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废帝:从今往后给你们立个新规矩,我的情绪喜好就是最大规矩

采蓝说历史 2024-05-31 11:13:04

一个人如果长期过得太过于憋屈和抑郁,一旦有权有势之后,是非常容易报复式地得瑟和嚣张的。现在很多暴发户是这样,东晋的权臣桓温也是这样的。

桓温在公元370年第三次北伐败退之后,借题发挥,清除了徐兖两州残余的异己势力,并武装给豫州换上了桓家旗号,东晋所有的势力地盘皆在其掌控之下。于是,东晋再无敌手的桓温冒出了更大的欲望念头,他要篡晋,他要做曹操、司马懿那样的男人。

可是,桓温得了曹操、司马懿那样的病,却没有曹操、司马懿那样的命,原本板上钉钉的第三次北伐,被前燕回光返照地咬了一口,从而失去了“进步”的功绩支撑。你没有技压群雄的天大功劳,凭什么要求别人尊奉你为武林盟主?武侠小说中,新任武林盟主必须杀掉黑道魔王或者给前任武林盟主报仇雪恨才能服众的桥段,就是这个道理。

桓温篡位夺权相比于历史上那些大牛们,有着暂时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种障碍归结起来就是一种普世的心理障碍——你桓温自己没法对外张嘴,即便你厚着脸皮张嘴了,别人也会说你坏了规矩,各种风言风语淹死你。

王莽篡汉是诈骗全民选票成功,被“民主选举”上去的;曹丕代汉是因为汉献帝的现有资产全部是他们老曹家的人一手打下来的;司马炎篡魏是因为他爷爷、大伯和爹爹三代人精耕细作立有大功,即便是这样,他后来还要搞个灭吴的巨大功绩来弥补自己的心虚……你桓温除了早年灭蜀外,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军功了。第一次北伐止步于长安城外;第二次北伐虽然拿下了旧都洛阳,但那就是个摆设,反反复复地得与失,撑不起门面;第三次北伐更是高开低走,被前秦和前燕暴揍了一通……

所以,桓温虽然实质性地控制了东晋的所有权力版块,但是要给东晋换房本的难度还是不小。尽管你是公司的业务、运营支撑,但要公司把法人变更成你自己,还是非常遭人非议的。天地之间有杆秤,尽管举国上下对司马家是失望透顶,但这并不代表老百姓对自古以来的传承规矩无所谓。就好比一个女孩子,尽管她嫁的老公很不是东西,大家对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但痛恨她老公不能成为你调戏这个女孩子的理由。你得让她跟她老公走法定程序离婚,然后名正言顺地跟她在一起。否则,你就是不被接受和理解的渣男。

把桓温篡晋当成一个项目看待,桓温的项目实施技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项目立项的审批流程却是基本走不通的。有个做项目工程的朋友应该能够感同身受,这个项目从资金实力、技术条件各方面只有我能做,可就是立不了项,强行立项别人就会举报或者舆论攻击,委实遗憾难受。

另外,桓温还必须要慎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篡晋之后,那个位置他和他们家的人能否坐的住?你总不能跟司马家一样过把瘾就死吧!若因为要过一把瘾就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未免有点得不偿失了。

其实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司马家的皇帝确实人心尽失,但是“晋”这面正统旗帜还有很大的存世价值和意义。因为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更为复杂的“华夷之辨”的问题,当时,汉人对抗北方夷族最好的、最公认的、最统一的旗号便是“晋”这面旗帜,只有在这面旗帜下才能团结、号召所有汉人势力。否则,那么多世家大族、军阀藩镇,大家凭什么要跟你桓家一条心呢?抗胡大业不就瞬间变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离散作业了吗?桓玄、刘裕后面其实都遇到这个关键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家族底蕴问题,桓家满打满算也就经历了两代人的积累和耕耘,根基和底蕴确实差了点味道。桓温的老爹桓彝当年从北方逃难过来,跟个叫花子似的,好不容易混了个逡遒令,还一干就是四年。后来在周顗、王导等人的帮助和提携下,靠跟领导们投其所好地扯淡才慢慢走上台面……你桓温在我们这些累世高门的门阀子弟眼中,其实就是一个暴发户。你可以比我们牛掰,可以当我们领导,可以比我们风光……但这都是表面的,你要明目张胆地当我们的老板,我们内心是不服的。

