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纳粹党员,却违背元首的意志,义救了千余名犹太人的生命。他是大发战争财的投机商人,却为了心中的那份怜悯与不忍,惜倾尽家财!
奥斯卡.辛德勒,仁心未泯的好色之徒,唯利是图的救世主!二战期间,在德国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的环境下,辛德勒利用为他发家致富的搪瓷工厂暗度陈仓,将1100名犹太工人送上了他一手缔造的诺亚方舟,从而使得他们在纳粹种族清洗的屠刀之下得以幸存。
1993年,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动用了3万余名临时演员,在故事的发生地点,用黑白胶片和大量的手持摄影,以记录式的风格,将辛德勒的善行弘扬至整个世界!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筹备十年的精心巨制,震撼人心的史诗电影!
本篇文章用超过万字的篇幅品欣这部作品,与各位一同走进辛德勒至善至美的传奇事迹!
火柴划破黑暗,带来光明与希望,就像是辛德勒在犹太人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带给他们生命一样。伴随着祈祷的歌声,导演用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开场,将这个好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1939年9月,在纳粹铁蹄的征讨下,波兰军队在短短两周之内迅速溃败。占领波兰后的德国,强迫境内的所有犹太人登记户口,并被陷入到指定的大城市。在纳粹淫威的趋势下,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犹太人背井离乡,来到克拉科夫市。
画面切换到一个男人的住所,镜头虽然没有展示他的面部,但从他喝的美酒以及细心得体的穿着,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非常体面的人物。
房间内的收音机里正播放着匈牙利音乐家鲁兰斯.查理斯于1933年创作的伤感乐曲《黑色星期天》,哀怨的曲调,衬托出波兰犹太人的黑色岁月已经悄然降临!
一番细心得体穿戴后,这个男人来到一个纳粹军官群集的舞会,他一边打量着形形色色的军官,一边又对舞会上的美艳女郎目不暇接。
这个身材高大、慈眉善目的男人名叫奥斯卡.辛德勒,身为纳粹党员的他,混迹于德国的政商二界。此次来到克拉科夫的辛德勒,正与借助这场战争,圆他长久以来的财富梦想。
此次舞会上,辛德勒利用他高明的交际能力,与当地的纳粹军方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为他的发达之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德勒计划收购一家闲置的搪瓷工厂,生产厨具以供应德国军方,为此他找到了原厂的会计、犹太人伊扎克.斯坦恩,并说服对方与自己合作。
辛德勒委托斯坦恩寻找犹太商人投资他的工厂,但是在长期的招商过程中却并不顺利,直到1941年的3月份情况才发生转变。
这一天,生活在克拉科夫市的犹太人,又被强制性命令集体迁入到纳粹在该市城南划分的犹太隔离区。
伴随着密密麻麻的迁徙大军,影片首次响起了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为电影创作的主题音乐,它以一种超越时空的质朴感和史诗感,打动了全世界的观众!
该配乐配合犹太人被迫搬进隔离区的画面,这不仅仅是对悲惨境遇的描绘,更酝酿出一种超越画面的沧桑感,就像是创作者或观影者的深深同情与默默叹息!
随着犹太人的自由人权更进一步的遭到剥夺,也间接促进了辛德勒的招商行动。强制压迫的时局之下,令那些腰缠万贯的犹太富商明白到,他们的财富迟早会遭到纳粹的掠夺。
在会计斯坦恩的引荐下,辛德勒趁机利用并扩大这种恐惧因素,说服了一些犹太富商,用回馈商品的不平等合作方式,换来了巨额投资。
辛德勒的搪瓷工厂开业在即,他决定聘用廉价的犹太技工为他赚钱,斯坦恩则负责招募任务。然而斯坦恩招募的并非都是专业技工,他以伪造文件的方式,将他所相识的朋友进行伪装,通通招进了搪瓷工厂。
在搪瓷工厂工作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遭到纳粹党卫军的羞辱和迫害,这也是身为犹太人的斯坦恩,甘愿与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合作的原因所在。
辛德勒要为自己挑选一位秘书,前来应聘的人络绎不绝。一个个年轻貌美的女孩,辛德勒看得心花怒放,以至于他不会去注意到,她们的打字技巧是有多么的笨拙。
当出现一位运指如飞的老女人时,他却不屑一顾。
好色的辛德勒,将这些漂亮的女孩全部收归麾下。
曾有记者采访过辛德勒本人,当问及他的个人喜好时,他毫不掩饰的回答道“美酒”与“美女”。历史上的辛德勒并非一个成功的商人,无论在战前还是战后,他的经商之路都可谓是伤痕累累。然而唯一一次依靠战争得来的成功,他却因仁爱而选择了放弃!
