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兵谏”扣了蒋介石,一个是“亲送”把自己送进了牢里。
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大地震”。张学良和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逼他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结果呢?蒋介石答应了,但张学良自己却把蒋送回了南京,换来的不是信任,而是整整54年的软禁。直到1990年,他才重获自由,90岁高龄的他接受采访时说,最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毛主席。这话一出,舆论炸了锅。有人夸他有眼光,有人骂他“认贼作父”。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周恩来的人格魅力让他折服
张学良第一次见周恩来是在1936年的延安,两人是在一座教堂里秘密会面。按理说,张学良是“剿共”部队的总指挥、副总司令,红军在他眼里是“敌人”。但周恩来一开口就说自己是“东北人”,直接拉近了距离。张学良马上接话,说自己戒了烟瘾是靠了周恩来的老师张伯苓的点拨,还特意套近乎:“咱俩算是同门啊!”这份投缘,加上周恩来的谈判能力和清晰的抗日计划,让张学良立刻心生敬佩。他后来回忆,蒋介石多年都没讲清楚“剿共”和“抗日”的关系,但只跟周恩来谈一个晚上,就明白了共产党的思路:先抗日,再建国。张学良觉得:“中国的事,从此就好办了。”这是他钦佩周恩来的开始。
2. 毛主席的军事和战略让他心服
张学良佩服毛主席,不只是因为毛主席后来建立了新中国,而是因为在1935年,他的东北军和毛主席指挥的红军打过几场硬仗,结果输得很惨。东北军109师两团被歼,死伤俘虏六千多人。这场硬碰硬的较量,让张学良明白,红军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有纪律、有指挥、有战略眼光的队伍。后来,他与中共接触,发现红军的目标很明确:抗日救国。他对比了蒋介石的犹豫不决,越发觉得毛主席的领导能力远胜于蒋。张学良甚至说:“如果中国有希望,那一定是在共产党手里。”这份信任,既有被打服的成分,也有对大局的认同。
3. 蒋介石的“失信”和张学良的“天真”
张学良一生最大的悲剧,或许就是对蒋介石的信任。西安事变后,周恩来提醒他:“蒋介石从来容得了文人反对,却容不了武人反对。”劝他别亲自送蒋回南京。但张学良偏偏不听,觉得蒋是“领袖”,既然答应抗日,就不会食言。结果呢?蒋一回南京就翻脸,把张学良软禁了半个世纪。其实,张学良不是不知道蒋介石的手腕,只是他太天真,或者说太有“家国情怀”。他从小承袭了父亲张作霖的“忠君”思想,觉得国家不能乱,自己扣留蒋介石已经是“造反”,再不送蒋回去,天下要大乱。这种单纯的判断,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张学良佩服周恩来和毛主席,是有理由的:周恩来的真诚和才干让他觉得共产党靠谱,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让他觉得共产党有未来。而蒋介石的失信,则让张学良彻底明白,国民党靠不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张学良对自己“后半生毁了”的反思。他曾说:“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是东北的父老乡亲。”这种遗憾,或许更让他觉得周恩来和毛主席是他生命中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