其实公司换法人是有一套标准的潜规则和流程的:首先你得控制公司的绝大部分实权,这是硬件基础;其次你得取得大多数元老骨干的认可和支持,这是软件基础;然后跟服中药一样,你得有一个过硬的大功劳作为药引子,能在股东会上名正言顺地为自己提出这个议案;最后在你得偿所愿地当上董事长后,要能立马进行利益重新分配以稳定局面,也就是狂发开门红红包。按照桓温当时的情况,除了最为基础的硬件条件外,其余条件他都不具备。

也正是因为如此,桓温对第三次北伐失败是相当在意的,因为如果第三次北伐成功了,他完全可以凭借那个不世之功强行破局的。

桓温对第三次北伐的失败在意到了什么程度呢?直到桓温攻克寿春彻底扫平了袁家,还在问他的心腹郗超说:“这回足以雪枋头之耻了吧?”但郗超实事求是地回答说这点功劳不能抹去枋头之耻,您这充其量就是个戴罪立功。桓温为啥会这么问?第三次北伐那样的机会再难遇得到了,想以次充好找个低配版代替呗!郗超为什么那么回答?第三次北伐是对外灭敌国,平定豫州是对内平内乱,这两者在明眼人眼里就不是一回事呗!

桓温听了郗超的话之后神情黯然,但也并没有生郗超的气,因为他也知道郗超说的是实情!

尤为让桓温意难平的是,此时前秦已经以摧枯拉朽之势基本统一了整个北方,他有生之年是很难等到之前那么好的机会了,再到哪里去找前燕那么好的猪队友呢?

也正在桓温愤懑难平却又无计可施的时候,他的铁粉郗超给他提供了一个金光闪闪的新思路。要不说还是文化人比较可怕,因为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死局,换个思路、找个新模板,曲线救国就能把整盘棋盘活。

一天半夜,郗超问桓温难道睡得着?桓温知道他话里有话,于是要他赶紧说。郗超便说您现在是东晋的舵手,但今年已经60高龄了,指不定什么时候退休了。况且刚刚吃了大败仗,如果不抓紧时间建立大功勋,恐怕越来越难以服众。

久之,超就温宿,中夜,谓温曰:“明公都无所虑乎?”温曰:“卿欲有言邪?”超曰:“明公当天下重任,今以六十之年,败于大举,不建不世之勋,不足以镇惬民望!”

桓温当即表示,这还用你说,我这不是苦于没有啥好办法吗?你有啥好建议赶紧说!

郗超接着说,您现在除了向伊尹、霍光学习外,恐怕是没有其他办法达成您心中所想了。

超曰:明公不为伊、霍之举者,无以立大威权,镇压四海

郗超这个建议的关键点在于哪里,大家知道吗?在于反其道而行之!你桓温通过自己正向做功再进一步的路已经行不通了,那就只能从对方身上去想办法,给对方减分不就是给自己加分嘛!你得跟伊尹和霍光学习,自己当不了皇帝,但是可以左右谁当皇帝嘛。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刘贺,他们不都是实际上的皇帝吗?你也可以使劲地打脸现任皇帝,等皇权的权威性跌入尘埃,你不就更有权威了吗?

桓温一点就透,于是赶紧跟郗超一拍即合地商议起废帝计划来。

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

于是,再现经典打法——舆论开路。不久之后,民间就开始广泛流传开来一个花边新闻:现任皇帝该硬的地方不够硬,该亲自上阵的工作没法干好,三个儿子全是贴牌产品。

以帝素谨无过,而床第易诬,乃言帝早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将建储立王,倾移皇基

在桓温的幕后操盘下,这则花边新闻迅速成为老百姓信以为真的皇室丑闻。

密播此言于民间,时人莫能审其虚实

然后,桓温于371年十一月初九从广陵搬回姑孰办公时,还故意在当年苏峻之乱时的战略要点白石垒停兵“致敬”了一下。

十一月十三桓温进入建康,含蓄地劝褚太后废黜皇帝司马奕,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同时直接把草拟好的诏令进呈给了褚太后。

丁未,诣建康,讽褚太后,请废帝立丞相会稽王昱,并作令草呈之

褚蒜子小姐姐也是个明白人,您这哪是给我提意见来了,就是给我下命令来了嘛,小女子手无缚鸡之力,就一切听您桓大人的吧!反正皇帝司马奕的名声也被你搞臭了。

于是,两天后的十一月十五,桓温召集百官正式废帝。比较搞笑的是,桓温光想大事去了,而忽视了细节。到了举行废帝仪式时,却无人知道场面上的流程怎么走了,而且现场也没人知道这活咋干。就好比两口子吵架要离婚了,结果不知道到哪、找谁、怎么去办离婚证,你说这事尴尬不尴尬!

