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君甫:曾救过任弼时,建国后以摆地摊为生,临终时:我不是叛徒

若水史书 2024-11-01 01:54:00

引言: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他以双重身份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在最危险的时刻拯救了无数革命同志的生命。他就是被称为"民国一代名谍"的鲍君甫。这位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凭借过人的智慧与胆识,成功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内部,为中共提供重要情报,营救了包括任弼时在内的多位革命领袖。然而,正是这种特殊的双重身份,让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备受质疑。1969年,重病缠身的鲍君甫在临终前仍在呢喃:"我不是特务,不是叛徒,也不是内奸"。直到周恩来临终前的一番话,才让这位功勋卓著却又备受争议的地下工作者终获清白。

乱世之中觅明珠 风雨征程显初心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年轻的鲍君甫选择远赴日本求学,进入早稻田大学深造。

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中,鲍君甫不仅掌握了日本的语言文化,更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有了深刻的了解。毕业后的他带着满腔报国热忱回到了上海,在一家日本商行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这份工作给了鲍君甫充足的时间思考国家的前途。工作之余,他利用自己精通日语的优势,为各大通讯社撰写稿件,密切关注着国内外局势的发展。

1924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鲍君甫接触到了改组后的国民党,随即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洪流。这一选择让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就包括后来担任国民党要职的杨剑虹。

杨剑虹虽然后来投靠了国民党右派的陈立夫,但这并未影响两人的友谊。通过杨剑虹,鲍君甫认识了更多国民党高层,这为他日后的地下工作埋下了伏笔。

1926年的一天,一位名叫陈养山的共产党员出现在鲍君甫的生命中。陈养山以学习日语为由与鲍君甫相识,两人在交往中发现彼此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

通过与陈养山的深入交往,鲍君甫逐渐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主张。面对国民党内部日益严重的问题,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政治立场。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了鲍君甫人生的转折点。他亲身经历了这场政治清洗,虽然最终被保释出狱,但这段经历让他对国民党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就在鲍君甫对前途迷茫之际,好友陈养山再次找到了他。经过深入交谈,鲍君甫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情报支持。

这个决定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派出了二科科长陈赓亲自考察鲍君甫,并最终确定了合作关系。从此,鲍君甫开始了他作为地下工作者的秘密生涯。

陈立农组建特务机关后,通过好友杨剑虹的引荐,鲍君甫成功进入特务机关工作。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八面玲珑的交际手腕,他很快就在机关内部站稳了脚跟。

除奸铲谍显身手 为党效力献忠心

1929年底,鲍君甫在上海站稳脚跟,主管起了所有重大案件的调查工作。他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为中共购买了大量军火物资,同时帮助众多共产党员成功打入国民党内部。

然而好景不长,中共的一些行动突然开始屡屡受挫,敌人总能提前布下埋伏。中央经过分析研判,认定党内出现了叛徒,但迟迟无法确定叛徒身份。

组织找到了鲍君甫寻求帮助,通过他在特务机关的关系网,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叛徒竟是中央军委秘书白鑫。白鑫掌握着大量机密信息,情况万分危急。

周恩来下达了铲除叛徒的命令,陈赓立即找到鲍君甫了解白鑫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鲍君甫掌握了关键信息:白鑫躲在霞飞路和合坊43号,身边有重兵把守,而且南京方面已经计划在11月11日将他转移出境。

根据鲍君甫提供的情报,中共特科制定了周密的行动计划。在白鑫转移的关键时刻,特科人员果断出手,成功将这个背叛组织的叛徒就地正法。

在铲除白鑫之后,鲍君甫又揪出了另一个叛徒——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黄第洪。这个曾经被周恩来亲自推荐到军校政治部工作的人,因为对自己的职位不满,对周恩来心生怨恨。

1930年,国民党大肆宣扬"剿匪胜利",黄第洪看到形势对共产党不利,便给蒋介石写信,表示愿意协助抓捕周恩来。蒋介石将此事交给了徐恩曾,而徐恩曾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鲍君甫。

获悉这一重要情报后,鲍君甫立刻写了一封加急信件送到陈赓手中。正在这时,周恩来正准备赴约会见黄第洪,幸亏鲍君甫的信件及时送到,揭穿了这个危险的阴谋。

组织随即改变计划,派出特科人员在邮局埋伏,等候黄第洪现身。这个背叛革命的叛徒最终难逃制裁,被特科当场击毙。

鲍君甫在特务机关的身份,让他能够及时发现潜伏在党内的叛徒。每当发现可疑线索,他都会第一时间通过秘密渠道向组织报告。

通过他提供的重要情报,中共成功挫败了多起叛徒的背叛行为,粉碎了敌人企图打击革命力量的阴谋。这些功劳,让鲍君甫在特务机关内部获得了更大的信任和更高的地位。

在这段时期,鲍君甫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除着威胁党的肿瘤。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共产党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智谋百出救同志 为党解困显身手

