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源于感受邪气,导致人体阴阳失衡。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是寒热和虚实,因此,疾病的症状主要呈现为寒热和虚实的紊乱。从正邪的角度来看,药物也可以分为两大类:扶正或祛邪。扶正药物如人参、黄芪、附子等,祛邪药物如大黄、桃仁、麻黄等,而生石膏、黄连等清热药物也可归入祛邪的范畴。
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这实际上反应了药物的寒热虚实。经方本草的寒温、量疾病的浅深,揭示了中医治病的原理。中医通过辨别病位的浅深、病位的表里,用药物的寒热虚实以偏纠偏,使寒热虚实恢复于平衡,达到阴阳平和的目的。
然而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都做反了,该治病的人去养生,该养生的人去治病。
如果一个人已经很好、在中间了,他只需微调,或者维稳。但如果用治病的方法养生,使他到了左边,那他就真的病了。不养生还好,一养生病得更厉害。
如果一个人已经在左边,明明需要治病,却用维持稳定的方法,让他一直呆在左边,他能好得了吗?好不了。
所以,中国人只强调什么?强调和谐。中国人的文化是和谐的文化,是“中”的文化。治病是恢复常道,恢复生命的中道,别让它失偏。
那么,中医用什么来纠偏呢?
用中药、针灸、推拿、火功、艾灸、刮痧、火罐、导引皆可,以中药之偏、经络能量的阴阳偏性来纠正人生命之偏,就是治病之道。中药是用自己的偏性来纠正机体状态的失衡,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病,针灸之所以能够治病,推拿之所以能够治病也是因为能够纠偏。
因此中医从来不治病!中医的价值,在于纠正身体内部的偏颇,通过纠偏来调整身体,最后症状的消逝,是身体恢复平衡之后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说,中医把目光,投向患病的身体,而非身体所患的疾病。
应该说,这是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差别。西医眼中,只看到了病。为了把这个病解决掉,会想很多直接的办法。这和中医的思维,是有很大差别的。
比如说吧,简单的高血压。现代医学看到高血压,一般会利用多种降压药来调节。这些降压药虽然作用机制不一样,但是降压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血压降下来,避免了很多并发症,这个治疗行为就是成功的。
中医却不这么看,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因最初往往是肝肾两脏的阴阳失衡,即阴虚而阳亢。那怎么办呢?去恢复阴阳的平衡,用平肝潜阳的办法。怎么做?最简单的就是用决明子。现代医学研究已经知道了,决明子有降压的成分。但是古人不知道啊。古人认为,决明子可以平抑肝阳,所以能恢复肝肾阴阳平衡,那么它就是可以用来治病的。
再比如说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可以说是个难治的病。中医从人身体内环境入手,认为肺气虚弱、卫外功能不能,鼻腔不得肺气所养,肺气不能收摄津液,导致津液化作鼻涕不停地外流,这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成因之一。既然这样,就说明肺气的失调,导致了鼻子功能失调,于是我们就去调治肺,恢复肺气机的平衡。中医往往药用黄芪、防风、白术之属,就是着眼于调肺气而设立方法。
所以您看,中医对待疾病的态度,往往目光是长远的。它始终是内省的,注意从我们身体内部找问题,然后恢复身体的偏颇,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所谓疾病的痊愈,只是捎带脚的事情而已。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身体失去了阴阳平衡。既然是阴阳失去了平衡,那就想办法让阴阳恢复平衡。失去平衡是偏了不是?恢复平衡就是纠偏。也就是说,失去平衡生出的病,通过恢复平衡就能治好这样的病。那么,用什么恢复平衡呢?方法很多,主要是对症下药。
对药的理解,中西医也是风牛马不相及的。西药的药性是杀死,杀死了病就好了,杀不死病就不会好,比如抗生素。中药的药性是纠偏,目的不是治病,而是纠身体之偏,只要把身体的偏纠过来了,因身体的偏而生的病也就好了。
用偏性的药治疗偏性的身体,之所谓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身体偏热,就会生出许多热病;身体偏寒,就会生出许多的寒病。只要偏热的身体用寒药调理,身体偏热而生出的病也就好了;反之,也能治好身体偏寒而生出的病。
以此类推,也就有了《本草纲目》中的“十剂”:宣剂去壅;通剂去滞;补剂去弱;泄剂去闭;轻剂去实;重剂去怯;滑剂去着;涩剂去脱;燥剂去湿;湿剂去枯。这十剂,就是说的是纠偏。中药治病没有靶向治疗一说,而是用中药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以此来治愈所有的病。
因为中医笃信,人作为天地自然的产物之一,必然和天地自然有着相应和、相适应的能力,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生病的。而一旦生了病,只要能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身体和自然的相适应性,所谓病就会好起来。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
从治法的角度来看,中医有八个法,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分别对应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而寒热虚实是阴阳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八法对应的是六经辨证的三个病位、两个病性。其实药物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