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琪
编辑 | 孙大圣
01.少年博闻强识,才华斐然政治家加里宁曾经说过:
“青少年是一个美好而又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
没错的,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正是这个道理。
对于劳春燕来说,她梦想的开端要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小城区说起。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绍兴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伟大的小说家鲁迅先生的故乡便在此地。
江水环绕,山峦叠嶂的风景里,懵懂聪颖的小劳春燕常常看着在电视台做新闻工作的父亲伏案苦耕,逐渐耳濡目染。
这种游走在人文社会和自然山水的惬意里,用文字记录灵感的潇洒生活,让劳春燕的小脑袋瓜里开始有了梦想的雏形。
出生在知识分子的家庭里,让劳春燕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自在又刻板,温和又严肃的。
父母教她识字后,便要求她养成每日读书的好习惯。书架上鳞次栉比的书籍种类齐全,包罗万象。不仅为劳春燕的写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给她的内心建造起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从书中领悟的那些坚毅和刻苦,自强和独立,让劳春燕的学习成绩从小就名列前茅。
五年级时,劳春燕参加高考的舅舅告诉她,自己的同桌考取了浙江省的状元。
那一刻,小劳春燕才突然意识到,那些在自己看来熠熠生辉的星星并非大人所夸大的那般遥不可及,既然身边就有人真实地做到了,那为什么如此夺目耀眼的星星不可以是自己呢?
于是大受鼓舞的劳春燕下定决心,她在日记本上一笔一划地认真写到:
我也要做第一名!
时光飞逝,从前扬言要做状元的小女孩站在了高考的最后一条赛道上。
凭借着中考全区第一的傲人成绩,劳春燕考入了绍兴市第一中学。
绍兴一中是出了名的人才云集所在。这里曾经走出了1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位北大校长,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才子摇篮”。
可即便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学校,劳春燕也能稳稳地将成绩考到年级的前三名。
日复一日艰苦卓绝的奋发图强和出众的学习成绩,让劳春燕收到了许多名校抛来的保送橄榄枝。
可劳春燕心里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忘不了她曾经写在作文里的话:
“不做外交官,就做记者,因为我想过一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生活。”
复旦大学的新闻系在她的心里是一颗从小就被种下的种子。
在劳春燕的价值体系里,她始终认为“胸无理想,枉活一世”。
她从理想里看未来,从期待里找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高考结束,劳春燕以绍兴市第一名,浙江省第三名的好成绩如愿进入了复旦大学。
虽然没有成为小时候心心念念的“浙江省文科状元”,但她终于收到了那个反复出现在少女梦中的伟大学府发来的逐梦邀请函。
我们常说:“死读书不如不读书。”
进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后,劳春燕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培养自己的处世能力,同时也着眼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她喜欢读书,于是时常写点文章投稿到校园广播台。
时间久了,她又不满足于只是投稿。
清晰标准的普通话和甜美宏亮的声音让劳春燕加入到复旦广播台,正式接触到了“播音”这件事。
也正是从那时起,朦胧的热爱才突然在劳春燕的脑海里有了轮廓,她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可是那时,复旦大学的新闻学史上从未有过任何一个“新闻人干播音”的例子。
不仅如此,当时的电视台主持人和记者分工明确,一本正经的主持场合只留给那些专业学习播音主持的同学,劳春燕的热爱似乎并不能成为实际的饭碗。
02.初出校园,恪守初心1993年,入学三年的劳春燕因为成绩优异,提前修满学分毕业了。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五月,央视的《东方时空》节目横空出世。
这档摒弃了刻板主持模式,采用评论加报道的新闻形式,在老百姓当中掀起了狂热的追捧浪潮。
前脚刚刚踏出大学校园的劳春燕因此大受鼓舞,这是新闻人涉足主持界的改革,也是上帝为劳春燕实现梦想而开的一扇窗。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进入了上海电视台,从事起了编辑、记者的工作。
就像小时候说自己一定要考入复旦一样,那一刻,她又有了新的人生目标。
她告诉自己,一定要站到荧幕前。
一年的编辑工作让劳春燕攒足了新闻报道和文案撰写的经验,她踏实刻苦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在进入上海电视台一年后,她便开始主持新闻资讯节目《今日报道》。
彼时,劳春燕的主持人梦想正式成为现实,她清清楚楚地出现在了屏幕上,来到了观众眼前。
和别的主持人机械念文稿的主持方式不同,劳春燕喜欢自己对事件进行梳理,用最有利于观众理解的话语和顺序将新闻内容进行编排和讲解。
每次节目开始前,她都要多方查找资料,反复确认事情经过和来龙去脉,认真核对每一个细节。
卓越的主持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让劳春燕在1995年担任了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评论栏目《新闻透视》的主播和责任编辑。
和《东方时空》类似,《新闻透视》也是一档主打新闻评论和分析的节目,是上海最主要的电视新闻制作机构——SMG电视新闻中心的主打新闻节目。
它的内容新颖,主抓时事,分析评论直中要害,粉丝基础雄厚。
对劳春燕来说,在这样一档举足轻重的节目中担任主持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她每天都坚持在工作结束后对一天的内容进行复盘,总结经验和不足,争取下一次的突破。
