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一般认为,财富越多,位置越高,人的幸福指数就会越高,但现实情况却是,如果没有驾驭财富的能力,财富反而是灾难,如果能力与地位不相匹配,那么所谓的高处就全是恶劣天气。幸福和财富、权位的多寡、高低并不成正比,就拿皇帝这一职业来说,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获得所谓的幸福,其特殊身份反而是灾难的直接来源。
有人曾做过统计,中国历史上生卒年月可考的皇帝共有二百零九人,他们的平均寿命仅为三十九点二岁。
皇帝群体寿命偏低就已经能够说明,帝位给大多数人带来的更多是灾难、痛苦。因为,皇权大多时候是通过血缘红利世袭的,有些人并不是专业选手。
另外,还有这样一个统计,中国历代王朝,大一统王朝和偏安一隅的王朝皇帝数量的总数为六百一十一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为三百三十九人,剩下的二百七十二人都是非正常死亡,占比高达百分之四十四,这一数据再次验证了以上的理论。
为了具体说明这二百七十二人的悲剧命运,笔者以北魏皇帝为例作以说明。
一般来说,拿到悲剧命运剧本的都是处于国运的下行期或者身处王朝末年的皇帝,可北魏的皇帝自始至终都是悲剧的主角。409年十月,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宫廷政变中被杀,年仅三十九岁。
拓跋珪拿到的不仅是惨死的剧本,其生前的时候就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不是自言自语,就是几天几夜不睡觉,完全一个精神病患者。皇帝的角色不仅没有给拓跋珪带来幸福、快乐,带来睥睨天下的豪情,相反,帝位却最终将拓跋珪导向无法控制的精神困局中。
拓跋珪精神失控的本质原因是,其精神境界无法跟上北魏从游牧部落快进式向封建帝制迭代的步伐,最终从战场上的王者变为庙堂上的异类。
人人都想成为开拓者,人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可大家都没有对自己所能驾驭的局面大小有一个理性、清晰的认知。
452年,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被宦官宗爱所杀。拓跋焘和道武帝一样,属于创业皇帝,不仅以武力统一了北方,还挫败了南朝刘宋发动的大规模北伐,并一度饮马长江给南朝造成了极大的生存压力。
这样的雄主,没有死于战场却死于宦官之手。只能说,皇帝是个高危职业,而北魏皇帝的安全系数更差。
476年,献文帝拓跋弘驾崩,虽说其死因是个谜,但政治斗争是导致其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则是确信无疑,因为,献文帝的皇权被女主侵蚀,冯太后作为胜利者已经能够解释献文帝之死的相关疑团。
即使是年幼的孝文帝,冯太后也没打算放过,曾经在严冬天气将孝文帝关在一间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房间,期间还不给提供吃喝,要不是大臣求情,孝文帝也很可能死于女主之手。
可见,宗室、阉宦、女主是影响王朝命运的痼疾,皇帝的性命也往往被其决定。
继冯太后之后的女主是胡太后,胡太后干政也引起了和皇权的巨大冲突,最终,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所毒杀。
北魏皇权一再被女主等势力代理,皇权衰弱的直接结果就是北魏国运的江河日下,最终,因为胡汉矛盾积累到了极点,北魏爆发了六镇起义。
内部矛盾加速了六镇兵变图源/网络
528年四月十一日,尔朱荣于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由于孝庄帝是被边军的代表尔朱荣所立,所以其皇权就必然受制于藩镇,进入洛阳城之后,尔朱荣就以大将军、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等一系列头衔进阶为权臣,彻底控制了朝政。
由此可见,北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皇权衰弱史。
但北魏皇帝体内的狼性基因却并没有因为皇权旁落而稀释,和孝明帝一样,孝庄帝也不愿做一个受人摆布的傀儡,于是就秘密策划刺杀尔朱荣。永安三年(530)九月二十五日,孝庄帝将尔朱荣骗进皇宫亲手将其诛杀。
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一个事实:权力的来源并不是职位本身,而是对人事和军队的控制。
尔朱荣的边军已经完成了对北魏军事的洗牌,且通过制造河阴之难完成了对文官集团的清洗,北魏朝政事实上已经被尔朱家族所控制。既然北魏的权力已经为尔朱家族所共有,所以,孝庄帝刺杀尔朱荣并不能解决皇权的困局,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结果,孝庄帝被劫持到晋阳,不久就被尔朱兆所缢杀,他留在世间最后的话是:“来世投胎,再不做帝王。”
曾经,帝位是孝庄帝人生的向往,在北魏历史的拐点他通过迎合边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帝位却最终导致他陷入人生困局,落得一个横死的下场。
但话又说回来,历史上像孝庄帝如此有血性敢手刃权臣的傀儡皇帝又有几个呢,就冲这一点,孝庄帝都值得让人敬佩,但这也只是匹夫之勇罢了。
孝庄帝被杀之后,尔朱家族先是立了长广王元晔为帝,由于元晔属于北魏宗室的远支,所以尔朱家族又改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
由于尔朱荣被杀,所以六镇集团之官军和义军就在失去强势人物之后迅速分裂,出身于怀朔镇的高欢继承了义军之主力。