在斯坦安的协助下,辛德勒的生意迅速走上轨道,军方的大量订单令工厂盈利日益倍增,为此,辛德勒由衷的对会计师斯坦安做出了致谢,并向他敬上一杯美酒。然而,斯坦恩的拒绝,却令辛德勒甚为难堪。在斯坦恩眼中,他与辛德勒仅仅只是时局因素上的合作关系,在他的心中,却极为讨厌着眼前这个压榨犹太人的投机分子。
工厂内的一名独臂犹太技工,通过多日的等候,终于见到了辛德勒。有幸进入工厂工作的他,因而避免了被党卫军毒打的命运,满怀感激之情的他,当面对老板做出了深深的言谢!
辛德勒:“那个人只有一只手,有什么用?”
斯坦恩:“很有用!”
对此幸德勒很不高兴,在他眼中,一名残疾工人根本就没有利益生产价值,为此还反复质问担任招募工作的斯坦恩。
数日之后,这名独臂技公因为身带残疾的原因,遭到歧视,被党卫军无情的杀害。
然而,辛德勒却为了这名没有价值的残疾工人,毅然前去找负责此事的纳粹军官讨取公道。
从该事件中可以看出,辛德勒既在乎个人利益,同时他还有着与生俱来的同情怜悯之心!
辛德勒的得力助手斯坦恩,因忘带工作证的原因,意外被送上了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火车。辛德勒得知情况后,迅速赶来将斯坦恩救下火车。
满载犹太人的火车离开后,只见他们的随身行李,早已被偷偷运下了火车。
仓库内,所有行李统一被分类放置,其中的财物将会充作纳粹的军费,而行李的主人,都将在死亡集中营的毒气室里,被迫结束自己的人生旅途。
1943年的冬天,克拉科夫犹太人的巨大噩梦开始了。新来的纳粹军官阿蒙.戈特,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此次他奉命前来清洗犹太隔离区。
惨绝人寰的杀戮正式拉开序幕,犹太区变成了人间炼狱,手持摄影在摇晃中捕捉着最真实的点点滴滴,记录下了这残酷的时刻。
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犹太难民们,他们惊恐的寻觅着躲藏地点,祈望可以逃过这场浩劫。
一间住所内,年轻的费佛伯格此时不得不与妻子分离,各自前去逃生。
费佛伯格在逃窜途中遭遇了阿蒙带领的搜捕队伍,这个机灵的犹太年轻人急中生智,假装为执行任务的军官清理路障,因而躲过一劫。
影片中有台词的角色共126位,其中大部分犹太角色都是来自于现实中的原型人物,他们在片中的名字甚至都没有丝毫改变。这个名叫费佛伯格的犹太人,就是辛德勒所救犹太人的其中一名,战后他移居美国,是一名成功的商人,而且终其一生都在宣扬辛德勒的善举。
现实版费佛伯格
1980年,费佛伯格找到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由他口述、托马斯记录的方式,将辛德勒的义举,著写成小说《辛德勒的方舟》。
1982年,导演斯皮尔伯格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该部小说的书评,流淌着犹太血液的他,被其中匪夷所思又震撼人心的故事,给深深打动!随后,他为求证故事的真实性,约见了小说作者托马斯和小说助理费佛伯格。
在对辛德勒的故事有着更为详细的了解后,斯皮尔伯格随即向环球影业提出建议,买下了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当时,斯皮尔伯格考虑到自己没有能力驾驭这样宏大的题材,于是将拍摄计划推迟到10年之后。
由于时间太长,费弗伯格担心导演遗忘此事,因此在10年之间,他每个礼拜都会给斯皮尔伯格一通电话,直至1993年3月电影开拍时,有着真实经历的费佛伯格,在斯蒂尔伯格的邀请下,当仁不让的成为了该片的顾问。
在山上远眺的辛德勒,见证了犹太区的这场血腥浩劫,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就在党卫军疯狂屠杀犹太人的同时,一个小女孩出现在画面中,黑白胶片中唯一的红色显得那么的耀眼,她缓缓走过身后不断有人倒下的城市,配乐中传来了纯真的童声合唱。
这首由特拉维夫儿童合唱团用犹太人的音律合唱的歌曲《热情在火炉中燃烧》,更像是一首启蒙诗的自语歌,那种纯真的忧伤令无数人动容,歌曲代表了童真和纯净,与残酷的杀戮形成了强烈反差,音画对立的蒙太奇技法,使得这个段落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批判高度!
