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开国将军,打了半辈子的仗,最后却从中央调往了地方,等他再见到昔日的老首长王尚荣时,王尚荣都说委屈他了,但他却笑着说:“我现在官可不小!”
放牛娃“混进”红军此人便是王扶之,他来自陕西省子洲县,母亲早早就离世了,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父亲为了家里的生计,也外出打工了,所以爷爷就成了王扶之唯一的依靠,小小的王扶之总是想尽办法挣钱让爷爷过的好一点。
偏偏那些地主老财总是拖欠他的工钱,有时候碰上黑心的,干了活不给钱,王扶之只能认栽,渐渐的也就看透了这些人的真面目。
而那个时候刘志丹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老百姓们口口相传都说刘志丹是专门带着红军队伍劫富济贫,还给穷人分土地。
这句话被王扶之深深的记在了心里,后来刘志丹真的带着红军来了,王扶之还看到红军的队伍里有一群娃娃兵,也就萌生了想要去参军的想法。
有一天,王扶之就找到了红军跟他们说:“我想跟你们到队伍上,行不行?”
红军转过身看到是一个小孩子,便问:“你多大了?”
王扶之没有正面回答,反而说:“你看俺有多大了?”“你有十六七?”
彼时刚满12岁的王扶之,连连点头道:“你说的还真差不多呢。”
别看王扶之只有12岁,可他已经有1米6的大个子了,也怪不得红军会觉得他已经十六七岁。
王扶之就这么“混进”了红军的部队,一开始红军把他放到了“少共营”里边,这个营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十几岁的,正好王扶之在这还有个伴。
虽然是参加了红军,但王扶之还是穿着老百姓的衣服,他们这群新加入红军的孩子都没有配备枪,整日里就拿着一个梭镖练习。
缴获第一把战枪在1935年的时候,东北军110师进犯,徐海东和刘志丹很快就定下了攻打围城的战术,营长还给“少共营”的小战士们分配了任务。
当时这个营里差不多有200余人,营长把他们分成三个梯队冲锋,敌人通过望远镜看到一群“娃娃”在前边跑动,立刻就来了气势:“底下的都是一些小疙瘩,不成气候!”
殊不知,他们这些小孩冲的才猛,这是王扶之的第一次实战,他一点都不害怕,反而跃跃欲试十分兴奋,每日练习梭镖已经练的滚瓜烂熟了,王扶之现在就像拥有一个自己的枪。
所以,这一次营长让他们从两侧冲锋的时候,王扶之一个箭步就冲了上去,举着手里的梭镖就直奔一个正在瞄准自己的敌人。
也不知道王扶之哪里来的勇气,直接就喊了一句:“缴枪不杀!”说这话的同时,还把梭镖抵到了敌人的脖子上,这下敌军都懵了,一下就跪地上了,双手自然的将枪举过头顶。
王扶之趁机一把将枪夺了过来,这下王扶之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支“马拐枪”,张牙舞爪的东北军就这么输给了几个娃娃军,他们怎么都没明白,大人竟然在孩子面前吃了败仗!
劳山战斗后,王扶之就被调到了三营当通信员,后来又被调到测绘训练班学习,不成想还碰到一个“老熟人”。
就是当初被他拿着梭镖抵在脖子上的东北军马德良,他被俘虏后投身了红军,现在也是红军战士了。
两个人还谈了起来:“当时我们一看底下都是一群娃娃兵,不足为患,没成想你们一下子就冲上来了,我们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俘虏了。”
王扶之听完大笑,说:“现在多好啊,你跟我们一样,都是红军了。”马德良听完又说:“是啊,还好你们把我提前给解放了,我得感谢你们呢。”
两只苍蝇“救”了王扶之后来,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也有王扶之的身影,他担任志愿军39军115师的代理师长。
那个时候他正在组织作战经验总结,突然间,一颗炮弹就落在了防空洞的顶上,防空洞瞬间坍塌。
王扶之一下子就被炮弹的气浪打飞,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和其余的参谋们都被压在漆黑的山洞中。
而此时他的耳朵嗡嗡的直响,身体好像被什么重物压着,一点都动弹不得,无奈之下,他只能尽力呼喊周围战友的名字。
黑暗的山洞中传来了两声回应,王扶之心下大喜,还有人活着,他们挣扎着想要把身上的重物搬开,好不容易从土石堆中爬出,怎么出去成了大问题。
此刻,外边的战士们拼了命的挖掘救援,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还是彭总司令说:“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王扶之他们救出来,就算是牺牲了,也要把他们的遗体挖出来,运回国内!”
但是救援工作非常难,他们挖的同时,洞口还在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生的希望渺茫,就在大家已经准备在花名册王扶之的名字后边写上牺牲的时候。
有两只苍蝇从缝中飞了出来,大家呼喊着:“有苍蝇,有苍蝇”,既然苍蝇能够飞出来,那他们肯定还活着。
终于,被掩埋将近几十个小时的王扶之被了救出来,他们是幸运的,但是也只有包括王扶之在内的三个人活着,其他人都牺牲了。
后来,在总结这次经历的时候,王扶之淡淡的说,可能是命大,虽然有了这一次的生死考验,但并没有压垮王扶之身上那种不惧生死的冲劲。
解放战争中,他死守天津城,前方突上城墙的战士们一个个都倒下了,墙上的红旗也一次次倒下,他急了,一个猛冲就扎了过去,敌人的火力向他而来,左腿被击中,但是他仍然举着那面红旗,因为他知道,红旗在人在,战士们就有勇气冲!
结语1954年,任职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但是却在1975年的时候被调任到山西省当军区司令员,从中央到地方的落差,换作其他人总会有怨言。
但王扶之一句话没说,就去往山西赴任了,在山西一待就是5年,直到后来叶剑英问起王扶之的时候,他才重新被安排工作。
其实,无论身处何方,王扶之从来没有过一丝怨言,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是一个战士从一开始就要遵守的,而王扶之也真正做到了。
参考资料:大难不死的将军王扶之--文史春秋
老红军王扶之--《百岁辞》里唱大风----宁都县人民政府
王扶之--子洲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