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狄云对水笙其实是没什么特别感觉的,要说有,被她误会的无奈感说不定还比较多一些。在雪谷里对水笙的照顾,基本上还是基于心地善良去照顾一个死了父亲的弱女子,而非因为喜爱水笙。纵然在雪谷相依为命了一年,但狄云心中还是只有师妹戚芳,所以还没有空间去发展与水笙的感情。
但这并不表示他对水笙没有感情,对狄云来说,这时候的水笙于他算是兄妹之情,但也还是很别扭——因为曾经误会过他的关系。即使狄云后来出面企图对汪啸风说明他跟水笙没怎样,那也只是“义愤之心顿起”,而非爱怜之心。
后来戚芳因为不忍心而救了她丈夫万圭,但反被万圭所杀。这时狄云的反应是:
在他内心,更有一条妒忌的毒蛇在隐隐地咬噬:“你……你终究是爱你丈夫,宁可自己死了,也要救他。”
狄云的这一个内心活动很重要,这建立了未来他接受水笙的基础。因为狄云虽然善良,但在他受到欺负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很简单的: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对于戚芳因为无依无靠不得已而嫁给万圭,他还可以接受,但戚芳是竟然真的爱万圭,这就让狄云难以接受。
因此纵然旧情难忘而愿意抚养戚芳的女儿空心菜,也不表示他能够不“报复”戚芳的变心。所以狄云后来带着空心菜到雪谷去生活时,一来心里很可能已经有报复戚芳的心态——你可以爱别人,我当然也可以;
二来狄云的感情显然是日久生情型的,与水笙再在雪谷长久生活下去的话,由兄妹之情发展成爱侣,也就理所当然了。只可惜小说就此结束,他们两个人这段感情会不会如我所料这般发展成爱情,就不得而知了。
我记得倪匡在评论金庸小说的时候对于《连城诀》有提到,说这是部写“坏”的书。此言诚然无误,但并没有提到这些“坏”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个“贪”字。
小说里描写了非常多的坏事。
师父教徒弟剑法故意教错,坏。
师兄杀死师弟,坏。
栽赃冤枉无辜者,坏。
贿赂官府让无辜者一直坐牢,坏。
父亲杀死女儿,坏。
下毒杀死女儿爱人,坏。
徒弟围攻杀死师父,坏。
因渔人不肯载人便飞石打死人,坏。
这些,我只不过提了一小部分而已,真要继续详细列出,我想读者看了也不舒服。而这一切,都可以总结在“贪”上。
贪什么?如花铁干,贪的是江湖上的地位名声。如万圭及他的七个师兄弟,贪的是戚芳的美色,当然也可能顺便贪《连城诀》。如水福,贪的是别人不肯卖他的金色鲤鱼。如血刀老祖,贪的是水笙的美色。
然而贯穿了本书前后,最让人贪的,就是《连城诀》。为什么?因为可以由《连城诀》找到传说中梁元帝所藏的那个大宝藏。也就是说,大家贪的就是财。为了贪这个财,书中的人物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硬的如江湖人士追杀围攻知道秘密的丁典,软的如江湖豪客利诱丁典说找到宝藏愿意七三分账。阳的如万震山率领弟子围攻师弟言达平,阴的如凌退思暗中下毒抓了丁典企图逼他说出《连城诀》。
俗话说万恶淫为首,但若依照本书来看,淫根本不算什么,充其量不过就那样,又怎比得上为了各种贪而造成的各种坏?所以我认为该是万恶贪为首才对。
说真的,就是因为小说里充满的这么多因为各种贪所引发的各种坏,所以读起来比金庸的其他作品分外让人感到不舒服,我想这也是《连城诀》之所以让人遗忘的重要原因。说到底,大家看小说图的是看得高兴,希望能够暂离现实社会摆脱现实压力,而不是看这种沉闷的写实文字,这些轻易就能让人联想到实际生活的险恶人心!这多不愉快!
