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苏27,败也苏27!超强战机最终铸就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滑铁卢

一杯红尘醉 2024-10-23 10:50:58

中俄战机合作的过程

新中国空军建设的起步。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完成的,中国先后装备了米格 - 15 战斗机。随着合作的深入,又陆续引进了米格 - 17、米格 - 19 等先进战机,中国空军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中苏关系在 60 年代逐渐恶化,苏联撤回了所有驻华的苏联专家,销毁部分技术图纸,并撕毁了与中国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战机合作也随之断绝。

进入 80 年代,中国意识到空军以及海军的短板需要弥补,着手准备空军建造计划。此时,中苏关系开始缓和,两国逐渐恢复正常建交。中国对第三代战机的需求愈发紧迫,而当时中国的战机如歼 - 7 和歼 - 8 在新一代战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80 年代末期,西方国家限制了与中国的合作,苏联解体更是让局势变得复杂。台湾局势的紧张让战机编队计划迫在眉睫。

1990 年 9 月,我国派出军事代表团访问库宾卡空军基地,苏联展示了米格 - 29 战机,但未能打动我国。随后,我国将目光投向了苏联的王牌战机之一 —— 苏 27。经过艰难的谈判,苏联最终同意出售苏 27 战机,这标志着中俄战机合作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开启。

中国在引进苏 27 战机后,发现了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航电系统落后:

苏 27 的雷达航电系统只是前苏联 80 年代初期的水平,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其配备的 N001 雷达使用的是老旧的倒置卡塞格伦天线,总重量高达 1 吨左右,探测距离仅为 100 公里左右,虽具备跟踪 10 个空中目标的能力,但仅能同时攻击两个来袭目标。相比之下,美军 F15 系列战斗机所装备的雷达在反应速度、跟踪能力、探测距离等方面都更具优势,这在超视距作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苏 27 的火控计算机只储存有特定型号空空导弹的参数,导致其对一些新型导弹的适配性差,限制了战机的作战能力。

机体结构存在不足:

苏 27 存在 “跨音速陷阱” 问题,当处于 0.85-1.2 马赫的跨声速区间时,最大允许过载不是理论上的 8,而是 6.5。

受限于机身强度,全满油状态下苏 27 的最大允许过载不到 4 个 G,还会影响武器挂载。正常使用情况下只能带 5.27 吨的内油,另外 4.13 吨的油只有在转场时才加注,这影响了战机的续航能力和作战效能。

苏 27 的垂尾为了减重和减少飞行阻力做得比较薄,相对厚度仅 3%,表速超过 600 公里 / 小时就不能开减速板,否则会出现垂尾强度不足的情况。

机载武器性能有限:

苏 27 搭载的 R-27 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与美欧主力空空导弹相比,存在着射程近、抗干扰能力差、限制载机机动等局限。

尽管苏 27 存在一些不足,但中国选择仿制苏 27(即发展歼 11 系列战机)而不是重新开发一种重型战斗机,主要有以下原因:

快速提升空军战力的需求: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空军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急需提升战力。歼 10 战机虽然已经开始研制,但从研发到定型、装备部队需要较长时间,而苏 27 作为当时世界先进的重型战斗机,引进并仿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满足国防需求。

技术基础和经验积累:

中国航空工业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重型战斗机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和经验。通过仿制苏 27,可以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的气动布局、发动机技术、飞行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技术,为中国自主研发重型战斗机打下基础。例如,在仿制过程中,中国逐步掌握了重型战斗机的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

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

重新开发一种重型战斗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和资源,并且面临着较高的研发风险。而仿制苏 27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同时能够更快地获得可用的战斗机,满足空军的装备需求。

苏 27 本身具有优秀的性能潜力:

苏 27 具有良好的气动布局、重型双发带来的大航程、大载弹量以及较大的机体空间,这些特点为后续的升级改造提供了便利和潜力。在中国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等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可以对苏 27 的航电系统、机体材料等进行改进和升级,提升其综合性能

出于依靠成熟机体,利用现有技术,快速研发出可用重型战机的紧迫需求。中国决定以苏27SK战机机体为蓝本,研发自己的歼11B战机的进程。中国生产的歼11B,提升了机体强度,升级了性能更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升级了更先进的航电系统。极大的提升了苏27SK的作战性能。这里重点说一下,俄罗斯出口给我们的苏27虽然是最初级版本,但是因为苏联解体的缘故,俄罗斯自用的苏27包括苏30也是不太成熟的产品。苏联心心念念将苏27改进到F15C作战能力的苏27M版本还没完成,苏联就解体了。俄罗斯继承苏联的衣钵,逐渐完善苏联的设计,最终到苏35才算完成了苏27完全体的改进。

俄罗斯对我国仿制苏27为什么不满

中国在获得苏 27 战机后,利用其性能优势进行仿制,这一行为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俄罗斯方面认为,中国在未经过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仿制苏 27 战机,是对其知识产权的侵犯。