从站上如此璀璨的舞台开始,她的敌人就变成了她自己。
她总是寻求超越自己的这份野心和毅力,让她在接下来的几年又相继担任了《星期视点》《人在上海》等节目的主持人。
1999年,劳春燕凭借《415韩航空难调查》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工作期间,她仍然保持着持续性的学习。
为了多方位透彻的对时事进行分析,劳春燕自学了经济学。并且在2003年1月,获得了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03.为央视,从零开始有了学术知识的填充,劳春燕的主持之路变得更加宽广无垠。
终于,她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下在上海打拼的一切,前往北京。
劳春燕不顾家人反对,也不顾台里同事和领导的挽留,她前往北京,从零开始。
她和许许多多的北漂人一样,住出租屋,吃速食产品。
为了心中那个更高的事业殿堂,过着劳累奔波的生活。
根据劳春燕自己的回忆,有一次下班回家,成群的蟑螂从这个破旧的小窝冒了出来,可把这个南方来的女孩子真真实实地吓了一跳。
可即便生活条件艰苦,她仍然毫无悔意,毫无退意。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劳春燕主持了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中国法治报道》《大家看法》等节目。
劳春燕的主持风格极具亲和力,娓娓道来的阐述里,往往包含着发人深省的道理。
从前入职上海电视台所摸索练就的扎实的主持功底和对文字信手拈来的熟悉,让她在央视这个大舞台上迅速站稳了脚跟,捕获了一大批全新的观众。
2009年,劳春燕又开始主持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时事评论栏目《今日关注》;同年7月她还担任了《中国新闻》的主播。
2013年,劳春燕开始主持深度新闻报道节目《焦点访谈》。
这是央视的一档老节目了,通过调查、追踪和隐性采访报道揭露社会生活多个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实现电视新闻节目舆论监督功能。
显而易见,这样一档老牌节目所拥有的观众基础是多么雄厚。
这对于劳春燕而言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她不满足于只简单的对编辑发来的稿件进行逐字逐句地播报,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自己的感情。
她带着一颗真实跳动的心,推己及人,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传达最前沿的事实分析。
每一次开播前,劳春燕都会就新闻内容做深入研究,将自己的观点和同事进行讨论,在聚精会神的聆听里感悟观众的想法和可能会有的思考,从而选择对于事件而言更好的观察角度。
在她兢兢业业的努力下,2014年2月,劳春燕获得了2013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这是播音主持界弥足珍贵的重量级奖项,极其说明获奖人的优秀。
自此,劳春燕成了大家眼中敬一丹的接班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奋斗的岁月里,即使怀孕了,劳春燕也一直坚持工作。
在获得“金话筒”奖后不久的同年11月,央视在《东方时空》栏目开设了“劳春燕APEC观察”专题版块,让劳春燕担任该板块的主持人,对会议情况进行专题评论。
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惊喜。
对于从前新闻人不能做主持的情况,劳春燕颇感无奈。是《东方时空》的出现唤醒了新闻界的改革,同时也给劳春燕一息尚存的人生理想续了一把微弱的焰。
谁能想到,从前支撑着自己前进的那个引路灯,现在切实地来到了自己的身边。
理想俨然成为现实。
看着昔日的偶像成为自己的同事,劳春燕的内心既没有激动狂喜,也没有感慨万千。
她的内心只有平静,这种终于得以实现梦想的快乐,因为前期经过了太久太久的积蓄,等到能量喷涌而出的时刻,反而是静若止水的曼妙心情。
她对着大家缓缓地开口:
“18年前,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仰慕评论部了。今天,我终于来了。”
之后的劳春燕依旧驰骋在自己憧憬的疆场上,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除此之外,劳春燕还积极从事公益事业。
2020年10月30日,劳春燕参加了央视新闻新媒体发起的“买遍中国“浙江站公益活动。
她为自己的家乡浙江代言,组织了一场大型的特产带货直播,帮助当地农民推销售卖,来补贴他们清贫的生计。
04.爱情助力,梦想起航劳春燕真正伫立在儿时梦想的塔尖了,她的感情生活也受到了喜爱她的观众的关注。
在北京的这十多年里,劳春燕和自己远在上海的丈夫一直分隔两地。
值得一提的是,劳春燕的丈夫裘正义也同样是一位新闻工作者。
不仅如此,他还是浙江省1982年的文科状元,同样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现如今,裘正义是《新民晚报》的副总编辑,上海市报业协会副会长。
他比劳春燕大8岁,对劳春燕体贴入微,明理和顺。
都说良好的恋爱关系是最好的心灵沃土,在那里,总能孕育出极具生命力的思想。
因为和丈夫既是同行又是密友,劳春燕的家庭生活和睦又美好。
从最开始抛下上海打拼下的一切,毅然决然的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到后来闷声努力,厚积薄发,终于站上《东方时空》的舞台,劳春燕事业成功的背后都少不了丈夫裘正义的全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在北京一个人为了梦想,在偌大的中央电视台跑上跑下的那些日子里,多亏了丈夫裘正义当起了这个家的坚强后盾,悉心照顾一对父母起居,教导儿子学习,安顿家里大大小小的繁杂琐碎之事。
劳春燕儿子
现在的劳春燕虽然还和丈夫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已经分居15年),但是他们彼此丰盈又互相欣赏的内心里,早已没有任何隔阂和不解,有的只有对感情的信任和对现实生活从容不迫的接纳。
虽然孤独偶尔也会在彼此的心窗上滑过一道亮光,但那点点的花火只会让思念的浪漫更加幻化成努力完善自我的鞭策。
爱情从来就不是一副枷锁,不是将所爱之人栓牢在自己身边,寸步不离;而是放开手中的线,留给对方自由翱翔的蓝天,你看着她越飞越远,越飞越高,心里衷心的祝福。
因为你知道,她所奔赴的,是你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