红衣小女孩是导演的点睛之笔,她唤醒了辛德勒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良知,是辛德勒思想巨大转变的关键因素!
夜幕降临,那些躲藏在暗处的犹太人并未能因此而逃过劫难,凶残的党卫军仍然不肯放过他们。配乐上,先是以低沉的独奏,营造出片刻的宁静。
然而,随着犹太人脚踩钢琴发出声响后,声音突然变得密集起来,吵闹声、机枪声混成一片。
在嘈杂的背后,导演更具创造性的让观众听到了纳粹军官所演奏的巴赫名曲。在节奏上,与稠密的声音融为一体,在情感上,则表现出强烈的批判色彩,可以演奏巴赫伟大音乐的手,同样可以拿起杀人的枪,这是对德国纳粹的讽刺,更是对人性的思考!
在纳粹的现代科技搜捕下,躲藏的犹太人无从遁形,在法西斯的机枪扫射下,他们无一幸免!
经历过大屠杀清洗行动而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被集体关进了新建在克拉科夫的普拉绍夫集中营,阿蒙.戈特成为了这个集中营的司令官。
他手握生杀大权,极度奉行种族政策。在阿蒙眼中,这些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人类的物种,杀与不杀、或者杀谁,完全取决于他的心情,集中营内的犹太难民,就犹如待宰的羔羊。
饰演阿蒙的英国籍演员拉尔夫.费因斯,为了形象的再现这个恶魔,查阅了诸多相关资料,不惜在短时之内增肥28磅,还在众多犹太幸存者的口中打听了关于阿蒙的各种信息。
辛德勒的工厂一片寂静,他所有的工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为了自己的生意得以继续经营,他利用自己在军方的关系,联系到了阿蒙。一番隆重的财色贿赂,最终使得集中营内的工人,被安全的送回了工厂。
集中营内的五金工厂,一名犹太牧师因生产的铰链数量过少,被阿蒙怀疑偷懒,厄运随即降临在他的头上。
牧师:“长官,之所以我只做了那么几个铰链,是因为早上我被派去铲煤了..."
面对即将被杀害的命运,牧师慌忙地进行了解释,但阿蒙并不需要解释,屠杀犹太人更加不需要任何理由。幸运的是,刽子手的手枪失灵,牧师暂时逃过一劫。但是已经成为阿蒙眼中钉的牧师,以后的生存环境,注定是凶多吉少!
斯坦恩将牧师的情况告知了辛德勒,辛德勒以贿赂手段,成功将牧师解救到了搪瓷工厂。
一桩偷鸡事件令一个营房的犹太人成为了嫌疑犯,阿蒙向其索要盗犯未果,便决定陆续杀掉所有的嫌疑犯,直至找出盗犯为止。
当第一个人倒下之后,其中的一名小男孩为避免牵连,便将偷鸡罪名指认在那具尸体身上。糊弄长官更是滔天大罪,一旦被发现必死无疑,为求生而撒谎的小男孩,仍然存在着生命危险。
犹太小男孩:“董事长,再次感谢您,我会很用心的去学习搪瓷的各项制造技术...”
