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记住5个“三”,入秋保健康!

保健时报 2024-08-22 23:45:26

处暑后身体最怕这五件事!

记住5个“三”,入秋保健康

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

荷花半成子

今天22时54分48秒

我们迎来

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暑

“处”者,去也

处暑时节,三伏已近尾声

这段时间天气状况是

白天热、早晚凉

昼夜温差增大

不时秋雨降临

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俗话说

“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

“立秋”只是概念上的秋至

而真正气象上的秋天

要等到处暑之后

北雁南飞

蝉鸣渐渐消散

树叶渐黄

但绿色尚未褪尽

浓云渐淡

蓝天却越发纯净

“天高云淡”

说的正是这个时节

仰望最高远的天

观赏最恬淡的云

聆听最清新的雨

一切都变得广阔起来

处暑后

养生重在预防“秋燥”!

处暑养生|小贴士

-宜-

【吃】宜多食用银耳、百合、莲子、海带、芹菜、菠菜等清热安神的食物,多食用梨、冰糖、鸭子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起居】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忌-

【吃】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食物以免加重秋燥,同时要少吃油腻的肉食。

【起居】忌睡得少、腹部受寒、开窗少、乱贴秋膘、过量运动。

处暑后|身体最怕这五件事

1

怕|睡得少

暑后入秋,燥热耗气伤阴,容易让人因气虚而出现四肢无力、神疲懒言。

建议:处暑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

2

怕|肚子受寒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寒气最容易穿透弥散。初秋虽然不冷,但昼夜温差开始变大。

建议: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3

怕|开窗少

初秋气温已经转凉,这时候应该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

建议: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4

怕|乱贴秋膘

相比于肉类匮乏的古代,我们现在每天都可以随意选择各种各样的肉类,这时候再盲目“贴秋膘”,就会带来肥胖和超重的问题。

尤其是秋冬季节,相比春夏两季,我们平均每天会多摄入220千卡的热量,更容易发胖。

且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食用太多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5

怕|过量运动

初秋后天气转凉,忍不住跑出去运动。适量运动是好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但如果过量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会伤身。

建议: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出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

处暑养生|做好“5个三”

处暑补水|多喝三汤

1

橄榄酸梅汤——生津止渴

秋天,容易咽干发热、大便干结,推荐喝橄榄酸梅汤,生津止渴的作用很好。

秋季是新鲜橄榄上市的季节,可以取新鲜带核的橄榄三四颗拍裂,再加入两三粒乌梅加水同煮,再往糖水里放一点点盐,口感好,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2

珠玉二宝粥——润燥补肺

秋天的燥主要表现为温燥,易干咳少痰、咽干不适,而且有人会出现食欲不好的情况,推荐晚上熬点粥喝,比如珠玉二宝粥。

材料是薏米、鲜山药和柿饼霜。山药是性平味甘的食物,归脾肺经,有润燥补肺的作用。而薏米性凉味淡,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柿饼霜的功能也是润肺健脾。

3

枸杞玉竹乌鸡汤——滋补肺阴

秋季往往肺火太盛,伤肝,吃点枸杞能补益肝肾。玉竹则是滋润肺阴生津的良药。在秋天就有贴秋膘的习俗,而贴秋膘不宜选择过于肥腻的食物,这时乌鸡就是个好选择,特别适合体虚的老人和女性,滋补肺阴的效果更好。

处暑饮食|多吃三菜

1

豇豆空心菜豆腐汤——祛湿健脾

处暑节气,虽然已经是初秋,但此时体内还存有湿气,养生的重点是祛湿补气。

因此,推荐一道“出伏送暑汤”——豇豆空心菜豆腐汤,既祛湿又补气。清热祛湿、健脾胃,很适合这个季节食用,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都可食用。

2

苦瓜炒鸡蛋——滋养防燥

在这个交替的季节,既要祛湿,又要防燥,建议大家多吃三种瓜,分别是冬瓜、苦瓜和丝瓜。

苦瓜和丝瓜能起到很好的滋养润燥的作用。推荐苦瓜炒鸡蛋。不过,苦瓜偏寒凉,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后食用。

3

冬瓜汆丸子——润燥利尿

猪肉本身就具有润燥的作用,冬瓜很利尿,同时营养丰富,弥补因夏季天气炎热食欲下降而带来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

处暑睡眠|注意三点

1

早卧早起——舒展肺气

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阴精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一般来讲,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

2

起床要慢——舒缓血压

处暑后,早晚天气逐渐变凉,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

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起床时遵循“三个半”原则,即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后保持半分钟,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然后再下床活动。

3

睡前泡脚——活血解乏

秋季感到疲乏的话,可用红花、当归煎水,然后加些热水来泡脚,舒筋活血效果好,入睡前泡一下,能消除疲劳,有助睡眠。

处暑最忌|三个习惯

1

短裤背心继续穿——刺激血管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如果继续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2

凉席还不撤——容易腹泻

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怕冬天里的寒邪侵袭。

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睡觉还铺着凉席的,是时候应该撤下来了。否则,受凉还易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

3

吃生冷食物——损伤脾胃

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初秋时节,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热药膳于身体自然很有好处。

处暑保健|三个穴位

秋燥引发的常见问题有鼻炎、感冒、咽喉炎、皮肤干燥、便秘等,可以通过按揉穴位来缓解。

1

鼻炎——揉迎香穴、鼻通穴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各类鼻炎、感冒等问题,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流涕等不适,尤其通鼻效果相当明显。

2

咽喉炎——揉合谷穴、照海穴

合谷穴、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合谷穴是双手虎口位置,可缓解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同时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

3

便秘——揉天枢穴、太溪穴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为表里,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肠内有热耗损津液,便易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天枢穴对治疗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泻者可止泻。太溪穴对减轻肠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

来源 || 人民网科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