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800多年,被日本“偷走”,这项中华绝技在河南大叔手中复活

哄动这史记 2024-06-27 05:47:25

我国有一项“化腐朽为神奇”,变“烂泥”为“珍宝”的技艺,在上千年的时光中,正是这种技艺,让中国惊艳世界!

没错,就是烧制瓷器。可很少有人知道,在所有的瓷器品类中,有一种最为难得,当今世界保存完好的也不过60余件。

这种瓷叫做“绞胎瓷”,相关制造技艺已经失传800年。

2000年,一位河南大叔成功复原出“绞胎瓷”,央视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件事情,神州上下顿时欢欣鼓舞,14亿人民都为大叔鼓掌点赞。

不过是一种瓷器,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河南大叔是谁?他为什么要复刻“绞胎瓷”,为此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绞胎瓷”复烧成功,为何震撼全国

说起制作陶瓷的手艺,咱们中国可是独步天下。

在众多陶瓷中,有一种特别的瓷器名叫“绞胎瓷”,它产自河南焦作当阳峪,不过,他可不是什么名不经传“小卒子”。

从唐代起,“绞胎瓷”就开始崭露头角,到了宋朝,相关技艺已经发展的炉火纯青,它名气也达到了巅峰状态!

宋朝的时候,人们认为“绞胎瓷”里里外外都是一种颜色,十分特别,就像孟子说的“君子本色,表里如一”。所以那时候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喜欢这种瓷器,觉得它象征君子的情怀,一个个抢着收藏。

传说,大诗人苏轼第一次拜见岳父时,为了表示诚意,送的就是自己亲自跑到河南定制的绞胎瓷。可见那时候的绞胎瓷有多么抢手!

绞胎瓷之所以有如此高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制作真的不容易,得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给融合在一起,然后跟搅面团似的,搅啊搅,再拉成胚子,最后放进炉子里烧。

在揉制泥胚的时候,稍微用劲不一样,或者手法有变化,那纹理就变得千奇百怪了,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啥都有,美极了。正因为这样,每一个绞胎瓷都是独一无二的。

可惜,宋末的战乱导致技艺的失传,到了20世纪,掌握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已经非常之少。

1940年代,日寇侵华的脚步来到了河南焦作,他们看到了这种美丽的陶瓷,第一时间就是想要把技术据为己有,他们在此地进行屠杀,逼迫人们交出烧瓷技术。

但这项技术早已失传,哪怕是常年泡在窑里的人也只能制作出次一等的陶器——“绞胎陶”。

日本鬼子得到技术后,立马将它传回日本国内,这项技术因此在日本发展了几十年,他们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绞胎艺术家,就比如被日本称为人间国宝的松井康城。

可以说,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都将日本当做绞胎艺术的发源地,日本也凭借“绞胎陶”得到了全世界的喜爱,从西方到美国再到南美,不少艺术家都夸赞学习日本绞胎艺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并不知道,中国才是那个真正的绞胎艺术发源地。就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

不过,即使日本在绞胎陶瓷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摸索,但说实话,他们并没做出啥特别出色的作品。

因为他们采用的烧制温度不高,瓷化并不好。哪怕是日本的那位“人间国宝”松井康成创作出的作品也大多都是瓷化程度不高的绞胎陶。

而判断“绞胎瓷”是否优质的关键因素就是瓷化,瓷化越高,收藏价值也就越高。在中国复原这项技艺之前,传世的“绞胎瓷”满打满算也不到100件,都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

那么,这项失传八百余年,又被偷走了几十年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在中国人的手中重放光彩的呢?

“绞胎瓷”的复刻之路,越是艰难越向前

说到“绞胎瓷”的代表性传承人,就不得不提柴战柱。他出生于绞胎瓷的发源地——河南焦作。

从小在这片陶瓷文化的热土上长大,他家里可不止是收藏了字画和古玩,简直就是一个“小博物馆”!不过那时候,他可还没意识到自己将来会和陶瓷有这么深的缘分。

18岁那年,柴战柱分配到了碳素厂工作,每天对着红彤彤的炭火,他就开始琢磨:

“这窑炉啊,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同样是烧火,咋有的就烧出了陶瓷,有的就只能烧出碳素呢?”