在 20 世纪 90 年代,苏 27 战机作为俄罗斯的先进战机,代表了当时俄罗斯航空工业的顶尖水平。中国未经许可的仿制行为,让俄罗斯感到自己的技术优势受到了挑战。此外,俄罗斯还担心中国的仿制行为会影响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地位。苏 27 战机是俄罗斯军火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中国的仿制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对俄罗斯战机的需求减少,从而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利益。

俄罗斯的愤怒和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原因是中苏交恶之后,我们通过第三方渠道,曾获得过米格21战机,并以此研发了我们国产的歼7战机,并实现了大量的出口。这无形中加剧了俄罗斯的担心,愤怒和不满,只是这种经济利益担心的外在表现而已。

除了外在的愤怒之外,俄罗斯和中国事实上对于仿制苏27都有自己的担忧

俄罗斯既担心中国战机后续采购订单丧失,又担心中国仿制的歼 11 出口抢占苏系战机的全球市场份额。俄罗斯认为,如果中国能够自行仿制苏 27 战机,那么仿制成功后,中国肯定可减少对俄罗斯战机的采购需求。同时,俄罗斯也担心中国仿制的歼 11 战机如果出口到国际市场,将会与俄罗斯的苏系战机形成竞争,影响俄罗斯战机的市场份额。

毕竟九十年代的中国,已经经历了中美十年蜜月期。在战机航电科技上,已经隐隐然有超越俄罗斯的趋势了。中国一旦拿出仿制版的歼11B推向国际市场,那么即便是后来的苏30战机,也未必是歼11B的对手。而且中国外贸武器一贯价格低廉,同时期美国出口一架F16要2000万美元,而我们出口一架歼7才200万美元。一旦中国仿制的苏27战机性能比俄罗斯产的更好,价格上再比俄罗斯便宜,俄罗斯战机出口换取宝贵的外汇之路马上就会被堵上。

中国则担心因为俄罗斯的愤怒,而断绝和俄罗斯的军贸往来,毕竟 90 年代,中国军工还比较弱小。而且中国空军的发展严重依赖俄罗斯的 AL31F 系列航空发动机的供应。在 90 年代,中国的航空工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许多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俄罗斯的 AL31F 系列航空发动机是中国空军战机的重要动力来源,如果因为仿制苏 27 战机而导致与俄罗斯的军贸往来中断,将会对中国空军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毕竟航空发动机是不可以一蹴而就的。中国经历过涡扇9到涡扇9的涡扇发动机研发失败的经历。明白一款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对中国空军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我们不会因为仿制一款俄罗斯战机,就彻底将空军发展的路给堵上,毕竟,就算战机性能做的再好,没有航空发动机,一切都是徒劳的。

俄罗斯担心技术泄漏和中国战机出口影响其市场份额,中国则需要发展自己的战机技术。俄罗斯方面认为,中国的仿制行为可能会导致苏 27 战机的技术泄漏,从而影响俄罗斯在航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中国方面,由于空军建设的需要,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战机技术。仿制苏 27 战机是中国提升航空工业水平的一种途径,通过仿制和改进,可以掌握先进的战机制造技术,提高中国空军的战斗力。

中俄之间沟通与理解

协商与承诺

中国在仿制苏 27 战机引发争议后,积极与俄罗斯展开协商。双方经过多轮谈判,中国向俄罗斯做出了一系列承诺。中国承诺在仿制过程中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相关规定,不会将仿制的战机用于出口,以避免与俄罗斯的苏系战机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同时,中国也表示将继续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的军贸合作关系,在未来的战机采购中会充分考虑俄罗斯的利益。

在协商过程中,中国充分展示了诚意和合作的意愿。通过坦诚的沟通,俄罗斯逐渐理解了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并非有意侵犯俄罗斯的知识产权,而是希望通过仿制和改进,提升自身的航空工业水平,以更好地保卫国家的领空安全。

随着协商的深入,俄罗斯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愤怒和不满,逐渐转变为理解和接受。俄罗斯认识到,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对俄罗斯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中国大规模进口苏 27 战机,为俄罗斯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俄罗斯的航空工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此外,中国在仿制和改进苏 27 战机的过程中,也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技术反馈。

中国进口苏 27 战机,并且是大规模进口,对俄罗斯苏系列战机来说是最好的广告,随后苏 27/30 系列战机大规模出口,事实上对俄罗斯维持前苏联的航空产业不至于像海军军工产业一蹶不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大规模进口苏 27 战机,无疑为俄罗斯苏系列战机做了最好的广告。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大国,其对苏 27 战机的认可和大规模采购,向世界展示了苏 27 战机的卓越性能和可靠性。这一举措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关注,纷纷对苏 27/30 系列战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苏 27/30 系列战机大规模出口到十余个国家,订单总数超过 1000 架。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中国的大规模进口密不可分。中国的进口行为不仅为俄罗斯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收入,还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海军军工产业遭受了重创,一蹶不振。然而,航空产业却在苏 27/30 系列战机的大规模出口下得以维持和发展。中国的大规模进口为俄罗斯航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能够在艰难的时期继续保持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同时,大规模出口也促使俄罗斯不断改进和升级苏 27/30 系列战机,提高其性能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了俄罗斯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地位。

