄河的河水引导过去,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沿着这样的思路,王景四处奔走,去了许多地方进行探寻。经过一番周折与寻觅,最终,王景成功寻觅到了一个极为出色、堪称绝佳的对象。

王景所寻觅到的那个目标,其名为“鸿沟水系”。

那正是当年刘邦与项羽划分天下的所在之处。想当年,楚汉相争,局势风云变幻,最终二者达成协定,将天下一分为二,而此地便是见证了那一段历史时刻的地方呢。

当年,这个水系的若干河流皆为黄河支流,只是现今部分河流已然断流。其中条件最优的一条支流名为汴渠,或许不少人对这名字感到陌生。不过在后续的历史进程里,这条河还有另外一个称谓,那便是“通济渠”。

在历经数百年的时光流转后,到了隋炀帝统治时期。彼时,通过征调大量人力进行开凿作业,隋炀帝将包含通济渠在内的数条河流相互连通起来,由此便形成了声名远扬的京杭大运河。

在当时所处的那个年代,汴渠其实具备着一个极为显著的优势呢。那便是这条河能够径直与淮河连通起来。这意味着,即便黄河出现泛滥的情况,那些多余出来的河水,完全可以顺着这条汴渠,直接就流淌到淮河之中啦。如此这般,黄河发生水患的几率便大幅降低了。

然而要是依照这样的思路去开展的话,紧接着,便又冒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难题。

你有什么能耐能让黄河听从你的安排?你说让黄河往汴渠里流多少水,黄河就能不多不少恰好流那么多水吗?要是黄河流过来的水量过多了,致使汴渠一带出现水患,那后续可就会引发大麻烦啦!

需明确一点,汴渠相较于其他地方可是距离洛阳更近的!这意味着一旦汴渠出现大水泛滥的情况,洛阳必然会首当其冲地遭受水淹之患。并且呢,整个黄淮流域届时也会沦为汪洋一片,沦为泽国之地。如此一来,东汉时期全国的粮食总产量,起码会锐减两成往上呢,国家恐怕也就离崩溃不远啦!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对流量加以控制呢?怎样才能保证从黄河流淌过来的水,一方面不会突破汴渠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另一方面又可以为黄河下游分担压力呢?

最终,王景琢磨出了一种名为“分段水门法”的办法。

简而言之,待汴渠的水道全部修好后,王景于汴渠和黄河相接之处修筑了一道水闸,亦称作水门。当黄河流来的水超过汴渠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时,便放下此水闸,使汴渠得以稍作休整。要是黄河下游水量过于充沛,那就开启水闸,让黄河水多往汴渠这边流淌一些。

据史书记载,为实现更有效地控制水量这一目的,王景采取了每隔十里便修筑一道水闸的举措。通过这些修筑好的水闸,就能对汴渠的水量进行良好的把控了。

在该项工程竣工之后,黄河的水患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半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当黄河水量充沛之时,能够借助汴渠来疏导其多余的河水;而在水量稀少之际,只需将汴渠的闸门落下,排空汴渠河道,如此一来,人们便可径直前往河底开展挖沙、清理河床的工作。

如此这般,只需每隔数年对汴渠进行一次清理工作,那么汴渠的河床便能够始终维持在原有高度,不会出现升高的情况。并且,一旦汴渠可以顺利地疏导黄河那超出所需的水量时,黄河的水患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迎刃而解啦。

王景所采用的便是这样的治河办法。

可要复杂些来讲的话,这事儿反倒难以说清了。毕竟关于后来王景治理黄河的详细情况记载,像是那水闸具体是怎样建造的,水闸又如何能在黄河水流的猛烈冲击之下依旧稳固不倒等等这些内容,到后来基本上都已经失传了,没了详尽资料可依。

因此,我们全然不清楚,王景当初所制造出来的物件,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然而,有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所知晓的。

自该工程竣工起,往后长达八百年,直至南北朝时期,黄河始终未再出现改道情况。然而到了南北朝之后,由于南北长期处于对立局面,双方因战争缘故,不仅荒废了清理河道的相关工作,甚至还把黄河当作进攻敌人的手段,如此一来,这一工程彻底被破坏,黄河也就随之再度大规模泛滥开来。

王景治水一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以上所讲述的正是历史长河中王景展开治水行动的相关情况,其治水之举有着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而这便是历史记载中的王景治水的那段经历了。

凭借着凡人那平凡的身躯,毅然决然地与天灾展开对抗。最终,不仅成功战胜了天灾,更是守护住了后世,这一守护,便是长达整整八百年的漫长岁月。

黄河修好之后,王景后续相继出任徐州刺史与庐江太守之职。在履职期间,他引领当地百姓开展耕种活动,大力推广牛耕技术以及养蚕业,给当地带来诸多福祉。然而最终,王景的仕途仅仅停留在太守这一层级,未能攀升至三公九卿那样的高位。

然而,与王景作比较的话,那些和他处于同一时代的诸多高官大佬,到了后来,实际上却并没有谁还能被人们所记起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