己酉,温集百官于朝堂。废立既旷代所无,莫有识其故典者,百官震栗

关键时刻,还是得看读书人的!眼见领导桓温下不了台了,尚书左仆射王彪之站了出来,怒斥群臣,你们一天天就知道扯淡,平时不读书吗?《汉书》看过没?把《霍光传》给我找来,那里面不就有霍光废帝的标准流程吗?

然后,东晋朝廷照本宣科,按照《霍光传》里的章程和步骤,打着褚太后的名义,将司马奕废为了东海王,把丞相会稽王司马昱推上了皇位,改年号为“咸安”。咸安,咸安,顾名思义,桓大爷,都按照您的意思办了,您就别闹了,大家都过点安稳日子吧!

但是废帝之后真的能立马咸安吗?怎么可能!不立马进行相应的政治大清洗,怎么去巩固成果?怎么去释放信号?怎么去震慑局面?桓温随即罢黜了喜好习武练兵的太宰武陵王司马晞与其子司马综、司马遵的官职。值得一提的是,桓温在这次诏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司马晞和袁真背后坑他然后造反的事情有关系。

太宰武陵王,好习武事,为温所忌,欲废之···温表:聚纳轻剽,息综矜忍;袁真叛逆,事相连染。顷日猜惧,将成乱阶。请免官,以王归藩

新上位的司马昱乖乖地照办!

随后桓温又安排嫡系毛安之率领所统领的军队宿卫皇宫。禁军必须得上我桓温自己人,你们要记住,以后皇室安全也是我桓温说了算,别再以为你们躲在皇宫里,我就没法拿你们怎么样了。

温使魏郡太守毛安之帅所领宿卫殿中

两天后,桓温又杀废帝司马奕及其三子。这些人留着是个祸害,有复辟的风险!

紧接着,桓温又指使马仔指控新蔡王司马晃、司马晞、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散骑常侍庾柔等人密谋谋反,逼得司马晃马上自首。新皇帝司马昱看着这血流成河的场面,亲自出来求情,求桓大人不要再大开杀戒了。但桓温态度很坚决、言辞很激烈——这些人必须全部杀掉!

甲寅,御史中丞谯王恬承温旨,请依律诛武陵王。诏曰:“悲惋惶怛,非所忍闻,况言之哉!其更详议!”乙卯,温重表固请诛,词甚酷切

被逼得毫无颜面的司马昱最后亲自给桓温下诏:“如果大晋这块招牌还有一点点效力,你就稍微尊重一下我的意见;如果晋室的大运已经没了,我就赶紧退位让贤算了。”

帝乃赐温手诏曰:若晋祚灵长,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运去矣,请避贤路

司马昱的话听着很硬气是吗?其实这是软话硬说!桓大人,你让我们跪着,我这都快趴地上了,你就看在我的面子上,给我们司马家留条活路吧。打人不打脸,我们怎么说也是皇族呀!

最后,靠着司马昱的苦苦哀求,司马晞、司马晃等皇族被保全了性命,被废为庶人徙边郡。但庾蕴、庾倩、庾柔、殷涓、曹秀、刘强等人全族被诛。

温览之,流汗变色,乃奏废及其三子,家属皆徙新安郡。丙辰,免新蔡王晃为庶人,徙衡陽,殷涓、庾倩、曹秀、刘强、庾柔皆族诛,庾蕴饮鸩死

曾经风光无限的庾家被桓温卷入此案后,庾希与弟弟庾邈、儿子庾攸之想逃之夭夭,保全庾家的一点血脉,先人一步地逃到了海陵(今江苏泰州)陂泽中,上演了东晋版的荒岛求生。

庾希闻难,与弟会稽参军邈及子攸之逃于海陵陂泽中

但是,你们庾家早几年是和东晋朝廷合力跟我桓温掰手腕的主力,其他人都可以网开一面,你们庾家人必须赶尽杀绝。桓温立马颁布了通缉令,逼得庾希在海边聚众抢夺船只,乘夜攻入京口,赶跑晋陵太守卞耽并放出数百囚徒发放兵器,宣称奉密旨除桓温。但这是无力的反抗,卞耽逃往曲阿征发了乡兵两千人杀回去打败了庾希,桓温又命东海太守周少孙攻克了京口,最终擒获庾希等人。然后,桓温把庾家其余亲党全给团灭了。

