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君专栏丨棍棒底下出“逆子”?孩子的需求,你知道多少?

思想光辉闻不听 2024-06-19 22:17:30

文字整理自王瑞君线上直播

《父母“鸡娃”的心酸成长史》

现在的孩子跟父母之间的矛盾,很少再围绕基本的生存问题或归属感展开。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矛盾似乎更多地源自于需求的第三层次——对尊重的需求。孩子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或家庭的安全感,而是更深层次的尊重和理解。

这让我想起来大概在差不多10年前,我曾为一对母子提供咨询服务。那位母亲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至于孩子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且她还会经常打孩子。在咨询过程中,那位母亲也承认了自己的行为,但随即表示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她的孩子立刻反驳道:“你说你爱我,却还打我,这不是在骗小孩吗?哪有爱孩子还打孩子的呢?”

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观念影响了很多代人。但这个孩子当面说出“你说你爱我,却还打我”时,我深感现在的孩子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认为体罚是无可厚非的,也不会在这个层面上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尊重和理解。

所以不是打孩子对不对的问题,也不在于“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观念是否准确,而是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追求更多的是尊重。大部分孩子已经不再生活在贫困之中,不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当你不再觉得生存是个问题,当你不再觉得吃什么是个问题,“尊重”这件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来,成为你的第一需求。所以现在的孩子是需要尊重的。

图源:pexels

我就看到网上有一个例子,讲了一位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通常,母亲接孩子放学时都会询问孩子想吃什么,孩子回答说“随便”。那天,这位母亲决定保持耐心,尝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她再次询问孩子具体想吃什么,并承诺会带孩子去吃。孩子回答说想要麦当劳,而母亲则表示麦当劳是垃圾食品,并询问孩子除了麦当劳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想吃的食物。孩子又提到了酸菜鱼,但母亲认为酸菜鱼也不合适,指出了一些她认为不好的食物。

当孩子连续提出三种选择都被否定后,这位母亲还在继续询问时,孩子不再作声,只是说“随便,吃什么都行”。

我就在想,家长们是否曾经反思过:当询问孩子想要吃什么时,他们给出了答案,但家长却以各种理由予以否定,而后又责怪他们回答“随便”?我们是否真正了解现在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大声抗议,而是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深知,无论他们提出什么建议,都可能会被父母以同样的方式驳回,那我何苦跟他们说呢,那就随便你好喽。

我忽然意识到,那位孩子在心理上可能比母亲更为成熟。这也引发了我对于现代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我们是否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现在的孩子?孩子们的需求已经与我们不同,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主要矛盾所在。

图源:pexels

在我们那一代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主要的矛盾似乎并不显著。通常情况下,基本就是父母说啥你就做啥,父母给你安排什么你就做什么,你没有机会去想,你甚至没有我应该要跟父母对着干的想法。在我们那一代人中,大部分人即使在青春期可能会短暂地与父母发生冲突,但最终还是会选择妥协,因为我们深知难以抗拒父母的权威。

所以,我觉得似乎我们那一代人与父母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回顾过去,特别是在90年代,我与我孩子之间主要的冲突焦点在于学习问题,即是否应该努力学习并投入到学业中。我们这一代人成为父母之后,关注点已经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如日常的吃喝,转移到了学习上。

我认为,当90后的孩子们自己成为父母时,他们与孩子之间主要的矛盾可能会转变为关系的问题。90后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平等,平等对他们来讲应该是比较重要的。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平等的关系或许就回归到了尊重这个问题上。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地跟上与孩子关系发展的节奏。

此外,我认为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还源于价值观的差异。当前的孩子更倾向于深入思考,对世界进行更为深刻的探索和认知。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孩子们接触和掌握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他们认识的内容也比自己父母的那一辈的内容要深刻很多。他们可能很早就意识到,人活着是要寻求意义的。

- END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