不过那时候工作忙,他也没时间多琢磨。直到1996年,工厂效益不好,柴战柱也失业了。那段时间,他心情低落得就像被霜打过的茄子。

妻子看他这样,就劝他:“要不出去走走,散散心?”

柴战柱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对!我要去景德镇,我要去看看那里的陶瓷是怎么烧出来的!”

景德镇之行对柴战柱来说简直就是“开了天眼”。

老师傅听说柴战柱来自焦作,常常拉着他一起探讨“绞胎瓷”。可这却让柴战柱感到羞愧不已。他虽然是焦作本地人,却对自己家乡的瓷种知之甚少。

老师傅听了忍不住叹气,直叫可惜。柴战柱见此情况,当场就下定决心:“我要回家!我要复刻绞胎瓷!”

说干就干!柴战柱买了大堆的陶瓷书籍来研究,还多次跑到当阳峪去实地考察。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筹集了50万元资金,组建了一个文化公司,专门研究复刻“绞胎瓷”。

为了尽快恢复和研制出绞胎瓷,柴战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可这绞胎瓷的制作,真不愧是个技术活。除了两种颜色的泥土不容易结合,在烧制过程陶瓷表面也很容易开裂。有时候整座窑的瓷器都报废了,一次就能损失10多万元。

看着这些废品,柴战柱心里那个痛啊!身边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朋友亲戚都不理解,但他就是不肯放弃。

为了解决问题,柴战柱跑遍全国各地去找陶瓷专家请教。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但绞胎瓷的核心技术还是没有突破。

柴战柱带着一头雾水回到焦作,但他仍旧没有放弃,借了瓷厂的专业设备继续研究。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艰难的实验!柴战柱和他的团队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温度曲线、釉色、釉料配置、泥土温度、收缩率差异等等。

他们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后,绞胎瓷的试制工作开始有了明显的进展。

这期间已经花费了近百万,柴战柱多年的积蓄都耗尽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但他就是不死心!

他借遍了亲朋好友的钱,把自己的房子都抵押了贷款,终于,在太行山上建立了当阳峪绞胎瓷研制基地。

为了搞好试制工作,柴战柱干脆吃住都在基地里。他废寝忘食地琢磨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都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能连柴战柱本人都没有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绞胎瓷”会在那样的一个情况下出现在自己面前。

第一例“绞胎瓷”,误打误撞下的奇迹

柴战柱至今都忘不了2002年的那个晚上,一开始,他可真是实打实的演了一场“生死时速”!

当时,给他们供应燃气的公司发生了重大工作失误,送来的液化气里居然混了个“空包弹”!

眼见窑炉里那火正烧得欢,这要是断了气,整窑的绞胎瓷可就要“泡汤”了。

柴战柱急得一脑门汗,最后,终于想出了个“温水煮青蛙”的招儿。

他让工人把那点儿残存的液化气罐放到温水里晃,就像是在给罐子“洗热水澡”一样,不求温度升高,只希望能“榨”出最后一丝力气来稳住窑炉的1000度。

随后,柴战柱就像个“拼命三郎”似的,跑遍了村子挨家挨户借液化气。

半个多小时后,他背着一罐“救命稻草”般的液化气气喘吁吁地回来,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把气接上,窑炉里的火终于又“旺”了起来。

烧完打开窑炉一看,您猜怎么着?这慌乱中烧出来的绞胎瓷,居然成了精品!柴战柱乐得合不拢嘴,他知道,消失了千年的绞胎瓷,这回是真的“起死回生”了!

柴战柱这人做事细心得不得了,每次烧窑都会记录在册。那一晚,他从出去借气到回来续火的时间,就像刻在他脑子里一样,怎么也忘不掉。

35分钟,将窑炉温度稳定在1000度的35分钟,也是大家苦苦寻找的温度曲线,也是绞胎瓷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次偶然,而是柴战柱坚定信念所铸就的辉煌。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自无数个星夜中的坚持不懈,以及面对失败时无畏的重新出发。

看了柴战柱的经历,人们不由感慨:仅仅用“毅力”和“恒心”来形容他,都显得过于平淡,不足以表达他那种超越常人的执着。

参考资料: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12-02-焦作:当太极拳遇上“君子瓷”

小康杂志社-2023-01-18-非遗人物志|柴占柱:历经风雨复燃千年窑火,大国工匠重拾绞胎瓷文化自信!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