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风险提示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都是购物节。现今互联网金融处于浪潮之巅,各类大促充斥现代人类的日常生活,大学生往往也无法停下“剁手”的步伐。大学生群体通常远离父母,又拥有一定的资金进行自由支配,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很可能踏入电信网络诈骗的陷阱,就连日常买买买后收快递的过程也可能“危机四伏”。平安人寿江苏分公司特分享一份“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请您擦亮双眼,避免权益受损。
案例警示
一、购物狂欢,忽接快递短信
每年双十一都是全民购物的浪潮,踏入大学校园不久的女孩小A也在这购物狂欢中下单不停,除了本身要买的物品外,各类赠品和凑单小物件的快递也让她应接不暇,每天都在迎接新惊喜的过程中度过。这天她手机上收到一条自称物流公司发送的短信,告知其一个双十一的快递因包装破损,需要添加QQ号后进行赔偿,不疑有他,她直接添加了对方QQ号。
二、层层递进,套取个人授权
对方自称物流公司客服,先是针对包裹破损表达歉意,并表示会根据商品价格三倍理赔,对方向小A核对了其姓名、手机号、地址等信息,均与实际无误,此时小A已经完全相信对方,接着“客服”询问小A的银行卡余额,说需要确保对方是“安全账户”才能进行理赔,小A于是将自己存放生活费的银行卡余额截图发给对方。对方又发来一个二维码,需填写身份证号、手机短信验证码、银行账号等信息,验证码短信显示这是物流公司理赔操作需要小A进行身份确认。
三、“理赔”完成?被骗已成定局
小A按照对方指引完成了整套操作,果然半小时内就收到了理赔金,以为已经尘埃落定的她还向”客服“表达了感谢,谁知当天下午,她就发现自己银行卡中的钱已被尽数转走,这才意识到自己遭受诈骗,再去QQ找对方时发现已被拉黑。
风险提示
一、防范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被骗子精准瞄准首先源于个人信息的泄露,当对方手握我们完善的个人信息时,会加深我们对对方的信任,从而轻易跳入陷阱。大学生处于学校这一公共空间,对于各类单证票据、快递包装等,使用时应注意信息的遮挡,使用后应注意及时销毁;避免在社交平台发布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或文案。
二、网购相信官方平台,杜绝系统外交易
网上购物需谨慎,存在纠纷和疑问时使用官方平台联络官方客服,任何私下要求添加QQ或者微信的请求均应谨慎对待,如涉及转账、扫码、点击不明链接的情形,均属于诈骗套路,请坚决杜绝。
三、权益受损,主动维权
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已经遭受诈骗的,要积极采取行动,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进行投诉举报,线上还能向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进行投诉,提供案件线索和相关凭证,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