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一个穿着普通的中年男人,站在上海街头,手里捧着盒饭,吃得津津有味。这张照片在网络上疯传,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围观和热议。
原因无他,这个看似平凡的路人,正是身家百亿的富豪刘益谦。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他如今的财富地位。
又是什么样的心态,让他在拥有巨额财富后,依然保持着这份平民般的朴素?
贫寒童年与辍学创业时间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3年的上海,一个破旧的老城区里,刘益谦出生了。这个地方被称为“下只角”,甚至比一般的贫民区还要贫困。
信息来源:浮亏50亿,百亿富豪如今街头吃盒饭?——新浪财经
逼仄的弄堂,拥挤的住户,连阳光都显得吝啬。刘益谦一家五口就挤在城隍庙附近十多平米的小房子里,生活艰辛可想而知。刘益谦排行老三,从小就调皮捣蛋,是街坊邻里的“头疼人物”,父母给他取了个小名“毛毛”,但也管不住他。
在学校,刘益谦的成绩也一直垫底,老师的批评对他来说如同耳旁风。与课堂上的枯燥乏味相比,他更喜欢校外街头巷尾的热闹喧嚣。十五岁那年,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辍学。
关于刘益谦辍学的原因,坊间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因为早恋,有人说是因为厌学。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他内心深处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以及对街头生活的向往。
课堂上的知识对他来说过于抽象和遥远,而街头巷尾的商业活动,却让他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活力和可能性。辍学后,刘益谦来到舅舅的皮具店当学徒。这间位于富民街的皮具店,虽然规模不大,却让刘益谦第一次接触到了商业的运作模式。
他跟着舅舅学习皮具制作,从选料、裁剪到缝制,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学习,逐渐掌握了这门手艺。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明白经营买卖的门道,如何控制成本,如何定价,如何吸引顾客。
在皮具店工作的日子里,刘益谦意识到,仅仅依靠打工,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己做些小生意。
他利用空闲时间,制作一些简单的皮具制品,然后拿到附近的小市场去售卖。由于手艺不错,价格公道,他的小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商业能力,也为他积累了第一桶金。二十多岁的时候,刘益谦用攒下的积蓄买了一辆出租车,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初入商海开出租车,对刘益谦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了解市场、学习商业的绝佳机会。每天,他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乘客,其中不乏一些商人、投资者。
信息来源:“增发股大王”刘益谦如何“滚雪球”——中国经营报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刘益谦了解到各种商业信息,财经知识,甚至一些投资技巧。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经济学教育,但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对投资和市场行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关注市场的变化,从乘客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商机,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商业嗅觉。
1990年,刘益谦决定迈出投资的第一步。他将一部分积蓄投入了当时还不太为人熟知的股市,购买了豫园商城的股票。
这在当时,对一个只有初中学历,靠开出租车为生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赌注。但他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这次不会看走眼。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不到一年时间,这笔投资带来了近百倍的回报,刘益谦一夜之间成为了百万富翁。
初尝甜头的刘益谦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继续在投资领域探索新的机会。他开始接触国库券交易,并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市场机会。
当时,国库券的发行并不顺利,为了促进销售,银行推出了七折优惠的政策。刘益谦迅速抓住这个机会,大量购入国库券,并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随后,他又参与了股票认购证的炒作。他从黄牛党手中收购认购证,再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
凭借着对市场行情的精准把握和灵活的运作手段,刘益谦的财富迅速积累。
1995年,中国金融界发生了一件大事——“327国债事件”。这场事件,让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但也让刘益谦展现了他谨慎的投资态度和风险规避能力。
他紧随资本市场名人管金生,参与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做空交易。然而,在行情剧烈波动之际,他凭借敏锐的判断,果断地调整了立场,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巨额亏损。
而管金生则因为误判形势,最终锒铛入狱。这场事件,让刘益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也为他日后的投资生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仅仅一年之内,刘益谦的资产就增长到八千多万。接下来的几年,他的财富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六年后,他已经积累了上亿身家,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超级牛散”。
多元化投资进入21世纪,刘益谦的投资版图不断扩张,从股票、国库券到法人股、定向增发,他不断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并尝试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资源,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2000年,他成立了新理益投资公司,开始大胆试水法人股的收购。