1929年的上海,秋意渐浓。一天傍晚,鲍君甫神色匆匆地赶到警务处兰普逊的住所,一场营救革命同志的秘密行动就此展开。

兰普逊看到鲍君甫风风火火的模样,连忙询问缘由。鲍君甫说明来意:他新招募的一个情报人员因口音问题被巡捕房抓了,希望兰普逊能够放人。讲话的同时,一个大红包也悄然出现在了兰普逊的桌上。

对于鲍君甫的这个请求,兰普逊虽有疑虑,但碍于鲍君甫在高层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是答应了第二天就把人送到鲍君甫府上。这个所谓的"新情报人员",实际上是中央委员任弼时。

原来任弼时外出开会时被便衣特务逮捕,因为特殊的口音引起怀疑,在监狱中遭受了严刑拷打。消息传到陈赓耳中,这才有了鲍君甫出面营救的一幕。

营救行动十分顺利,任弼时获救后在中共委员会的安排下,安全离开了上海。这次营救行动的成功,不仅挽救了一位重要同志的生命,也为党的事业保住了一份重要力量。

两年后的1931年,中共又一位重要人物关向应在上海租界落入敌手。更糟糕的是,关向应住处的绝密文件也被一并带走,这些文件一旦被破译,后果不堪设想。

关向应在狱中表现得十分坚强,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没有吐露半点组织的机密。就在敌人准备研究收缴的文件时,国民党派出鲍君甫等人参与文件审查工作。

租界当局只同意与他们关系密切的鲍君甫参与文件清理。这个意外之喜给了鲍君甫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同时营救关向应和取回重要文件。

为了让计划万无一失,鲍君甫引荐了中共特派员刘鼎以"中共文件专家"的身份进入巡捕房。两人密切配合,巧妙地用事先准备好的赝品替换了真实文件。

一周后,鲍君甫向兰普逊汇报:箱子里的资料都是些学术材料,没有任何价值,被捕的人也不过是个"激进学者"。与此同时,关向应在狱中化名李世珍,以消极悲观的表现配合行动。

敌人完全相信了鲍君甫的说辞,在关押了几个月后就释放了关向应。获释后,关向应按照组织安排前往香港,随后成功加入了鄂西革命基地。

这两次营救行动,展现了鲍君甫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他利用自己在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地位和影响力,用合情合理的方式化解了党组织面临的危机。

通过这样的营救行动,鲍君甫不仅挽救了革命同志的生命,更保护了大量重要的机密文件。他的这些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扫除了重重障碍。

英雄暮年终得白 历史正义还本色

1955年的北京,一场关于鲍君甫生活待遇的讨论在中央机关展开。陈赓向李克农提议,要为这位为革命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发放生活费。

经过调查研究,组织决定每月为鲍君甫发放100元生活费,解决他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个决定体现了组织对老同志的关怀,也是对他历史功绩的肯定。

1956年春天,陈养山专程来到南京看望鲍君甫,邀请他一同去北京游玩。这看似普通的邀约,实则是陈赓等人精心安排的关怀行动。

在北京期间,老朋友们为鲍君甫添置了新衣服,还特意安排他在北京医院定制了一副假牙。两周的北京之行,让这位功勋卓著的地下工作者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然而好景不长,1967年的一场政治风暴再次席卷而来。几个自称专家的人将鲍君甫带回北京接受审查,妄图通过逼供来实现他们飞黄腾达的野心。

面对非人的折磨,年迈的鲍君甫依然保持着革命者的气节,始终没有屈服于压力而认罪。这种坚韧的品格,正是他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真实写照。

1969年,饱受折磨的鲍君甫身患重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子女说出了那句令人心酸的话:"我不是特务,也不是叛徒,更不是内奸,周总理知道我的..."

鲍君甫的离世引起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总理立即指示相关部门妥善安排鲍君甫的家属,确保这个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家庭得到应有的照顾。

在广东山庄公墓里,这位"民国一代名谍"终于找到了最后的安息之所。然而,关于他的争议并没有随着他的离世而终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的天空开始放晴。鲍君甫在革命时期的贡献陆续见诸报端,他那段不为人知的地下工作历程终于浮出水面。

更令人动容的是,周恩来总理在弥留之际仍在叮嘱身边工作人员:"鲍君甫在我们党最危难的时候帮过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这句话,就像一道阳光,照亮了鲍君甫的历史功绩。

时光流转,2009年10月2日,文史工作者在广东山庄意外发现了鲍君甫的墓碑。这个发现让这位地下工作者的故事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最危险的年代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的身份注定充满争议,但他对党的忠诚和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历史终究会还原真相,鲍君甫用生命实践了一个地下工作者的使命。他的故事,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