在斯坦恩的请求下,辛德勒又将该名小男孩买进了工厂。
各个地区都充满着血腥的杀戮事件,唯有辛德勒的工厂安然无恙。一名依靠非犹太籍假证件,而避免被关入集中营的犹太女子,得知这一信息后,找上了辛德勒。他身穿借来的漂亮服装,一番精心打扮,似乎愿意牺牲自己的色相。
犹太女子请求辛德勒,将她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父母解救到搪瓷工厂,因为如今的集中营已经在开始清理老弱病残,她的年迈父母正处于命悬一线之间。
面对女子的请求,辛德勒直接大发雷霆,他生气的是,搪瓷工厂救援犹太人的行为,竟然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因此,辛德勒拒绝帮助女子,并用恶语将她赶走。
随后他又来到斯坦恩的面前,狠狠发泄一番。因为一系列的救援行为,都是由斯坦恩主导,在他允许的情况下而进行的,因为斯坦恩而使他成为了一个被动行善者。
辛德勒发泄完心中的苦闷后,他的怜悯与不忍,还是促使他做出了又一次的救援行为。
这一救援事件,是辛德勒首次的主动行善。
营救素不相识的女孩父母情节,描绘了辛德勒既唯利是图、又心怀怜悯的两面性。正是这种不完美,使得辛德勒的人物塑造真实可信、丰满而不空洞!
开往奥斯维辛的死亡火车,这一天又来到了克拉科夫,普拉绍夫集中营内的犹太儿童,遭到了遗弃。
营区内的广播对天真的孩子们播放着熟悉的歌曲,在党卫军的威逼和哄骗之下,孩子们陆续登上卡车,随后卡车都会将他们送上死亡火车。轻松的旋律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反差,深深震撼了每一位观者的心灵!
庆幸没有被送上死亡列车的母亲们,还没来得及为自己高兴,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她们发疯似的冲向卡车,想要挽救自己的孩子,却又无能为力。
一些知道奥斯维辛内幕的孩子们拒绝上车,他们惊恐地在集中营内逃窜躲藏。年幼又聪明的孩子们四处躲避搜捕的情节,则让人更加悲伤和感慨,幼小的生命其实更需要保护,但在战争面前,他们却要为自己的生存而纷争!
躲在粪坑中的犹太儿童
在参演电影的3万名临时演员中,很多年长的参演者都是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而所有参与该片演出的儿童,全都来自于辛德勒所救犹太人的后世子孙。
炎热的天气之下,一辆满载犹太人的火车,即将开往奥斯维辛。拥挤在车厢内的犹太人,被炙热难耐、呼吸困难的环境,折腾得苦不堪言!
辛德勒见状于心不忍,于是向阿蒙提出自己要玩游戏的请求。他借机将水浇向车内,极大程度缓解了车内犹太人的痛苦。
见证了太多残忍行为,令辛德勒的怜悯之心日甚一日,尽管车内的生命已经不可逆转,辛德勒还是宁愿冒着违反种族条例的风险,为他们带来最后的安慰!
然而,懵然不知的阿蒙见此却幸灾乐祸的笑道,辛德勒给予他们希望,实属一种残忍的行为。
1944年4月的一天,克拉科夫的天空雨雪纷纷,但令人奇怪的是,本应洁白无瑕的雪花,却夹杂着黑色的物质。
这一天,恶魔军官阿蒙.戈特奉命挖出数万具犹太死难者的尸体,通通焚之一炬,已达到毁尸灭迹的目的。与白雪交织的黑色物质,正是来源于尸体焚化后的火灰。
随着一具具尸体被挖掘而出,辛德勒再次见到那名红衣小女孩,最后她也静静躺在运尸车上,当从辛德勒身边推过的时候,他内心的良知已被进一步唤醒!
身处现场的辛德勒从阿蒙的口中得知,元首已经对各个德战区的犹太人下达了最终解决方案,即为种族灭绝行动,克拉科夫所有的犹太人,都会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体处死。
辛德勒已经赚够了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打算功成身退,他与斯坦恩作出了最后告别。斯坦恩这个聪明又善良的会计师,在一次次见证辛德勒的善举中,渐渐了解并体会了辛德勒。
曾经羞于与老板喝酒的他,终于喝下了这杯告别之酒,他与辛德勒已然成为了知己,多少的友谊与感动,都融进了这杯迟来的酒中!
带着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辛德勒准备离开克拉科夫。然而,听着远处奥斯维辛集中营死亡列车的呼啸,听着房间内留声机传出的、由美国著名黑人爵士女歌手比利.好乐迪演唱的《上帝保佑孩子》的歌声,辛德勒似乎做出了非同一般的决定!