擒希、邈及其亲党 ,皆斩之

在这次政治浩劫之中,曾经是东晋第二代门阀旗帜的庾亮家族,除了东阳太守庾友因为儿媳是桓豁的女儿未受难之外,其余全都灰飞烟灭了。这事一方面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另一面也客观反映了“因果报应屡试不爽”的社会定律。当年陶侃不计前嫌帮你庾亮挽救东晋、挽救革命,结果你庾亮等陶侃去世后,对陶侃的儿子大开杀戒,现在桓温这个庾家女婿(庾亮妹妹庾文君的女婿)灭你全族,你敢说这不是报应吗?

腥风血雨之后,才会有真正的、暂时的平静,随着桓温废帝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风雨飘摇的东晋政权又暂时性地稳住身子。具体情况,容后再禀!这里还是好马要吃回头草地解释一下之前按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桓温是真的早早就有了篡位之心了吗?有没有是他遭受了第三次北伐的大败,被逆反之心逼出了终极版的篡位之心呢?

这个问题无需为桓温开脱,桓温确实是早就有篡逆之心了。他不像司马懿,司马懿是在高平陵政变的前一夜,确认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能把自己家做大做强,才下定决心要篡逆的,他老早就要做No1的想法了。

桓温早年间曾遇到一个名叫杜炅的算命大师,便专门问了一下自己的前程。结果杜炅说他能功盖当世、位极人臣。

术士杜炅能知人贵贱,温问炅以禄位所至。炅曰:明公勋格宇宙,位极人臣

但桓温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曾躺在炕上对身边的心腹说,自己得努力,不然会遭到司马师、司马昭那哥俩的耻笑的。言下之意,他对标的人物是司马师、司马昭那样改朝换代的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吓得身边人不敢作声后,桓温又叹息、解释道:不能够流芳百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年吗!

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尽管桓温“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这句话有后世文人栽赃抹黑的嫌疑在里面,但史官修史也是有底线的,他们会歪曲夸大带节奏,但一般还是不会凭空捏造的。你一分坏,我可以写成十分坏,但不会毫无理由地颠倒黑白的。可见,桓温还是早有不臣之心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桓温第三北伐后所爆发出来的袁真与桓温的恩怨,到底是袁真在背后使绊子还是桓温事后甩锅?这件事情因为没有铁证,只能属于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但是一叶知秋,从桓温的事后反应来看,袁真和东晋朝廷串通,以消极怠工的方式给桓温挖坑,基本上是实锤了。

首先你袁真本身就是作为牵制桓温势力发展而被安排上位的,然后历时半年多就是拿不下一个石门水口让人无法不怀疑。事后,你袁真跟桓温剑拔弩张到最后撕破脸皮,也足以说明你袁真一直没把桓温当回事……最重要的是,桓温在袁真病死后,剿灭袁真一党,成功控制了豫州,却在这次政治清洗中,言之凿凿地翻旧账,用袁真作为开山箭去清除政敌,如果东晋朝廷真的干净,桓温敢这么做吗?会这么做吗?

第三个问题就是桓温这次废帝的成色和水准如何?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桓温在后世的名声不怎么好,就是从这开始的。但其实不是!桓温这次废帝其实是把自己能力天花板再往上提了一提。

桓温这个人,忠臣肯定是谈不上,但就真要把他定性为东晋的大奸臣,这个事情还有待商量的。这个人很复杂但也很务实,他之所以想篡晋,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东晋容不下他,他在东晋这面旗帜下想干点什么事情特别难。这个圈子我束手束脚,我就想方设法去建立另外一个圈子。

桓温这次废帝,成色和水准其实都很高,基本上是东晋门阀政治的终止符。没有桓温临终前踹的这一脚和后面逼宫的那一脚,没有他儿子桓玄再接再厉地破而后立,后面像刘裕那样的枭雄是很难顺利出头的。

总而言之,阅读历史重在因果逻辑、人性规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夏,很多东西要前后结合再合理分离地去看,才能看出更多、更有趣的名堂来!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