例如,苏 - 27 战机制造出来后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一共拥有约 700 架的苏 - 27,中国拥有约 276 架的苏 27 / 歼 - 11 战机。如果再加上其他国家的零散出口,光苏 - 27 这一个型号的制造总数就超过了 1000 架。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大规模进口对俄罗斯苏系列战机的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反例则是新世纪后,苏35和苏57的困境。大家知道,俄罗斯完成苏35之后,也曾想要将其推向国际市场。但是因为没有中国或者其他空军大国的大规模采购,以至于苏35空有最强四代半战机的名头,却因为中国仅仅采购了24架就停止采购的原因,最终没能大规模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去。

加之俄罗斯经济不景气,苏霍伊设计局因为没有外部经济来源,内部经济支撑又跟不上,所以到五代隐身战机研发的时候,也就只有一个印度还对其有所信任。但是因为没有源源不断地财力支撑,仅仅依靠印度的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支撑,俄罗斯是不可能将苏57研制成为高性能隐身战斗机的。正所谓成也苏27,败也苏27.俄罗斯航空工业因为有了中国采购苏27而没有出现塌方式的衰退,却最终因为苏27之后,航空工业没有了财力支撑,逐渐走向了没落。

中国获得苏 27 战机后对空军发展的助力

苏 - 27 战机的引进对中国空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苏 - 27 作为一款先进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其优异的机动性、作战半径和载弹量等性能,使中国空军在面对潜在威胁时有了更强大的底气。例如,在与周边国家空军的对比中,中国空军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增强了国家的空中安全保障。苏27之前,中国唯一可以依靠的重型战机,只是半条腿的飞豹战机,但是有了苏27之后,中国空军才算是彻底走上了大国空军的角力场。

其次,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借鉴。通过对苏 - 27 的研究和仿制,中国航空工业在飞机设计、制造工艺、航电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歼 - 11B 战斗机为例,在国产化过程中,中国极大地加强了同乌克兰、白俄罗斯的航空企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大部分零部件的国产化,换装了国产的武器系统和先进的雷达等设备。这不仅提高了中国空军装备的自主化水平,也为后续中国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苏 - 27 的引进还促进了中国空军作战理念的转变。中国空军开始更加注重信息化作战、体系化作战,加强了与其他军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空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飞行员和航空技术人才。

说明一下,全球军贸对于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的战机出口,是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考量的。大家稍稍思考一下就能看清楚,世界上绝大多数外贸飞机的作战半径都不超过1500公里。原因很清楚,1500公里作战半径,已经属于战略级别的武器装备了。从这点上来说,苏27可以算是我国战略空军的起点,其作用,丝毫不亚于预警机,加油机,轰炸机和战略运输机。

俄罗斯对外出口苏系列战机的经济输血作用

俄罗斯对外出口苏系列战机对其航空工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都有着强大的输血作用。一方面,苏系列战机的出口为俄罗斯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面临巨大困境,除了石油等能源出口外,军火贸易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苏系列战机作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拳头产品,出口到十余个国家,订单总数超过 1000 架,为俄罗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例如,苏 - 27 战机制造出来后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一共拥有约 700 架的苏 - 27,中国拥有约 276 架的苏 27 / 歼 - 11 战机。如果再加上其他国家的零散出口,光苏 - 27 这一个型号的制造总数就超过了 1000 架。这些战机的出口收入为俄罗斯的航空工业研发、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维持了其航空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苏系列战机的出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航空工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产业体系,涉及到材料、电子、机械等多个领域。苏系列战机的出口需求促进了这些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俄罗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稳定国家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逐渐转变了对中国仿制苏 - 27 战机的立场,这背后也有重要的经济原因。一方面,中国大规模进口苏 - 27 战机为俄罗斯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大国,其对苏 - 27 战机的认可和大规模采购,向世界展示了苏 - 27 战机的卓越性能和可靠性,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关注,推动了苏 - 27/30 系列战机的大规模出口。

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下,也认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在 2014 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俄罗斯被西方打压,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处境更加艰难。此时,中国作为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对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在仿制和改进苏 - 27 战机的过程中,也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技术反馈,促进了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技术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获得苏 - 27 战机后对中国空军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助力,同时俄罗斯对外出口苏系列战机也为其航空工业提供了强大的经济输血作用。俄罗斯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逐渐转变立场,经济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中俄两国在航空领域合作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为两国未来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4 阅读:1671
评论列表
  • 2024-10-26 22:55

    苏27当时是整个生产线,怎么就仿制了,我高价买回来的生产线,我生产什么那是我的事,而且毛熊也没怎么说啊,看见你好几回了,睁眼睛说瞎话,你特么懂鸡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