普泰元年(531)二月,高欢率领六镇义军来到河北信都(今河北冀州)正式与尔朱家族决裂,并拥立渤海太守元朗为帝,改元中兴。完了高欢又通过武力竞争,彻底代替了尔朱家族在北魏庙堂的权臣地位。
次年(532)四月,高欢进驻洛阳城,成为继尔朱荣之后第二位事实上控制北魏朝政的权臣。为了打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牌,高欢又改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
孝武帝也极其有血性图源/剧照
当然,废帝元恭和同样做过皇帝的安定王元朗和东海王元晔也都没有摆脱悲剧命运,被高欢所杀。
自从刘裕开了屠杀前朝皇帝的恶例之后,摆在废帝面前的就只有被杀一条路。诛杀废帝已经成为所有权臣和开创新朝的皇帝所默认的惯例,尤其是南北朝这样的乱世。
当然,高欢屠杀废帝除了抹除旧势力的痕迹外还有一层考虑:震慑新帝,让其做好垂拱的角色。
但让高欢意外的是,和孝庄帝一样,孝武帝此人也是极有血性,也想以其有限的力量结束权臣政治,收回皇权,区别只是,孝庄帝选择了刺杀的方式,而孝武帝选择的却是与高欢集团的武力对决。
永熙三年(534),双方正式决裂,以武力解决权力矛盾,由于实力的巨大差距孝武帝之败几乎就是必然。兵败之后,孝武帝逃往关中,投奔了宇文泰。
洛阳帝位空缺,高欢立清河王元亶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元善见为帝,继续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牌。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但孝武帝虽然摆脱了义军的控制却并没有因此走出权力困局,因为,宇文泰本质上也是权臣的角色,孝武帝只是换了个地方做傀儡而已。所以,关中又上演了皇权和权臣之间的各种博弈。
如果说,孝武帝在洛阳还有纵横捭阖的空间的话,那么身在关中的他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叫板宇文泰,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宇文泰最终将其毒杀。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孝武帝元修的命运剧本是一样的,都是权臣政治的牺牲品,是王朝末年皇帝群体悲剧命运的统一镜像。
这中间,有人是积极向皇权冲锋,有人是被迫被权力选中,但他们都没走出命运的围城。
毒杀孝武帝之后,宇文泰立孝文帝第三子京兆王元愉的儿子元宝炬为帝。由于元宝炬是严格按照宇文泰写好的剧本本色出演傀儡的角色,所以他也就拿到了一个善终的结果。552年三月,元宝炬驾崩,享年四十五岁。
但继位的元钦却根本不屑于傀儡的角色,不仅小动作不断,甚至公开扬言,要结束西魏的权臣政治,结果被宇文泰于555年正月给废了。按照乱世的惯例,元钦也没摆脱悲剧命运,两个月后被宇文泰所毒杀。
乱世之中,配合表演的傀儡尚且无法摆脱悲剧命运,何况元钦这样的对抗者。
废掉元钦之后,宇文泰立元宝炬的第四子齐王元廓为帝,继续复制权臣政治。
元廓注定是西魏的末帝,因为,宇文家族经过二十年的渗透已经基本控制了关陇权力并在实力上逐渐反超东魏,在旧势力式微而宇文氏又取得耀眼成绩的情况下,大家在心里已经默认了宇文氏必然颠覆元氏皇权的事实。
和曹操一样,宇文泰的志向是做周文王,将称帝的步骤留给子孙,让皇权为子孙的权力赋能。
和曹操一样,宇文泰无意称帝图源/剧照
557年二月十五日,元廓正式将皇位禅让给了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拓跋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元廓的命运肯定是被弑杀的结局,在逊位后的第二个月就被宇文护所杀。
西魏皇帝拿到的全是悲剧剧本,东魏皇帝也同样走不出命运的围城。元善见虽然颜值在线,文武双全,但傀儡的标签却根本不可能让其才能有所发挥,相反,还成为加速其坠落的因素。
一般来说,权臣都会给傀儡基本面的尊重,可东魏的高澄连基本的体面都不想给元善见,甚至在公开场合欺负皇帝,而元善见也只能忍。
在忍的同时,元善见还得配合高氏的篡位行为:加封高澄为齐王、相国;进封太原公高洋为齐王、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
武定八年(550)五月十日,元善见将皇位禅让给了已经进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之礼的齐王高洋。
对于废帝的处理,高洋和其父高欢的做法是一样的,直接物理消灭,于551年将元善见毒杀,元善见死时年仅二十八岁。
在北魏国运江河日下朝政被军阀和权臣控制之后,孝文帝的子孙全是悲剧。
就是雄武如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同样没有走出悲剧的围城。这是北魏从草原文明向农耕文明进化的过程中所必然付出的代价。
但这也同时验证了一个道理:高处不胜寒。北魏皇帝的命运只是历代皇权命运的一个缩影而已。
面对不可控的人生,末代皇帝一般都会发出“愿来生再不生帝王家”的感慨,他们比任何人都有解释何为人生这个宏大命题的发言权。
人生之幸福,不是来自金钱,不是来自权位,而是持有可控数量钱财并能够从容驾驭其事业的淡定心态。
所以,有追求是好事,但这有一个前提,你得了解自己驾驭金钱、权位的能力边界。
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人都是统一的镜像:
了解自己,克制欲望,理性的处理个体和财富、权位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