辛德勒的良知,最终完全战胜了他的唯利是图,他决定用他赚来的钱,向纳粹军官阿蒙.戈特买下他的工人。
这个段落是片名的题意所在。犹太会计师斯坦恩敲击着打字机,辛德勒嘴里不断说出的名字,最终汇成了那份拯救生命的名单。
借用片中斯坦恩的台词,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代表着生命,在它的外面,是美丽的港湾。
报出自己的名字,登上象征生命的列车,这与影片开场犹太人说着自己的名字、被赶进犹太隔离区、送进死亡之地,形成了鲜明对比。
导演斯皮尔伯格用如此艺术化的方式,诠释着生与死的轮回,伴随着《辛德勒名单》的主题音乐,使这个片段更加煽情,临近死亡后的重生,令人感动到流泪!
影片中一个个幸存者的名字,皆是来源于现实中,辛德勒所救赎的犹太人。
克拉科夫的德军已经收到撤退命令,辛德勒只好将工厂搬移至他在捷克的故乡,满载男性员工的火车顺利抵达了捷克。
不幸的是,女性员工所乘坐的火车,因德军工作程序上的失误,意外被送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这些犹太女性不分老幼,通通被剪掉了头发,脱去了衣物,随后被送进了黑漆漆的屋子。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毒气室吗?早有所闻的她们,已经在恐惧中颤栗!
参演这场淋浴戏的临时演员,有些年纪稍长的,童年时期曾就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不幸的经历,令她们终身难忘,拍摄这场戏时,更是彻底激发了幼年创伤,不少临时演员崩溃在拍摄现场。
戏中的淋浴情节,如果发在真实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她们或许不会如此幸运,淋浴室永远都会是杀人毒气室的伪装。
据资料显示,斯皮尔伯格为追求影片的纪实风格,所有的取景场地都选在真实历史中所发生的地点,但唯独奥斯维辛例外。影片开拍之初,奥斯维辛原本也是导演计划的取景地之一,不料却遭到犹太协会的反对。协会声称,奥斯维辛的土地之下,埋藏了无数犹太遇难者的冤魂,希望剧组不要去惊扰他们的亡灵。抱着对犹太民族的尊重,剧组只好放弃了取景计划,他们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附近搭建了一个仿景,来拍摄相关剧情。
奥斯维辛是纳粹在波兰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个集中营,在纳粹的种族屠刀下,它也是最大的杀人工厂,数百万犹太人丧命于此。对于整个犹太民族来说,奥斯维辛是他们永远的耻辱和悲痛!
辛德勒得知他的女员工意外被送到奥斯维辛的消息后,迅速赶往此地,并联系到一位该集中营的高官。辛德勒再次用钻石收买了纳粹高官,将这些踏入死亡之地的犹太女性解救出来。
象征生命的名单再度被人念起,惊魂未定的女员工们终于踏上了那辆救赎生命的列车。
然而就在上车过程中,风波又起。一些纳粹士兵否认儿童是重要技工,强制性将她们从母亲身边抱走,无可奈何的母亲们,只能撕心裂肺的哭喊。
辛德勒见此情形,迅速阻止了纳粹士兵的行为,急中生智的他,又迅速证明了儿童作为生产技工的重要性,从而令这些小女孩逃过劫难。
可叹的是,战争带给人的仇恨是没有底线的,即便是天性纯真的儿童,也不会得到特别的宽恕!
白雪皑皑,当女人们缓缓走进辛德勒的工厂时,悠扬而深情的辛德勒主题音乐再度响起,对历尽艰难的她们而言,悲惨的日子终于结束!
伴随着以色列音乐家伊扎克.帕尔曼用小提琴独奏的主题音乐,将劫后余生的感动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令入戏的观影者无不动情!