金庸在后记里有提到,《连城诀》本来是为“东南亚周刊”而写的,篇名本来叫做《素心剑》。《连城诀》这个书名改得好极了,原名《素心剑》与内文全无相关,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但改成《连城诀》后,不但扣紧了连贯全书的关键,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全书的主旨——贪。
怎么说呢?连城诀,连城,连城,什么东西价值连城?是表面上大家争夺目标的连城剑谱和连城诀那一串数字?当然不是,那只是表象。真正价值连城的是解开连城诀后发现的那个大宝藏。
但书末解开了这个大宝藏的秘密后,众人抢夺的情况下,却是全部中毒发疯身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本书真正的主旨,就是借由众人得到这个连城诀大宝藏的下场来阐述。再怎么贪财,最后还是一场空。
但金庸真的狠心到这种地步,把所有人的结局都安排得这么惨吗?倒也不是这样。书中主要人物并非全部都这么贪的,除了小女孩空心菜还小不算什么之外,狄云不贪,水笙也不贪。所以尽管他们经历了许多惨事,但最后得以保命,并且都回到藏边的雪谷里去过着遗世的生活。这暗喻着人要消弭贪欲才能脱离险恶的人世,虽然没有任何刺激感官的享受可言,但却有一种隽永的、让内心感到恬适的平淡安乐。
这种安排显现了金庸对于佛学的体会。佛家说贪、嗔、痴是为三毒,是人们烦恼的来源。虽说这三毒各自独立运行,但贪却很容易就引发嗔与痴。因此金庸特别以“贪”为主旨,写了《连城诀》这样一本小说,来演绎因贪所造成的种种行为与后果。所以我认为将书名改成《连城诀》真的改得很棒,远比不知所云的《素心剑》好太多太多了。
讲到佛学,就一定要讲一下连城诀大宝藏的地点。《连城诀》解出来后,宝藏的埋藏地点是“江陵城南偏西,天宁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诚膜拜,通灵祝告,如来赐福,往生极乐”这一大串字,宝藏则是大殿里的黄金佛像,与藏在佛像腹中的珍珠宝石等等。这中间就有个有趣的对比。宝藏是人欲的根源,而佛却是觉悟解脱了的人,金庸故意将宝藏安排为佛像,这到底是在暗喻什么?
我自己的解读是,金庸有意提醒读者,真正的宝藏是佛,是佛法。只有觉悟解脱的人才是真的宝藏,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如来赐福”,才能“往生极乐”,当然就大乘佛教来说,能帮助众生解脱会是更大的功德。但若贪欲不减,只着重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银财宝,那么最后就什么都得不到,徒然送了自己的命而已,这其中自有劝晓大众寻求真正的解脱,而不要汲汲于追求人世间犹如过眼云烟的财富、名声、地位、权势的佛家要义。
《连城诀》虽然只有一本书的篇幅,其实可以提出讨论的部分还有很多,但我想我到此停笔就好,其他部分可以留着让读者们自行体会,如果有人愿意也动笔写心得感想来交流当然最好。最后我还是要再提醒大家:金庸的长篇固然精彩,但也不要遗忘了他的短篇。短篇有短篇的动人之处,希望大家能够再好好鉴赏一番,或许你可以发现更多遗珠!
(完)
推荐阅读:还记得童年阴影《连城诀》中这些瘆人的情节吗?
是血刀老祖让花铁干转变的?不,这就是他的本色发挥
金庸的短篇不如长篇?
金庸的人性力作《连城诀》:“好人未必有好报”
古龙的主角为什么一出场就是满级大号,打怪升级难道不香吗?
大yin不就是贪么?明明家里有红旗,还想把单位下属女性都yin了,这不是生理需求,是内心的贪
忽然看到空心菜,眼泪都要下来了
因为佛度有钱人[吃瓜]
全局就血刀老祖,正大光明的坏,别的都是伪君子[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