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第3年,江西鱼塘出现22条鳤鱼!专家:当地十几年未见

张勋评社会 2023-04-20 01:48:02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历史总鱼种多达443种,特有鱼种180余种。今年是长江全面禁渔的第3年,生物资源呈现恢复态势,禁渔成效接连显现。

日前,江西九江的渔业专家在四大家鱼原种场内发现了喜人的一幕:在一次转移鱼种的作业中,渔网中一次性出现了22条鳤鱼苗,体长均在20cm左右,长江中的“神秘物种”再次现身!

渔业专家在原种场内发现鳤鱼踪迹

长江禁渔效果显著:江西发现“神秘物种”鳤鱼

鳤鱼是长江中的稀有物种,2000年以来,野生鳤鱼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河湖相继消失,江西九江地区更是十几年未见踪迹。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这批鳤鱼是在种鱼分塘时意外发现的,鱼塘中所有的鱼苗均是野生的长江鱼苗。

鳤鱼体质良好,体长20cm上下

长江自古就是四大家鱼的原产地,国内养殖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最初都来自于长江流域,起初是采集鱼苗直接入塘养殖。在60年代初,我国突破了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此后的鱼苗主要来自人工繁育,但种鱼仍需要野采,以此保证鱼种的体质。因此在每年5~6月,九江瑞昌等地的原种场都需要从长江中捕捞一定数量的四大家鱼,作为繁殖鱼种培育。

深耕水产育种多年的万师傅对此深有感触:十几年来,采捕工作中始终未发现鳤鱼的踪迹,如今一次性发现了20多尾,这足以说明长江中的鳤鱼资源正在恢复,也说明长江禁渔的效果非常显著。

鳤鱼现身九江瑞昌原种厂(图源见水印)

江西九江发现神秘鳤鱼,这是长江禁渔的意外之喜,这其实早有苗头和预兆。

2020年,中科院水产所在野外科考调查时,于公安段采集到了7尾鳤鱼,同年11月,水生所在长江宜昌段也发现了1尾鳤鱼。2021年,科研人员在洞庭湖的茅草街水域发现了2条鳤鱼,体长都超过了33cm,湖区上一次出现鳤鱼的消息还是在20年前。2022年,湖北孝感市的科研人员在市郊府河片区也采集到了1尾珍稀的鳤鱼,当地曾认为这一物种“区域性灭绝”,直到近年来才有迹可循。

由此可见,鳤鱼的生存现状出现转机,曾经的“稀客”慢慢变成了“常客”。这一变化的背后,长江禁渔功不可没。

鳤鱼是什么鱼?为何会被称为“神秘物种”?

鳤鱼是长江的特有鱼种,属于鲤科鳤属,民间俗称麦干刁、昌刁,头小而尖,身体细长,呈圆筒状,性情相对温和。

在自然水域中,鳤鱼是长江中的顶级掠食者,位于长江生态链的最顶端,尤其喜食小型鱼虾。20世纪80年代前,鳤鱼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和铜鱼、圆口铜鱼一样在渔获物中寻常可见。但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等原因,鳤连同鳡、鯮走向了资源衰退,目前仅有鳡较为常见,鳤偶尔在长江下游现身,鯮则是难觅踪迹。

鳤鱼被人们形容为“神秘物种”,原因是资源密度低,野生个体数量稀少,很多人对此闻所未闻。国内有关鳤鱼的生物学研究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其生理习性、繁殖特性鲜为人知,未被鱼类学家研究透彻,比普通的淡水鱼更具“神秘色彩”。

和鲤鱼、鲫鱼等定居性鱼类相比,鳤鱼的繁殖习性相当特殊:在静水的池塘中无法产卵。一般而言,鳤鱼的性腺在3~5龄才能成熟,每年4~6月份,成年的鳤鱼会择机进入长江干流,一路向上洄游,在水流畅通的产卵场内完成排卵。卵子的类型和鲢鳙相同,这种卵子在激流中能保持上浮,如遇静水则缓慢下沉,导致孵化失败。因此,鳤鱼在静水中无法自然繁殖。

江西九江的鳤鱼苗:来源于长江,为何却现身鱼塘?

江西瑞昌原种场的鳤鱼苗最初发现于人工池塘,该池塘相对封闭,不与长江干流直接相通。可能有人会表示怀疑:原本生活在长江中的鳤鱼,为什么会出现在人工池塘中?

根据工作人员的说法,这批鳤鱼在当初采捕四大家鱼时就已经混入其中。估计当时的鱼种数量多,个体小,不容易辨别鱼苗的种类。而在人工鱼塘中,鳤鱼和家鱼的幼鱼被驯养了将近一年,随着体型增加,种鱼逐渐达到了分塘规格,辨识度提高,人们才在拉网时发现了鳤鱼。

江西九江鱼塘内发现鳤鱼(图源见水印)

这批鳤鱼规格齐整,根据年龄反推,很可能是野生鳤鱼在2022年春季产下的同一批后代。幼龄的鳤鱼和四大家鱼同时出现也并非偶然,这是由繁殖特性所决定的自然现象。

前文提到,鳤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和四大家鱼习性相同;鳤鱼的繁殖期为4~6月,也和四大家鱼同期。因此,鳤鱼的自然排卵期对应了四大家鱼的产卵盛期,鱼苗的孵化时间、孵化方式也是高度重合。由于是同一类型的鱼苗,二者的捕捞方式自然也一样。因此,采捕四大家鱼的鱼苗时完全有可能兼捕到鳤鱼苗。

瑞昌江段的地理位置也可谓得天独厚,当地有19.5km的长江岸线,是多种长江野生鱼的“自然出生地”。每年立夏前后,野生鱼群在长江上游的湖南城陵矶产卵,漂流而下的鱼卵陆续抵达江西九江,中间的漂流流程将近500km,刚好满足漂流性卵的孵化条件。此时的四大家鱼、鳤鱼幼鱼成群聚集,规模壮观,非常容易捕捞,当地渔民称之为“金不换”,据称这种捕苗育种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

考虑到鳤鱼资源的稀缺性,瑞昌原种场的工作人员最终将这批鱼苗放流到了长江,同时放流的还有其他8000多尾鱼,其中就含有不少的洄游性鱼种。

长江稀有物种回归,禁渔作用一举两得

以鳤鱼为代表的稀有鱼种回归长江,长江禁渔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正在显现。

其一,长江禁渔保护的不只是曾经的经济鱼种,还有长江的水环境、野生鱼的栖息空间和产卵场,同时也兼顾了底层的食物资源,比如:水生昆虫、小鱼小虾、软体动物等,这为鱼群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徽芜湖的十里江湾出现成群的草鱼、鳊鱼,江苏镇江上百条鲢鳙“鱼跃水面”,重庆万州监测到一两百条浮水大鱼,这都是鱼群恢复的征兆。

其二,长江禁渔也增加了鱼种利用的可能性,鳤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历史上的鳤鱼只能通过捕捞获得,经济价值受自然资源的限制,但随着资源的恢复和人工繁殖技术的进步,长江中的野生鱼有望发展成饲养品种,利用前景可观。在瑞昌的原种场内,被驯养一年后的鳤鱼体质优良,活力正常,这说明人工养殖是可行的,长江的铜鱼、圆口铜鱼或也如此。

总结

长江禁渔利国利民,在保护水质、改善生态的同时,禁渔也起到了丰富鱼种资源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也说明禁渔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基因库”的有效措施,美丽长江的生态画卷正在成为现实。或许有一天,人们也能听到长江鲥鱼、长江鯮鱼现身的好消息,不妨对禁渔的成果保留更多期待。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