当时,法人股的流动性较低,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市场。但刘益谦却看准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契机,坚信这些股权在未来会有可观的回报。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独到。股权分置改革后,法人股的价值飙升,刘益谦也因此获得了巨额回报。
他频繁出入各个上市公司门口,举着“收购法人股”的牌子,像“扫货”一样收购法人股,被人戏称为“法人股大王”。
2009年左右,刘益谦将目光投向了定向增发。他通过杠杆操作,将投资额成倍放大,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回报,也因此获得了“增发股大王”的称号。
2010年,刘益谦在房地产投资上遭遇了滑铁卢。
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市场行情急转直下,刘益谦的投资损失惨重,浮亏超过40%,亏损金额高达7亿元。
这次失败的经历,让刘益谦深刻地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也让他更加谨慎地选择投资方向。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策略,并积极调整,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困境。
他通过处置一些艺术藏品以及迅速抛售解禁的京东方股票等方式,及时止损,并填补了资金链的缺口,最终渡过了难关。
虽然在房地产投资上栽了跟头,但刘益谦并没有放弃在资本市场上的探索。他继续在定向增发领域布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参与了包钢股份的定向增发,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15年,他又斥资百亿入主长江证券,成为了第一大股东。
这些成功的投资案例,再次证明了刘益谦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他并没有被之前的失败击垮,而是从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最终在资本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财富的另一种表达在商海沉浮的同时,刘益谦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爱好——艺术品收藏。早在1993年,他就开始涉足艺术品市场,最初只是尝试性地购买了一些中国书画作品,例如郭沫若的书法和李可染的画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艺术品的兴趣日益浓厚,收藏规模也逐步扩大。从古代瓷器、名家书画到西方油画、当代艺术,他的收藏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收藏品也越来越珍贵。
2014年,刘益谦的收藏活动达到了高潮。他以2.8亿港币的天价拍下了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并用其喝茶,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艺术圈,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有人认为他这是“炫富”,也有人认为这是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随后,他又以11亿元人民币购得莫迪利亚尼的名作《侧卧的裸女》,以及以3.08亿元人民币购得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这些大手笔的收购,不仅展现了刘益谦雄厚的财力,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刘益谦的艺术收藏,并非简单的“玩物丧志”,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他认为,“股票要买便宜的,艺术品要买贵的”。
在他看来,股票的价值在于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而艺术品的价值则在于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稀缺性。他收藏艺术品,不仅仅是为了投资增值,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他与妻子王薇共同创立了龙美术馆,将自己多年收藏的珍品公开展出,供大众欣赏和研究,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龙美术馆的建立,也让刘益谦从一个纯粹的商人,逐渐转型为一个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人士。
低调生活与商业传奇信息来源:刘益谦以2.8亿拍回唐卡曾2.2亿买鸡缸杯——人民网
从上海街头的小商贩,到身家百亿的富豪,刘益谦的财富积累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经历过贫困,也经历过辉煌;他经历过成功,也经历过失败。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对风险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如今,刘益谦的财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他多年来在商海沉浮的见证。他曾经说过:“我不幻想自己一夜暴富,但我不会放过每一次暴富的机会。
”这句话,或许正是他财富密码的最佳诠释。他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始终保持着对财富的渴望和对机会的敏锐嗅觉。
然而,在拥有巨额财富之后,刘益谦并没有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平民般的简单和低调。
他曾经说过:“人可以丢脸,但不能丢两次脸。”这句话,或许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理解。他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明白财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奢华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富足。那张在街头吃盒饭的照片,或许正是他真实人生的写照。
他不需要用名牌和豪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因为他已经拥有了比财富更重要的东西——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