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每年采访30-50位北大学生,发现“超前学”的孩子长大后成了这样...

谷与妈妈 2024-11-30 14:54:39

前一天网上冲浪,看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演讲视频,

演讲人是北大教育学院的教授刘云杉,这是她每年采访30-50位北大学生后的总结,

她总结了“超前学”的孩子长大以后都变成了什么样,也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偏僻入里的剖析。原视频比较长,不放原文,我稍微整理一下她的原意,大概是以下几点:首先超前学习太过普遍,很多小孩子从小就开始被迫超前学习。短期来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长期来看他们会失去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改革本来是想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实际上却让孩子们的学习越来越内卷,越来越依赖学校外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超前学习就是在“揠苗助长”。

其次,教改弱化了知识传授:教育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强调个人努力到家庭资源的影响,再到名校资源的垄断,优绩主义逐渐变成了对考试规则的熟悉和资源的掌握。之所以说更改弱化了知识传授,是因为课程改革后,老师强调学生行为和能力评价,导致孩子们每天都被评价,因此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识传授环节也成为了纸上谈兵。再其次,唯分数主义与形式主义教育的流行让孩子们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失去了创造性。

很多优秀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GPA竞争和囚徒困境,从不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如何实现,以至于进入社会,比较脱节“一问三不知”。最后,刘教授还谈到,现在的学生们害怕做出选择,因为选择意味着承诺和责任,他们更愿意保持灵活性,不愿意被套牢。这些优秀学生活成了高效且封闭的机器,他们的生活被高度理性化,失去了感觉和与人深度交流的能力。整个演讲稿里,除了以上的那几点令人唏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谈得不多的“泰勒模式(Taylor model)”,

我国盛行的唯分数论与成绩至上理论培养的正是泰勒模式下的“工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用思考,不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只需要按照前人的教学模板接受“填鸭式教育”就够了。在学生阶段,任何事都必须为学习让步,孩子不需要培养太多爱好,也不需要拥有人际关系技巧,甚至不用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只要分数漂亮就足够。超前教育的弊端,教改的得不偿失都是“血淋淋”的现实,尤其是超前教育本就不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在提前消耗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与探索。

皮亚杰(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Four-stage theory of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已经客观地解释了孩童学习与认知发展具有规律,具有阶段性,强迫孩子接受认知以外的东西的父母其实很自私,一是他无法理解,二是他理解之后,承受的压力也会与日俱增。就像原视频里刘教授讲得到那个“达同学”,“超前学”的他成年之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只能选择一条看起来更容易成功的路,他的脑子里只是一些模板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利于他探索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中国的家长似乎并不允许孩子在学习里拥有自己的主见,

就像电视剧《小欢喜》里的英子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母亲是唯分数者,英子不能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做了一点母亲就觉得英子辜负了她,似乎英子成为一个学习机器才是她所愿意看见的。假使英子按照母亲的教育理念学习,长大之后她也是母亲人生的“附属品”,她不具备探索人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她在这二十多年的教育里已经“逆来顺受”、“顺其自然”的消极心态。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被教育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熟悉社会规则,也拥有清醒的认知,从分数能决定未来的那一刻起,他们已经失去了对功利以外的事物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人生万物都能量化,任何事物也都能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跳板,然而残忍的是,这一切都是父母的夙愿,而非他们自己的需求,于是终其一生,他们都在用这种方式讨好自己挑剔又严格的父母,他们的人生并不是为自己而活,也没有选择,这是很多超前学孩子成年后的“困境”。

关于超前学与泰勒模式,还有一个“敏同学”的发言也比较直白:

“做题家前面加“小镇”,就只是被动的、并未领悟做题的精髓和真正用意。做题的精髓不在于汲取知识,而在训练眼力。这群小镇做题家又如何以出题人的见识与心态面对世事?”

这是一个横亘在教育领域的暂时无法停止的闭环:

练题决定分数,分数决定未来,练题就决定未来,然而这也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最公平的“逆天改命”的方式。

因为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领域的资源壁垒现象也十分严重,无法拥有资源的家庭父母也渴望阶级跃迁,家境贫瘠除了鸡娃孩子,盼着他一朝中举,也没有别的选择。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超前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超前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领域的无效内卷,无效内卷创造不了有价值的人和事,只会不停恶化竞争模式,让人成为泰勒模式下没有任何思考的社会机器。就像刘教授所说,接受超前教育的这群孩子没有创造力,思维固化,对学习以外的事,对有关自己的事他们一概不知,空有躯体,没有灵魂,就如同患上了心理学上的空心病(Hollow Heart Disease)。

教育领域诸多问题的存在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教育发展弊端的纠正需要过程,也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普通人不具备处理问题本质的能力,也并不代表着就能视而不见,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雪崩的时候,没人知道谁是下一个受害者。作为家长,在这个内卷,焦虑,教育陷入僵局的时代里,更应该多维度的发现孩子真正的自我,并引导他们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让他们走上被社会定义的、局限的成功人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