为了确保工人的生命安全,辛德勒以法律条文公然警告该区域内的德国士兵,随意处决工人是违法行为,不仅要为此赔偿辛德勒的经济损失,还会获得牢狱之灾。辛德勒为了确保这一点,他禁止所有德国士兵进入他的工厂。
一番明言禁令后,辛德勒用美酒招待了德国士兵。
辛德勒对士兵们的恩威并施,以及在他与太太的细心守护下,犹太工人们无惊无险地度过了7个月。
由于德国的战事不利,在军方的要求下,辛德勒在捷克的新工厂成为了一家生产军火武器的兵工厂。然而在7个月的生产过程中,辛德勒故意调偏机器的刻度,导致他的工厂没有生产出任何一枚可以发射的炮弹,工厂的订单因不合格的生产,全部被军方退货。
身为纳粹党员的辛德勒,对德国纳粹党的暴行早已是深恶痛绝,如今的他,全身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辛德勒在他的工厂里宣布了这一喜讯。德国士兵们接到撤退命令,上级命令他们在撤退之前,清理该区域内的犹太俘虏,他们唯一一次踏足辛德勒的工厂,就是为了执行这最后的杀戮。
辛德勒一番言简意赅的言语,劝退了本已厌战的士兵,令他们统统放弃了这最后的任务,这是辛德勒对犹太工人最后的一次救赎。
经历了近6年的残酷屠杀,犹太人的曙光终于到来了!但辛德勒对于军事法庭而言,他是纳粹分子,是压榨犹太劳工的不法商人,他将成为通缉犯而亡命天涯。
一名员工将口中的金牙拔下,铸成了一枚金戒,上面用希伯来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这是他们为感激辛德勒的救命之恩,而赠送给他的临别之礼!
深夜,辛德勒与太太开始了他们的逃亡生涯,全体员工为辛德勒夫妇送行。
购买犹太工人、打点纳粹官员、亏本的兵工厂,如今的辛德勒虽已倾家荡产,但他无怨无悔!
犹太牧师将一封由全体员工签名的信件,交给了辛德勒。这封信的内容解释了前因后果,如果辛德勒不幸被捕,这封信或许可以救他一命。
斯坦恩将那枚具有象征意义的金戒,赠送给了辛德勒。
如果说剧情的高潮在被拯救的犹太人到达捷克的工厂后就已经结束的话,那么这里则是构造影片情绪的最高潮。
尽管为救下这1100名犹太人辛德勒已经散尽全部家财,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导演不仅仅是在赞颂辛德勒的至善,更是表达出对逝去的数百万犹太人的深深哀悼!
斯皮尔伯格在物色主角人选之时,曾有多名天皇巨星主动请缨,但都遭到他的拒绝。导演不起用大牌明星的原因,或许是他们的参演会导致观众将注意力投到演员身上,从而忽视了严肃的剧情。
直到斯皮尔伯格在百老汇的舞台剧中见到演技卓越、知名度却鲜为人知的连姆.尼森,尤其是他那风度翩翩的举止和透着慈爱的面孔,直接令导演将他定为饰演辛德勒的不二人选!
在辛德勒即将离去的最后段落,小提琴独奏的主题音乐被放在极高的音区演奏,再配合着犹太工人目送辛德勒的画面,将这一告别情节渲染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犹太工人们在送别地待到次日清晨,一名苏联红军前来解放了他们。
1100余名犹太幸存者集体朝着光明的未来走去。
战后统计,幸存的波兰裔犹太人不足4000名,而辛德勒犹太人就占据了这总数的四分之一。
伴随着犹太工人的步伐,影片响起了由希伯来语合唱的歌曲《金城耶路撒冷》,它以质朴的旋律、虔诚的情感,表达了犹太民族对金城耶路撒冷的无比崇敬和无限希望!
合唱曲《金城耶路撒冷》,是犹太裔作曲家纳奥米.谢莫创作的一首歌唱耶路撒冷的颂歌,它并非为本片而作,但对于为本片创作配乐的作曲家威廉姆斯而言,这首歌正是他配乐的创作基石。
被解放的犹太人与被送上绞刑架的阿蒙.戈特,形成了对比。灾难终有尽头,而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画面由黑白变为彩色,历史回到现实,影片中的演员也演变为现实中的辛德勒犹太人,他们已经获得了新生,终于可以找寻绚丽的未来!
片中的部分演员与原型人物来到辛德勒的墓前,他们以犹太教的独特习俗,纪念了这位善行者的亡灵,导演斯皮尔伯格用这样一个真实记录性的片段,为这部长达三个钟头的史诗电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辛德勒在战后多次经商,却屡遭失败,他的晚年生活极为窘迫,有时还需依靠犹太幸存者的救济,才得以维持生计。1974年辛德勒病故,享年66岁。辛德勒因为善行而被世人、特别是犹太人永远铭记,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耶路撒冷的西安山上,是唯一一位得以葬在这里的前纳粹党成员。
辛德勒被犹太人称为“正义的异教徒”,他的墓碑上被镌刻着“民族正义”四个大字,如今这四个大字和辛德勒高尚的政治人格,正感动着全世界向往和平和正义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