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为何非要赐死白起?史学家:如果换成你,你也会赐死白起

俊驰评娱乐 2024-09-23 19:56:51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他的军事才能令后世惊叹,他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他就是战国时期的白起,一位被誉为”战神”的军事天才,却最终难逃被赐死的命运。

”论打歼灭战,几千年来,无人能出其右!”这是毛泽东主席对白起的高度评价。然而,如此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何最终无法避免悲惨的结局?白起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古代君臣关系和政治博弈的缩影。

白起的崛起堪称传奇。据传,他是通过自学兵书而成才的。这种说法虽无法考证,但足以说明白起在军事上的天赋异禀。在当时的秦国,正值国力日渐强盛之时,对优秀将才的需求尤为迫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白起凭借自身的才能,逐渐进入了权力中心的视野。

白起的命运转折点来自于一位贵人的赏识。这位贵人就是秦国的丞相魏冉,秦昭襄王的亲舅舅。魏冉作为一位政治高手,敏锐地察觉到了白起的不凡之处。在魏冉的推荐下,白起得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很快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攻打韩魏联军的战役中,白起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术才能。他洞察敌军的弱点,采取”先弱后强”的策略,先击溃魏军,再回头歼灭韩军,一战成名。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白起的军事地位,也为秦国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白起的军事才能在此后的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先后攻下了魏国的60多座城池,又在著名的鄢郢之战中以”天降神水”的计策攻下楚国都城。但最令人瞩目的,还是长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白起以巧妙的战术和坚韧的意志,歼灭了赵国45万大军,创造了战国时期最辉煌的战绩。

然而,正是在白起声望达到顶峰之时,他的厄运也悄然而至。新任丞相范雎出于对白起威望的忌惮,暗中阻挠白起继续进攻赵国。当秦昭襄王再次萌生攻打赵国的念头时,白起却坚持认为时机不对。他看到了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加强防御的事实,认为此时进攻难以取胜。

白起的坚持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秦昭襄王多次亲自请白起出山,却屡屡遭到拒绝。白起甚至说出了”宁愿被你赐死,也不愿做一个蒙受耻辱的一军之将”这样的话。这番言论虽然体现了白起作为军事家的职业操守,却也触怒了秦昭襄王,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范雎的挑拨离间下,秦昭襄王对白起的不满与日俱增。当秦军在攻打赵国时接连失利,白起成为了最便捷的替罪羊。最终,秦昭襄王做出了赐死白起的决定,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白起的悲剧,折射出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诸多问题。在专制君主制度下,即便是像白起这样功勋卓著的将领,也难逃君王的猜忌和小人的陷害。白起固然有不懂政治周旋之过,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的才能已经威胁到了君权和相权。

如果我们站在秦昭襄王的角度来看,一个不听命令的将领,无论多么有才能,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中,”杀功臣”几乎成为了君主的一种惯性选择。这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猜忌,更是一种制度性的防范。

白起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才能固然重要,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何平衡个人能力与政治智慧,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失灵活,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白起的悲剧,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局限性,以及权力制衡的重要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白起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去。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训。在今天,我们或许不会面临像白起那样的生死抉择,但如何在坚持原则和灵活变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个人才能和团队协作中取得共赢,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白起的一生,从”战神”到”弃将”,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的才能照亮了战国的天空,他的陨落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在纷繁复杂的人生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白起的故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反思自身,在才能、原则和处世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